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降溫 分析:新瓶裝舊酒 長期難看好(圖)


北交所開市以來的單日交易量急走下坡
北交所開市以來的單日交易量急走下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1年11月24日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欽定成立的北京證券交易所(北交所)於11月15日風光開市,但開市以來的單日交易量急走下坡,從上週一的95億人民幣到本週二(11月23日)只剩三分之一,降溫速度之快讓部分分析人士直言,北交所「新瓶裝舊酒」,長期展望本來就不看好,因為「在新三板死了多少年的股票」很難盤活得起來。不過,也有部分專家樂觀以待,認為未來三到五年內,北交所若漸漸整合出高新科技企業的特色,有機會對標「納斯達克(Nasdaq)」,為東北和華北的中小企業提供一個市場化的融資管道。

北交所上週一(11月15日)開出首日的慶祝行情。總計掛牌的81檔股票創下單日95億人民幣的交易量,在首日沒有漲跌幅的限制下,部分個股股價還暴漲高達5倍,讓蜂擁至交易所的投資人感受到錢潮的熱絡。

不過,這波慶祝行情只有短短一天,北交所上週二(11月16日)的交易量快速腰斬至45億人民幣,後三日更跌破30億人民幣,到上週五(11月19日)只剩五分之一,也就是20億人民幣的交易量,直至本週二(11月23日),交易量才又回升到30億人民幣上下。

對此,美國南卡大學艾肯商學院講座教授謝田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以「新瓶裝舊酒」來形容北交所,因為現行81檔上市的股票中,只有10檔是新股,其它都是之前死氣沉沉的「新三板」平移過來的,了無新意。

新瓶裝舊酒 習近平權鬥場

2012年設立的新三板,正式名稱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負責安排未上市公司股份的公開轉讓、融資和並購等相關服務。根據日經亞洲(Nikkei Asia)近日報導,新三版約有7000家公司上市,但交易量薄弱,平均約只有1000家公司的股價有交易量能。因此,一般認為,習近平欽點的北交所被賦予盤活新三版的使命,並帶有打造「中國版納斯達克」的期待。

不過,謝田說,北交所這隻新瓶擺錯地方,因為北京擁擠、又是政治中心,缺乏金融和電腦等新科技人才。雖然現代股市交易都已電子化,證交所設在哪裡都無所謂,而中國也確實需要一個類似「納斯達克」的小型電子交易市場,但他說,習近平欽點北京,避開更理想的深圳、上海、甚至杭州等地來開設交易所,不符經濟規律、也沒有商業價值,因此,背後政治操作和權鬥的可能較高。

謝田說:「這是個政治性很強的一個交易所,說白了,就是習近平要從上海幫也好,或者是深圳那邊(的)廣東幫也好,從共產黨其它那些江澤民、曾慶紅家族、他們金融界的勢力範圍內,他要分一杯羹,他要跟他們搶錢。」

謝田表示,北交所政治色彩濃厚,如果習近平未來失勢,北交所很快就會撤銷,但只要習近平在任一天,北交所即便沒有經濟效益,也會繼續維持下去,而且習近平很可能下一步就會動用行政力量,逼使更多企業來上市,因為一個交易所若沒有數百上千家企業來帶動交易量,可能連自己的人事和水電費都付不出來。

舊瓶裝舊酒難拔高

一位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大學金融系副教授則持更悲觀的看法。他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北交所根本是「舊瓶裝舊酒」,他質疑,「在新三版死了多少年的股票」現在還來北交所交易「怎麼盤活得起來?」。至於中國在深圳和上海的兩大交易所早就陸續對標美國的「納斯達克」,推出中小板、創業板、科創板、舊三板、新三板,都做得不怎麼起色,到了北交所還是拔高不出什麼新特色,當然是舊瓶。

該學者表示,在各板交易的中小企業業績越來越差,本來就不受銀行信貸的青睞,就算在資本市場間接募資,沒有業績支撐,股價也不可能活躍,因此,對股市投資人來說,風險其實非常大。他還說,這些市場的定價機制本來就偏向融資方,容易讓投資人陷入一個「被割韭菜的機制」。在此前提下,他認為,北交所大多吸引到的都是投機型的投資人,願意堅持價值投資的人可能很少。

這位學者也同意,北交所夾帶著「大國崛起」和「共同富裕」等政治因素,但策略錯置,更顯不倫不類,而且風險之高可能讓投資人最後根本無法「共同富裕」得起來。

不過,他說,北交所成立還是帶有些許積極的意義,那就是,讓華北的企業多一個融資的管道,投資人也多了一個投資的選擇,這對吸引資金流向北方、平衡資金的分配格局和地區經濟的發展,甚至優化資本市場,可能都有幫助。

位於臺北的亞太區域發展暨治理學會首席經濟學家邱志昌則認為,北交所是為了協助中小企業的廣大融資需求而成立的市場化機制。他不認為其背後有什麼的政治操作或目的,因為大多數交易所的設置都由該國政府或主管機關介入規劃,而且習近平若要掌控各地的金融,也不必透過北交所來介入監管。

中小企業的市場化融資管道

邱志昌告訴美國之音:「(北交所)最主要是在吸收東北跟華北之間那些中小企業,能夠在監管(趨嚴)的時刻,能夠有募資的機會......(中小企業)融資的管道如果開放的話,國家的金融機構就不用介入,就不必須承擔最後的風險的承受者,就由他們自己募資,市場去解決。」

邱志昌說,中國投入大量資本來開設北交所,必然是有長期永續經營的決心,而且北交所現在是起步階段,「大家比較興奮,估值可能高一點」。他預期,投資人從火熱的氣氛,會慢慢冷靜下來並回到常態,而且三到五年內,北交所慢慢整合出比較顯著的新創科技產業股的特色,例如電動車、元宇宙概念的類股或更多的新創產業,會有機會打造「中國版納斯達克」。

對於外界揣測,中國打造北交所有催化中美金融脫勾、讓中企不必再到美國上市籌資,也因應美國緊縮對中企的上市審查,給從美國下市的中企一個回到中國上市的管道。

對此,三位專家都認為中美金融脫勾的效應目前並不明顯。邱志昌表示,只要有利可圖,美國投行如高盛或美林都還是默默地在投資中企,或者輔導中企在北交所在內的各大交易所上市,因此,美國投資人還是有管道投資中企,中美長期還是會合作,不會大幅脫勾。

謝田則說,中企要是符合美國的上市資格也不會舍美國股市而回到中國上市,因為面對的國際市場規模和未來展望是不能相比的,而且在海外募集到的是美金,比在國內資本市場募集到的人民幣更可以自由匯兌或在海外直接採購設備,不會受到中國政府的外匯管制。他說,其實中共也樂見中企在海外募資,只要中企不要把其高層和權貴的關係或股權結構完全透明化、揭露給美國投資人,中共就不會嚴禁。

對港股不具威脅

隨著美中貿易和科技戰,以及中國經濟走軟和受到打壓的行業所帶來的蕭條,謝田認為,華爾街近期對中企的投資已經出現虧損,因此,未來再繼續投資中企的態度可能已經漸趨謹慎。

北京大學的金融學者則說,相較於中國銀行業每月向企業釋出約6000億到上萬億人民幣的融資額,中國三大證券交易所的融資只佔整體融資的5%左右,尤其北交所更是「九牛一毛」,根本無法發揮到什麼催化中美金融脫勾的作用。

北交所開市會不會威脅到香港股市?對此,位於香港的華盛證券分析師聶振邦以書面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北交所目前的股票標的少、市值又偏低,加上都是機構投資人,少有散戶參與交易,因此,他預期,未來一年內對港交所的業務不會帶來威脅。

聶振邦表示,從新三板平移到北交所的71檔股票平均流通市值不足15億人民幣。他說:「(這)與港交所、上交所或深交所相比都是微不足道,反映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為市值小的處於成長期類型,傾向是吸引高風險偏好的資金配置。」另外,他說,北交所的類型和創業板及新創板的定位接近,預期都不會對港股帶來太大衝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辛荷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