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防暑降溫:冰箱空調大奧妙(組圖)

發表:2013-06-21 13:4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看中國2013年06月21日訊】

烈日炎炎的夏天到了,人們想盡各種辦法防暑降溫,最害怕的事是停電。沒有電,空調、電扇、冰箱們一律歇菜,日子簡直沒法過。然而,靠電器幫忙度夏還是最近些年的事。在過去一段漫長的年代,在沒有電,空調、電扇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是怎樣過夏天的呢?他們都有哪些傳統的避暑方法?讓我們走進故宮,你可以從重重宮院的紫禁城內防暑降溫的奇思妙想中得到一些答案。


防暑的屋檐。

房檐角度藏玄機

巧奪天工遮陽光

明代以後的建築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簡單的建築法式,裡面卻有大奧妙。

那時人們已經善於運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6°),來設計出檐的角度。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檐遮陽;到了冬至前後,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故宮裡的窗子也大有文章。窗戶一般上邊可以支起來,下邊可以拆掉,這樣敞開通風,室內也會比較涼快。


水邊納涼。

翠竹卷帘分等級

涼棚收放造陰涼

宮中營造人工陰涼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懸掛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擋陽光,另一方面也留有空隙保持通風。帘子何時挂何時收當時都有規定。

帘子還有等級劃分,最高級的是用斑竹、香妃竹編織的,飾有各種圖案,等級低的是用葦箔編成的。道光帝所作《湘帘》詩說:「一桁垂銀蒜,編成翠竹籮。篆煙留細處,草色看時多。月下纖無影,風前動有波。湘江遺趣在,夏永靜如何。」

更大一點的工程是搭涼棚,就是在宮殿頂上和院裡搭個頂蓋來遮蔽陽光。棚匠們用簡單的圓木作為支架,搭好後上邊鋪上葦席,並用繩子捆紮好。這種涼棚可卷可展,烈日當頭的時候展開遮擋陽光,早晚時再收起來通風。

搭涼棚一般在陰曆四月開始。故宮修繕記錄中記載,1934年絳雪軒前罩棚加固、1936年養性齋罩棚替換大木及油飾工程、1938年再次修理絳雪軒罩棚等,所以故宮50年代拍攝的照片中還能看到涼棚。

現在這些罩棚都已經拆掉,不過在故宮藏有「長春宮涼棚燙樣」。這個燙樣完全是按照長春宮的實際比例縮小製作的,因此在今天還能夠很直觀、很準確地看到涼棚的樣子。


古代的冰箱。

紫禁城冰窖存御河冰 洋桶是「冰箱」也是「空調」

冬季儲藏冰塊到夏季用的習慣,在我國北方由來已久。考古發現,在周代就有了冰窖。明清時候,盛夏也會大量用冰。冰窖一般有官窖、府窖和民窖,《大清會典》中記錄的清代在紫禁城、景山、德勝門外、正陽門外都設有官窖,共計18座,僅紫禁城中的冰窖就藏冰25000塊。

冰窖造型基本相同,採用埋入地下1.5米的半地下形式,長約11米,寬約6米,容積為330多立方米。這些冰塊都是在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後,由採冰者鑿成規定尺寸的方塊拉入冰窖,待轉年的夏天使用。隆宗門外西南的造辦處附近就有一處冰窖。

清代宮內儲存冰塊的器具被稱為「冰桶」、「洋桶」,多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為內胎,也有用金屬胎的。形制呈斗狀,口大底小。蓋多採用很厚的木板,兩腰部都有銅環,方便搬運。有四條腿足,足下還裝有托,用來防止潮濕。

這種宮廷「冰箱」比起現在的冰箱太過簡單,但是構造合理、實用。當時的「冰箱」主要有兩個用途,一個是用來冰鎮和保鮮食物,因為箱體內採用鉛或錫為裡,能起到較好的隔熱作用,而箱底有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

冰桶另一個用途是降低室內的溫度。箱蓋上設有透氣孔,因此排出的冷氣還能起到「空調」的功效。

冰碗小食清涼

御藥暑湯解熱

夏季冷飲也是宮中防暑的佳品。時令的消暑水果西瓜、葡萄、鴨梨等自不必多說,冰鎮小食也很誘人。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製成,冰鎮後吃起來絕對爽口。

乾隆曾有詩云:「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解衣廣廈正盤礡,冷彩直射雙眸寒。雪羅霜簟翩珊珊,坐中似有冰壺仙。冰壺仙人浮邱子,朝別瑤宮午至此。古人點石能成金,吾今化冰將作水。」

宮中的御醫在夏季還會開出消暑的方子,諸如香薷湯、暑湯等湯劑,還有金衣祛暑丸、香薷丸、藿香正氣丸、清暑益氣丸、六合定中丸等丸藥。這些藥方主要的成分是藿香、香薷、白朮、蒼朮、厚樸、扁豆、陳皮、茯苓、半夏、木瓜、滑石、甘草等,主治濕疫時氣、暑濕感冒。

除了給食物降溫外,環境降溫古人也有高招。

每到夏天,古代的皇宮中,就會放置很多冰塊來達到降溫的效果。還有一種避暑辦法,是製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個水池,然後用水車把池水車到屋頂上,水流再從屋頂衝入水池中,以此循環來達到降溫的效果。

普通老百姓的避暑方式就是「上山下水」。由於山中氣溫較低,天熱時人們常常會到山中避暑。除了上山,古人也會游泳和登舟泛湖,納涼遊玩一舉兩得。這些避暑方法看似簡單,但卻健康環保,現代人不妨借鑒一下。

古人防暑還利用工具,例如有雨傘、扇子、涼帽、涼席、竹夫人等等。

扇子起源很早,先為農業生產的揚谷工具和煽火用的廚具,後來才加以改進,變成防暑驅熱的涼具,再演變為戲曲用具。周代就有扇風取涼的羽扇,馬王堆漢墓出土了長柄扇。民間的扇子因地而異,有芭蕉扇、蒲扇、羽扇、絹扇等,唐代以後才出現了紙制折扇。

古代的臥具則普遍利用各種纖維質料製成的涼席,如葦席、籘席、竹蓆、象牙絲編製席(製法起源於漢代,盛行於明清,成品十分奢華)等。 古代流行的瓷枕,也是一種防暑臥具。也有用竹枕的,即稱竹夫人,又稱百花娘子、竹姬、青奴。在《吳友如畫寶》中有一幅「竹妖入夢」圖中,就繪有一男子臥於床上,抱著竹夫人入夢鄉的情景。由於夏天白天長、炎熱,入夜又難眠,各地都提倡睡午覺。此外,人們也喜歡在夏天裡游泳、婦女兒童戲水、養金魚、叉魚、釣鱉、捕蛙、捉魚、捉鱔魚、夏獵等活動。

跟古人學天熱

如何配製防暑的飲食

夏至後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熱的時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舊時在這時多驅鬼以求安,同時也講究中午歇晌,講究吃補食。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防暑。儘管如此,夏天對人體的消耗也是較大的,因為吃不好、睡不實,受到炎熱的煎熬,因此稱為枯夏。北方有一個風俗,即定期為小孩稱體重,看看他的體重是否增加或減少,以觀察兒童的生長情況。

我們的先民總結了一些清涼茶湯的做法,對於防暑降溫猶有功效,讀者可以在家自製飲用。需外出時,亦可罐裝於隨手杯中隨身攜帶,適時補充水分,消暑延夏。

冷飲西瓜汁: 將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機中打成汁狀,加入500毫升涼開水及適量白糖和少許鹽,在冰箱中略冷卻後飲用。本品具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飲: 西瓜鮮外皮(稱西瓜翠衣)200克,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待涼後去渣取汁,加白糖適量,代茶飲。本品具有清暑熱、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湯:烏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將烏梅浸泡半小時,煎煮15分鐘後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鐘後過濾取汁,加入白糖適量和食鹽少許,待冷後代茶飲。本品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綠豆湯:綠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夠去除綠豆的苦澀味),水3000毫升。將綠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壓鍋中煮沸20分鐘,待涼後飲用。本品有消暑熱、止煩渴的作用。(用綠豆100克,大米200克,煮為綠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雙花茶: 金銀花(又名雙花)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菊花茶:白菊花1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適量,代茶飲,有清熱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別適合於高血壓患者在夏季飲用。

薄荷涼茶:鮮薄荷葉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加白糖適量,待涼後飲用,有清涼止渴、祛風利咽的作用,適用於夏季外感風熱較輕者。

荷葉涼茶:鮮荷葉2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少許,涼後飲用,有消暑止渴、降脂減肥的作用,適合於肥胖者夏季飲用



来源:華夏經緯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