唐朝境界最高的一首送別詩 絕對經典(圖)


古人送別示意圖。圖為明代唐寅畫金閶別意。
古人送別示意圖。圖為明代唐寅畫金閶別意。(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唐朝的「送別詩」可以說是浩如煙海,有送別友人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送別親人的,「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也有送別情人的,「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或縹緲,或傷感,或唯美,而在這衆多的送別詩中,境界最高的當屬初唐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無一生僻字,堪稱不世經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爲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唐朝是個天才輩出的時代,同爲「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七歲便寫出了婦孺皆知的《詠鵝》;杜甫據說也是七歲的時候,寫了一首《鳳凰詩》,雖然沒流傳下來,想必也是不輸《詠鵝》;還有一個叫林傑的詩人在《乞巧》中,寫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也是年僅七歲……

而在這些天才神童中,王勃是最耀眼,也是最令人痛心的。

他六歲便能作詩,九歲通讀了顏師古所註解的《漢書》,還寫了一本《指瑕》。

十六歲那年,他通過了朝廷的幽素科考試,被任命爲朝散郎,想想李白四十多歲才混了個翰林待招的職位,就知道王勃有多牛了。

後來他在主考官的推薦下,到沛王府中當差,成了沛王的高級書童。

不料,一篇《檄英王雞》讓他的人生跌入了谷底,皇帝以他文中有挑撥皇子同室操戈之意,將他逐出了長安。

後來不知怎的,他又莫名其妙地捲入了一宗殺人案中,不僅自己深陷牢籠,還害得父親被貶謫到了交趾(越南北部)。

而他出獄後,前去看望父親,回來時在南海落水,驚悸而亡,年僅二十六歲。

雖說古代的平均壽命不高,但是唐朝的詩人普遍都活到了四、五十歲,賀知章更是活到了八十六歲高齡,而王勃的人生卻在最美好的年華裡戛然而止,怎不令人痛心?

雖然他未滿三十歲便離世,卻給後世留下了《滕王閣序》這一篇不朽佳作,還有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樣是千古名作,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曠達瀟灑,千年難出其右。

詩歌首聯便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和友人要去的處所。

他們站在被三秦之地拱衛環繞的長安城,舉目遠眺,千里之外的蜀地在一片風煙迷茫之中。

蜀地距離長安何其遙遠,非常人目力所能及,所以他們與其說是「望」,不如說是想像。

前一句是實寫眼前之景,後一句是虛寫想像之景,一實一虛間,便營造了一種極其壯闊開朗的意境,也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

接著的頷聯,點明了兩人離別的原因「同是宦遊人」。

王勃是山西太原人,他在長安也是異鄉人,和好友宦遊蜀中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王勃這裡點出「同是」,實際上是在安慰好友,爲頸聯埋下了伏筆。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情感豪邁,意境宏大,是送別詩中的不朽名句。

其實這兩句也不完全是他原創的,化用的是曹植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

引用、化用的手法,在詩詞中可以說是司空見慣,用得好,有「點鐵成金」的效果。

就像《滕王閣序》裡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原型是「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的原句沒多少人知道,可王勃的這兩句卻驚艷千年,可見王勃是深諳此道。

只要心意相通,即使隔著天涯海角也如近在比鄰,這短短十字,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兩人友誼之深厚寫到了極致,引起了千古的共鳴。

如此豪邁灑脫的境界,在送別詩中當真是不多見。

尾聯兩句既是對友人的叮嚀,也是詩人的自我安慰,天下無不散之宴席,既然如此又何必傷感呢?

全詩只有短短四十字,於縱橫捭闔中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番深情厚誼,無一生僻字,堪稱不世經典。

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安慰了世間多少離別之人,境界之高無人能及。



責任編輯:隅心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