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趙焉用圍魏——當孫臏遇見龐涓(圖)

發表:2015-12-10 00:3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齊軍師孫臏。(網路圖片)

聰明的人不是不犯錯誤,而是不犯相同的錯誤。然而,這個看似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卻非常難,戰國時代魏國名將龐涓曾兩次敗在同門師弟、齊國著名軍事家孫臏首創的「圍魏救趙」戰術下,那麼,龐涓為何一再上當,兩次「圍魏救趙」有什麼不同?

對於喜歡歷史的中國人來說,孫、龐鬥智的故事可謂耳熟能詳,「圍魏救趙」的典故更是家喻戶曉。無論軍事家,還是歷史學家,大家公認桂陵之戰「圍魏救趙」的妙筆在於「圍魏」,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韓)」的妙筆在於「減灶」。但我則認為,桂陵之戰的關鍵在於「棄子」,而馬陵之戰的關鍵在於「攻心」。

真實的答案只能靠事實來解答,我們有必要回到那段烽火連天的歲月一探究竟。

公元前357年,魏惠侯圖謀稱霸天下。強大的魏軍用武力擊敗韓國,迫使韓昭侯、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等國君同時來到大梁,承認魏國霸主地位,以魏,韓為軸心的軍事同盟宣告成立。為對抗魏國一家獨大,趙成侯不甘示弱,與齊威侯平陸相會,趙、齊軍事同盟浮出水面。雙方外交穿梭繁忙,劍拔弩張,大戰一觸即發。公元前354年,趙國入侵衛國的軍事行動成為列國大戰的導火索。魏國與宋國聯兵八萬救援衛國,龐涓擔任聯軍總指揮。聯軍主力直指趙國都城邯鄲,龐涓率一支奇兵插入衛境伏擊攻打衛國的趙軍。

趙國派使者向齊、楚兩國求援。楚國採取名義出兵,暗地坐山觀虎鬥的策略,雖然援趙的聲勢浩大,不過搶搶地盤而已。邯鄲被圍,趙國把希望全部寄託於齊國。

齊威侯不想讓魏國坐大,拜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起兵八萬救援趙國。孫臏早年曾與龐涓師從鬼谷子習兵法。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割去膝蓋骨),因有孫臏之稱。後來孫臏逃往齊國,為田忌門客,助田忌賽馬獲勝,被薦給齊威王。時威王正圖謀與魏相爭,廣攬天下賢才,器重孫臏的軍事才能,便任之為軍師。同門師兄弟的恩怨情仇就此結下,並將在不斷的戰爭中了結。

兩國軍事力量對比,齊軍明顯處於劣勢。戰國時代的大學者荀子在對各國軍力做過一番比較後指出:「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也就是說,秦國的銳士最勇猛,其次是魏國的武卒,齊軍技擊排名第三。關於這一點,孫臏也是承認的,「彼三晉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號為怯」。

大家公認齊國士兵不行。硬碰硬不行,只能用計,故而孫臏想出「圍魏救趙」的戰術。他對齊軍最高指揮官田忌講:「夫鮮雜亂紛糾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撤,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今梁趙相攻,輕兵銳卒必竭於外,老弱罷於內。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據其街路,曼其方虛,彼必釋趙而自救。」孫臏的大體意思是說,一團亂麻只能慢慢地解,不能亂扯。善於作戰的人,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調動,況且齊軍遠不如魏軍精銳,只能以巧取勝。既然我們來勸架,又何必和他們打成一團呢。魏軍主力和趙軍激戰,國內空虛。我軍直搗魏國都城大梁,敵人必然回軍救援,我們就可以半路打伏擊。

於是,齊軍在桂陵設下埋伏,趁龐涓回師救援國都,遠來疲憊之際大敗魏軍,《史記》如此記載。但是,這裡有個疑問:大梁是否真的空虛,龐涓是否因為齊軍攻打大梁才急匆匆地回軍?

大梁城防堅固,秦國曾經七次圍攻大梁,然而百戰百勝的秦國名將白起「兵困於林中」,遭遇軍事生涯唯一一次挫折。秦始皇滅六國,秦軍包圍大梁三個月,引黃河水灌才打下這座堅城。處於鼎盛時期的魏國遠非戰國末期可比,區區八萬人不可能對大梁造成威脅,龐涓不擔心齊軍攻打大梁,也就是說不是因為「圍魏」而回師。那麼,孫臏用什麼辦法調動的龐涓?

《史記》沒有記載,《孫臏兵法》卻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孫臏問田忌:「五都大夫之中誰最無能?」田忌道:「齊城大夫和高唐大夫。」孫臏讓齊城和高唐二位大夫帶本都兵馬攻打平陵。平陵是魏國的軍事重鎮,人口眾多,兵力強大,南面靠近宋國,北面靠近衛國,進軍途中要越過市丘。如果魏軍進行包抄,很容易切斷齊軍的糧道,將齊軍一舉圍殲。

這是去送死,孫臏就是讓他們去送死,讓龐涓認為齊軍根本不懂戰略戰術,從而輕視齊軍。果然,平陵沒有攻下,齊軍被魏軍包了餃子。齊城大夫和高唐大夫死了,死得淒慘壯烈。他們以為自己為國捐軀,無限光榮。他們確實是齊國的烈士,國家需要這樣的烈士。這在圍棋中,叫做「棄子」。不懂棄子的人不是高手,不會棄子的人不知其中的樂趣,更不會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孫臏犧牲齊國兩位重臣的生命和兩支軍隊的代價換來了龐涓對齊軍的輕視。然後,孫臏派出一支輕車部隊奔襲魏都大梁,搶掠郊區,耀武揚威地奔馳在大梁那高大雄偉的城牆前。

龐涓忍無可忍,他原本可以從容回軍,但出於對齊軍的蔑視和憤怒,龐涓帶著一支精銳的輕裝部隊晝夜兼程、卷甲急趨,以急行軍的速度趕往大梁,失敗的種子種下,全軍覆滅,龐涓被俘。孫臏出乎意料地放師兄一馬,因為龐涓不知道孫臏在齊國軍中,龐涓在明,孫臏在暗,兩人較量缺少真金。龐涓不服,而孫臏就是要讓龐涓輸得心服口服。

龐涓改變了孫臏的一生,改變了他的命運,改變了他的性格。孫臏本不是將才,一個善良的人無法指揮大軍,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他不過是個做軍師的材料,也許是後世的趙括。如果趙括被砍去雙腳,那麼長平躺下的人將是那個百戰百勝的白起。從另一種意義上講,可以說龐涓成全了他,讓他飽嘗世間的苦難,感受到人間的冰冷,可以厚著臉皮、黑下心來去棄子,去傷害那些愚蠢而又無辜的人。

逢澤之會,魏惠侯宣布稱王,韓、齊兩國齊聲反對。龐涓率魏軍向韓國進攻,包圍韓國都城新鄭,齊國出兵救援,主將仍是田忌,軍師仍是孫臏。時隔13年後,這對師兄弟冤家再度交手。這場戰爭越發精彩,齊軍直逼大梁,魏惠王立刻調回攻韓部隊,集結十萬大軍,太子申為上將軍、總指揮,龐涓擔任大將、副總指揮,迎擊齊軍。

齊軍撤退時孫臏用了著名的減灶法,進入魏國領土第一天留下十萬人用的爐灶,第二天為五萬人用的爐灶,第三天只有三萬人用的爐灶。太子申和龐涓仔細察看齊軍的營壘之後,得出齊軍大量逃亡的結論。於是龐涓放棄主力步兵,率精銳輕騎倍道兼行追趕齊軍,在馬陵再次遭到齊軍伏擊,龐涓在孫臏為他準備好的大樹之下被亂箭穿身。

「百裡而趣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趣利者軍半至。」這是一條極為常見的兵法。身為魏國大將、熟讀兵書的龐涓不會不清楚,可為什麼一而再地落入孫臏的陷阱?桂陵之戰龐涓被孫臏「棄子」戰術迷惑導致頭腦發熱,那麼馬陵之戰,有前車之鑒的龐涓明知孫臏為齊國軍師,怎會不小心謹慎,卻被「減灶」戰術迷惑再一次輕敵冒進呢?

其實,追與不追並不是龐涓可以決定的,「減灶計」只起到刺激作用,魏惠王才是決定因素:魏惠王稱王的舉動招致天下強國反對,魏國急需一場勝利擺脫與秦、韓、齊三線作戰的窘境。《戰國策·魏策》記載過一則故事:馬陵之戰前夕,有人對太子申的弟弟公子理的師傅說:「為什麼不讓公子到王太后那裡去哭訴,阻止太子出征?阻止成功樹立了美德,不成功則會做國君。為什麼這麼說呢?太子年少,不習用兵,而孫臏善於用兵。太子必然打不贏。打敗有可能陣亡,有可能被擒。公子去爭,大王聽進去,會受到封賞;聽不進去,落下先見之明。」最終,魏惠王沒有聽。孟子聽說了這件事後品評道:「梁(魏)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爛其民而戰之,大敗,將復之,恐不能勝,故驅其所愛子弟以殉之。」魏惠王非常看重這場戰爭,把寶貝兒子都押上了,龐涓怎敢不戰。

《戰國策·宋策》也記載過一則故事,太子申率大軍路過宋國外黃,有個叫徐子的外黃人對他說:「您即使打敗了齊軍,也是個太子,一旦失利就做不成國君。」太子申恍然大悟,準備撤軍,但是將士們不同意,連他的馬車伕都表示反對。打仗能夠獲得戰利品,況且魏國有獎勵軍功的制度。齊軍逃跑正是將士們大獲私利的良機,怎麼可能不追。

正是基於對魏惠王和魏軍將士們心理的判斷,孫臏才信心滿滿地在一棵大樹上刻上「龐涓死於此樹之下」的神秘讖語,而不擔心自己的計謀失算遭人嘲笑。龐涓成就了孫臏的千古傳奇,自刎樹下,死前只留下一句話:「遂成豎子之名!」孫臏算準龐涓絕不會逃跑。這是一場公平的決鬥,失敗者必須付出生命。對於龐涓來說,榮譽比生命重要,他不能一次又一次承受羞辱。孫臏和龐涓師兄弟的恩怨情仇伴著死亡消散於歷史長河之中。



責任編輯:潤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