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財產自由市場自由就沒有富強中國

作者:童大煥 發表:2013-09-08 02:4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9月07日訊】嚴格說來,中國經濟早已到了崩潰或接近崩潰的邊緣:農業過剩,工業過剩,民營企業紛紛洗腳上岸或離岸跑路,「共和國長子」央企國企紛紛淪為「共和國敗家子」。困境之下逼出市場化改革之路,不是偶然應是必然。 

2012年8月23日,我在中國青年報舉辦的央企社會責任座談會上,當著眾央企宣傳骨幹的面說:「央企的好日子快要到頭了。」此處立即陷入集體沉默和面面相覷數十秒。但剛剛暴露的蔣潔敏案可以清晰地佐證我的判斷。大家先別緊張,以下消息來自新華網:

9月1日,中央紀委宣布,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組副書記蔣潔敏因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新華網北京9月3日電記者從中央組織部獲悉,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黨委副書記蔣潔敏涉嫌嚴重違紀,中央已經決定免去其領導職務。

知情人士介紹說,蔣潔敏涉嫌的問題,與其任內主導的海外收購,及國內油田和民營企業合作之事有關聯,亦涉及到巨額款項去向不明等問題。

一位曾在中石油工作的人士也證實,中石油在加拿大等國收購的油氣田項目,疑點頗多。「在那些地方,花幾十億美元收購的項目,之前說是資質良好,結果輪到中石油自己開採,才發現其實資源貧乏。海外還有專門的機構,專門做這種把貧礦包裝成‘富礦’的‘以貧扮富’的生意,賣給中石油賺錢。」

而中石油在國內的一些合作項目中,則出現「反向」的疑點。中石油曾推行新政,將一些資源貧乏的油氣田與民營企業合作開發。「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了之前明明說是‘貧油田’,結果賣給民企之後,人家採起來卻原油滾滾的情況。」上述知情人士稱,這樣的疑點項目,以位於陝甘寧地區的長慶油田最為典型。

知情者還透露,蔣潔敏與薄熙來亦多有交集,並通過在薄熙來的任職地興建石油煉化項目等方式,幫助薄「提升政績」。「薄在遼寧省任省長時,蔣潔敏就推動中石油在遼寧擴建或興建原有的石油煉化項目;薄後來去了重慶,蔣又如法炮製。」中石油在遼寧有兩個千萬噸級的煉油廠,即大連石化和撫順石化。2007年11月,薄熙來就任重慶市委書記。中石油方面很快即表示在重慶市長壽區投資近150億元,建設一個具備生產成品油650萬噸能力的煉油廠。2009年,中石油又宣布將這一煉油項目的產能提升至1000萬噸級。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北方的煉油能力早已嚴重過剩,且北方的經濟較南方落後,大量所需原油要從南方運來,運輸成本巨大。而即使中石油在重慶的煉化項目,原油也需要從緬甸運來。

安全事故頻發。自2010年以來,中石油僅在大連的所屬企業就發生了至少6起事故。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消息人士曾透露,著名的北京法拉利車禍後,有數千萬元款項從中石油的賬戶轉到了車禍中受傷的兩名女子家人賬戶,蔣潔敏因此曾受調查。

從「亞洲最賺錢公司中石油」這隻碩大無朋的大麻雀身上,可以清晰地解構國企的本質及其必然衰敗的命運,原因在於:

高買低賣。高價買進劣質產品或油田;低價賣出優質產品或油田,由此實現公有向私有的財富轉移,甚至有可能子子孫孫無窮無盡拿股權。

不對國家和民眾利益負責、只對腐敗利益集團負責的「腐敗型投資」。腐敗型投資只對短期政績負責,不對企業長遠利益負責。

國企成為權貴的小金庫。法拉利車禍案明明是個人行為,為什麼要由國企來買單,而且是巨額買單以期封口。而受到央企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漁民,卻連丁點賠償都拿不到。

比起陳同海每天揮霍4萬元,高買低賣的利益輸送、不負責任的腐敗型投資是更大更快蛀空國企的方式,而且事前難以監督,事後難挽損失。

國有企業的系統性體制機制病症還有很多,比如拉幫結派、效率低下、創造力和敬業度低,等等。這回蔣潔敏一倒,勝利油田幫集體傾覆。其內部和媒體報導用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勝利油田系」,實際上就是拉幫結派的幫。國企任人唯親、公款超度揮霍、官商勾結、另立門戶搞「家屬業務」幾乎是一個公開的秘密。
國有企業對國家和股東貢獻低。全國政協副主席黃孟復:現國有資產總額有100多萬億,加上金融、國資將近140萬億元,這麼多國有資產。去年(2011年)財政報表上,國有資產經營收入800億,其中有700多億以各種形式返還給國有企業,解決國有企業困難,最後上繳財政的也就70億。100多萬億國資,最終上繳財政的才70多億。

對國家如此,對股民更敲骨吸髓。很多央企都是上市公司,既在海外上市也在國內A股市場上市場。A股和H股發行價格和回報率差別巨大是怎麼回事?以中石油為例,它在A股市場的發行價高達16.7元,上市當天開盤48元,2008年度稅前分紅0.14953元,這樣算,其回報率只有0.898%,三百年都收不回成本。2007年,中石油回歸A股路演,財務總監周明春受董事長蔣潔敏的委託代表中國石油全體員工發言時說「從2000年海外上市至今,公司堅持每年兩次分紅,累計分紅達3,055億元人幣,為投資者創造了豐厚的回報,受到國際資本市場的高度認可。」海外募資不到210億人民幣,六七年卻分紅三千多億,平均每年近500億人民幣,H股股民半年可以收回成本。中石油董事長曾公開表示,在A股市場更多股東投資是看重二級市場股價上漲帶來的回報。廣大股東既然購買中石油股票也是看好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這個理由說不通,不分紅的股市只相當於一個賭場,上市公司就像收高額門票的老闆。

國企的就業貢獻率很低、內部分配差距懸殊。央企解決的就業崗位是2900萬個左右,而且包含了待遇完全不同的派遣工,臺灣只有2000多萬人口,但其在大陸的企業就解決了2000多萬就業問題。國企佔有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社會資產,就業貢獻率卻不足一成。全國總就業人口7.79億,國有企業安排就業人口多少?屈屈6300萬(其中壟斷型央企約佔一半,只相當於大陸台資企業安排的就業人口),91.8%就業都是由民營企業承擔的。佔勞動力總人口8%的國企員工,拿走了55%到60%的全國工資總額,而且其內部收入分配巨為懸殊,很多底層一線員工和具有非法性質、沒有任何勞保的派遣工收入同樣很低。

大量國企名為盈利實則虧損,高利潤只是表象。相比於貨幣增發和廉價土地、廉價優惠貸款,央企的成就真的那麼可觀嗎?2009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和委員說,多年來國家對央企注資高達6萬億元,國企實際上是虧損的。真實的情況是,通過減員、國家注資改制、壟斷等一系列因素,國企特別是壟斷型央企獲得了大量非經營性、非創造性的收入。這一切,最後都變成了國企的「利潤」。「國企神話」的實質是極少數人支配著國家大量的壟斷性資源(含政策、土地、銀行貸款等等),卻把就業、股東信託責任(國家分紅和股民分紅)、企業的社會環境責任等都外部化、全部推給國家即全社會。

「國退民進」運動從1998年大規模推廣,一直到2003年進入尾聲。到2003年的北京「兩會」,朱鎔基總理卸任,隨後中央政府成立國資委,「國退民進」時代終結。從此之後,國有企業控制了資源、能源等上游產業並逐漸通過巨額信貸等資源「進犯」民企的競爭性領域,而後者則在以製造業、服務業為中心的中下游產業徘徊甚至被吞食。

1998年,全國國企利潤只有213.7億元,2/3以上國企虧損。在「三年脫困」中,職工下崗(名為減員增效,直接減員42%)、國家注資、國內外融資、債轉股、中央動用儲備金、貼息貸款,國家花了2萬多億元,相當於整整兩年多的全國稅收來挽救國企,比舉國之力還舉國之力!(1998年中國稅收總額不到1萬億元,1999年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達到10682.6億元)。還要看到,2009年的國企利潤中,80%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聯通、中移動、中電信等不到10家壟斷企業提供的,其餘絕大多數國企要麼產能過剩,要麼虧損。
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趙農指出,2001-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累計獲得利潤總額為4.91748萬億,但同期少繳納的利息、地租、資源租以及獲得財政補貼共計6.476691萬億元。如果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各種享受的補貼和各種低額的成本,2001年至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平均的真實淨資產收益率為-6.2%。2001年至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平均的淨資產收益率為7.68%,但是如果這些名義利潤總額中去除補貼、少繳納的利息、缺失的地租和資源租,2001年至2008年,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平均的真實淨資產收益率為-6.2%。

也就是說,國企的資產和利潤神話,本質上來自壟斷、土地免費、國家注資和補貼、不平等的銀行低利率以及各種各樣的優惠政策。國企的現在老總、企業職工收入那麼高,並不是出於企業的競爭力,而是出於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之間不平等的競爭環境。

國企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質次價高。2011年3月2日,2011全國兩會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高明華對記者說,他參與調研的《國有企業的性質表現與改革》報告顯示,中國國內居民收入水平遠不如美國,但一些壟斷行業產品的價格,卻高出美國很多,而美國的這些行業卻不一定有國有投資。

相關調查表明,如今中國城市普遍的致癌物PM2.5污染嚴重,跟石油巨頭們供應的質次價高的石油密切相關。

國企效率遠低於民企。即使享受了那麼多「共和國長子」的特殊待遇,國企還是像一個扶不起的阿斗一樣缺乏效率。國資委的數據表明:即使是日子好地賓2009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戶數、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和實現利潤佔到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4.72%、43.69%、27.96%和26.88%。換句話說,佔到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僅4.72%的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卻佔有了資產總額的43.69%(可證明國企的壟斷性和龐大性),然而它們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卻只分別佔27.96%和26.88%,也就是說,其效率和利潤率遠遠低於民企!另外,2009年A股上市的國企資產收益率3%,民企是8%;收入利潤率國企5.33%,民企5.79%。

國企員工缺乏敬業度和創造力。中國青年報2012年10月18日報導,數家機構發布的一項敬業度調查顯示,按企業類型排序,民營企業、外資合資企業員工的敬業度較高,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員工敬業度最低。分析稱國企內部受人情關係影響較大,績效考核流於形式,對於敬業度較差且績效不達標的員工,很難加以處理。分析稱,國企的福利好、工作穩定等優勢,僅僅提高了員工的滿意度而非敬業度。報導稱,企業文化與管理模式對員工敬業度有重大影響。2011年LeadershipIQ的調查顯示,中國有高達52%的高敬業度員工,來自進取型企業文化。進取型企業文化崇尚實力主義,以成就及貢獻為成功導向。進取型文化中的領導傾向以冒險精神為驅動,重視員工的創造力。與此相反,有高達40%的非敬業員工,來自階層型企業文化。階層型企業文化建立在傳統之上,由正式的結構以及典型的堅決服從命令為依托。階層型文化中的領導人重視權力、命令以及結構,會非常密切地管理並監督附屬於他們的員工。

很顯然,國企的「公有制模式」導致的必然是員工的依附型人格而不是創造型獨立型人格,國企創新能力陷於衰敗也是其必然命運。

在更為根本的規律層面上,現行國有企業體制與經濟規律是相違背的。市場規律要求產權明晰而且持久恆定,但是,國有企業的領導人既不是職業經理人,也不是產權所有者,他們的短期任期和產權恆定的經濟規律形成尖銳的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急功近利和千方百計化公為私是其基本的「國企經理人格」,所以要根本上解決國企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1986年,當時還是青年經濟學家的張維迎就提出了國企「五個不可能論」,即「政企分開的不可能性、所有權約束的無效性、解決經營者行為短期化的不可能、預算約束硬化的不可能、經營者與職工制衡關係的不可能」,並由此提出想解決國企問題,必須改革國有制本身。

未來的中國,只有徹底打破壟斷、徹底改革國企、實行徹底的自由市場經濟才有出路。我個人認為,未來中國不應該有盈利性的國企,國有企業應該也只應該做市場不願意做的公共服務。比如農村和西部地區的郵政、電力、電視、電信下鄉等等。前招商集團董事長秦曉說得好:技術上把它(國企)做好,戰略上應該還之於民。國有企業應當被逐漸社會化,國企資產應該分散給民眾,長遠來看政府不需要國企。

這是世界潮流,也必是中國潮流。

時至今日,還有人認為除了國企和私企兩種所有制形式之外,還有第三種形式、第三條道路將全民所有制進行到底:化股全民,利進社保,民選管理,經濟民主化。

但其實,經濟只有私有化而不可能有民主化。不信咱們看看土地被集體(小范圍公有)下的村民民主,其實它就是「經濟民主化」的一個典範。但村民民主那麼小范圍那麼少財產都無法監督,無法真正實現民主(且看中國青年報記者盧躍剛《大國寡民》),村長可以以一村之公為一己之私,腐敗通天,村民根本實現不了「民主監督」。國企那麼多財富,「所有者」又是13億人,更加無法實現民主監督,民主的組織成本就遠遠大於腐敗成本,國企管理人更可以實現腐敗的盤根錯節。財產公有必然會導致權力私有,即使這種權力以民主權力的面目出現。在那種情況下,「全民股份制」股票價值甚至不如一張茅廁紙。

這篇文章的題目本來應該是《沒有私有化就沒有富強中國》,怕太刺激觀念保守者的神經,把「私有化」改成了「財產自由市場自由」。

國企私有化有很多好處:落實全民基本平等的社保制度、填補全民社保虧空;夯實中央為主力、落實到個人的教育券制度,把神州遍地學校互相推諉的留守兒童流動兒童變成人人爭搶的香餑餑;填補經濟衰退中的各級政府財政收入虧空;填補地方債虧空。最重要的是解放市場和生產力,讓全中國的財富自由奔流、創造力自由迸發!則中國腐敗減少、財富增加、社會公平(不是財富絕對平均),人民自由而有尊嚴,神州無處不發達。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作者博客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