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和為貴--和氏璧教給世人的一大啟示(組圖)

作者:觀心 發表:2018-09-08 19: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道以和為貴--和氏璧教給世人的一大啟示
好玉,有時候靜待伯樂發掘。龍山齊家系玉璧。(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文化有一個顯著的現象,每一個道理都有具體的人與事來演繹以展示道理的深刻和具體內涵。有一些道理就比較特殊,因為道理內涵的宏大涉及社會各個階層和國家交往層面,就需要一個特殊的歷史階段中的連續幾個故事像連續劇一樣演繹,和氏璧展現的「和」字的內涵就是這樣的一個案例。

《韓非子和氏中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人卞和得到一塊石頭,這個人應該有相玉的特殊本事。卞和認定這塊石胎中一定有寶玉,獻給厲王和武王的時候被相玉的庸人耽誤而失去雙腳。卞和並沒有怨恨楚王,依然想把玉石獻給文王,但是因為楚王宮中沒有高明的相玉者而啼哭三天三夜,淚盡血以繼之,最終感動文王剝開石頭而得寶玉,令名為「和氏璧」。

卞和獻玉展示「和」的內涵

卞和獻玉的故事,演繹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和」的內涵!中國人講以和為貴,和是以寶玉一樣純正的真心,即使被冤枉被傷害以後,還能無怨無悔的不改初衷,這樣的精誠所致才是打開人心結而「和」的不二法門。和氏璧,演繹「和」字內涵的這個故事僅僅是開始。

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璧。秦昭王在連續的軍事打擊趙國大獲全勝以後,想借武力的強大乘勝把和氏璧騙過來。趙王害怕左右為難的時候,宦官繆賢推薦他的門客藺相如抱璧出使秦國,演繹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完璧歸趙,講的是弱國如何赤誠以待、有禮有節斡旋強者之間而求和的故事。只不過卞和弱的是個人的社會地位,趙國的弱是國家實力。

趙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王派使者通知趙王在西河外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會見。趙王在藺相如的勸說下赴會,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目地,還是不負秦王以完禮節而求和平!藺相如在澠池逼秦王擊缶,以性命相搏維護了趙王的尊嚴,取得趙國與秦國對等的禮遇,又據理力爭使秦國不戰而屈人之兵智取趙國十五城的計策落空。澠池會,突出君臣以性命相托以精誡而致和的實質!君臣同心,其利斷金。

澠池會後,藺相如出色的外交能力和膽識,被趙王封為上卿。然後,藺相如善意理解而善化了廉頗的妒忌心,演繹了廉頗負荊請罪的將相和的故事。

道以和為貴--和氏璧教給世人的一大啟示
戰國舊玉龍紋環。(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秦始皇統一天下用和氏璧雕刻了傳國玉璽,國和萬事興!希望將楚王與卞和、趙王與藺相如及廉頗演繹的君民、君臣及文武「和」的精神作為傳國之寶而延續國運。雖然傳國玉璽在東漢末年不知所終,但是直到清朝仍將朝廷議政主殿令名為太和宮!

文化,文以載道而化人精神!中華民族一直將與人為善、以精誠而致和的以和為貴、精誠團結作為人與人、國與國交往及齊家、平天下的基本文化傳統精神而發揚光大。

古人講以史為鑑、通古而知今。現如今中華大地物慾橫流而道德淪喪至普遍以害命而謀財!工業污染使食品無不帶毒,更以毒奶粉、假疫苗而謀民財,凡此種種層出不窮。這些不可思議的邪惡不正是以謊言與血腥而大張其道的鬥爭哲學,文革根除求真向善、正心誠意致精誠而和的傳統文化所成就的必然結果嗎?



責任編輯:淡然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