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7年6月1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花蓮縣消防局今天表示,上午11時許墜落在花蓮山區的航空器,經詢問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確認是編號B31118的直升機,已確定3人罹難,花蓮縣港口派出所證實搭機名單有齊柏林。一個真正愛臺灣、一位藍綠都沒有爭議的人物、一位堅持為臺灣生態環境拍下記錄片的導演齊柏林,今天為了拍攝「看見臺灣2」驚傳遭遇墜機身亡。蔡英文總統在臉書表示,他的過世是臺灣極大的損失。陳文茜在臉書上表示,齊柏林為了大地,他的人生鞠躬盡瘁。
齊柏林右3在6月8日為「看見臺灣2」開鏡典禮最後一次公開出現身影。(圖片來源:齊柏林臉書)
齊柏林墜機罹難
花蓮縣消防局今天表示,上午11時許墜落在花蓮山區的航空器,經詢問交通部民用航空局確認是編號B31118的直升機,已確定3人罹難,花蓮縣港口派出所證實搭機名單有齊柏林,但現場屍體焦黑無法辨識。花蓮縣消防局表示,今天上午11時拍攝看見臺灣續集的凌天航空直升機在花蓮山區墜毀,消防人員趕到現場,發現只剩機翼完整,現場3具屍體,1具在機身外,2具在機身殘骸內,3人確定罹難。
蔡英文在臉書上表示哀悼
驚聞齊柏林導演、他的助手陳冠齊及機師張志光一行三人遭遇墜機意外不幸喪生,我和全國人民都同感震驚悲痛。
目前行政院相關單位已前往處理,我請主責單位務必將事故原因調查清楚,並妥善處理後續事宜。
齊導的作品讓我們看見臺灣的美好,也激勵更多人加入保育國土的行列,他的過世是臺灣極大的損失。我要向所有罹難者的家屬致上最沉痛的哀悼,並願逝者安息。
看著齊導的新店溪空拍照,彷彿他仍與我們同在。
名人致意網友難掩不舍
花蓮縣港口派出所證實,上午11時許墜落在花蓮山區的直升機,確定3人罹難,搭機名單有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消息曝光讓許多人吃驚,不少名人和網友直呼不舍。
陳文茜在「文茜世界週報」臉書上表示,向永遠的朋友,空中環保夢想者齊柏林致意,指出齊柏林為了大地,他的人生鞠躬盡瘁,也透露齊柏林最後的簡訊,陳文茜貼出簡訊,顯示齊柏林寫道:「文茜姐,我已準備在拍下部片了,已拍了日本、大陸、馬來西亞及紐西蘭,幾個國家環境的議題跟臺灣的關聯。你要保重身體!」。
齊柏林為理想而死
「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過去曾在交通部任職,熱愛攝影的他,以「鳥的視野」記錄臺灣土地的美麗與哀愁,上映獲獎無數,今天卻在空勘續集時墜機身亡,如今民眾僅能以影追憶。
民國53年出生的齊柏林,過去曾在交通部任職,期間受長官賞識,負責以空拍方式記錄重大工程,其中以公路建設居多,自此開啟他長達20年的攝影工作,也常在空閑之餘租用直升機,拍遍全臺各個角落,記錄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民國98年的八八風災過後,齊柏林搭乘直升機深入災區,記錄小林村滿目瘡痍的景象,也因此意識到,臺灣普遍民眾因為影像不足,無法深切感受到環境保育的重要性,於是萌生了拍攝「看見臺灣」的念頭。
為了完成「看見臺灣」,齊柏林就像其他熱血的電影人一樣,開始向朋友借錢,甚至還將房子抵押籌措資金,最後耗資逾新台幣1億元完成拍攝。
看見臺灣在102年11月上映後引起轟動,雖然與主流電影的票房無法相比,但逾2億元的票房,也成為臺灣「記錄片史」上賣座最佳的記錄片,也是第1屆桃園電影節開幕片,更獲得第50屆金馬獎2項提名。
未料,6月8日才剛宣布要拍攝「看見臺灣2」的齊柏林,今天上午卻在花蓮空勘時空難身亡,機上3人全數罹難,讓人惋惜,如今只能透過「看見臺灣」的影像,追憶這名熱愛環境議題的記錄片導演。
舍無人機為品質堅持直升機空拍
為追求品質,「看見臺灣」導演齊柏林放棄拍攝畫質較低的無人機,堅持直升機高空拍攝「看見臺灣2」,沒想到竟因直升機失事罹難,令外界嘆息。
齊柏林8日才舉行開鏡記者會宣布,沉澱4年決定耗資新台幣1億元再拍「看見臺灣2」,沒想到壯志未酬,空拍直升機今天墜毀,齊柏林也葬身在他一生終愛的臺灣山林。
齊柏林當時在記者會表示,「畫質有落差,追求影像品質這點會過不去」,仍可看出(無人機與直升機空拍)兩種拍攝方式鏡頭語言不同。
他說,「看見臺灣2」主要拍攝還是以臺灣為主,著重拍臺灣海岸線、能源選擇與高山農業問題,也會在中國拍台商耕耘故事,「現在看到支撐臺灣經濟體的大老闆,30、40年前他們提著一卡皮箱勇闖天涯,希望把他們故事告訴現在臺灣年輕朋友,年輕人也可以去看世界,為臺灣未來做努力」。
「看見臺灣」以高空視角看見臺灣的美麗與哀愁,也引發民眾對國土保育的重視與反思,前總統馬英九也曾盛讚齊柏林不是把高空攝影當職業,而是志業。
責任編輯:牛蘭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