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箏的起源
中國風箏簡史:
風箏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民間藝術及休閑活動。一提起放風箏不但孩童們雀躍三丈,連大人也都會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放風箏趣味的確不是普通人所能想像到的。前人金聖嘆曾經說:「見人風箏斷,一樂也。」至於風箏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有些
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時,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
死去的親友。
實際上,我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在文獻中「韓非子」曾記載「哲人墨翟,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約紀元前 300 年左右),到了東漢蔡倫發明瞭造紙以後才有紙風箏的出現,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梁武帝被候景圍困,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候景傳
」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西元 549 年)時,候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繫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風箏和紙鳶還是有分別的。所謂「風箏」,是指它在空中能發生像箏絃的聲音;至於「紙鳶」,則為啞鳥,只飛不鳴。
風箏是在紙鳶背上繫上一條弓絃,或在紙鳶頭部按一個風笛,當紙升空以後,強風通過笛,或者引起弓絃的顫動,就會奏出鳴鳴聲音。普通紙鳶是不會發出聲音的。
五代時候,北朝的齊宣帝也用風箏載人為樂,有一次居然於出五里多遠。「北史」中記載,齊宣帝是利用天牢裡的死囚乘坐風箏,讓他們「以蓆為翅,從臺飛下」,供齊宣帝娛樂。這些死囚如果完成皇帝的心願,罪刑可以獲得赦免。
清朝的李渙曾經編過一部名曲「風箏說」,書中記載一美一醜的姊妹詹妍、詹強和風箏的故事。兩姊妹分別在風箏上題了詩句,然後把風箏放掉。後來,拾到斷鷂的兩位男士前去求親,終於促成兩對美滿姻緣。這是風箏有關的一段佳話。
又從其他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亞洲人做風箏的技巧,比歐洲人要高明多了。馬來西亞的風箏是用秣草和干蘆葦編成的,和韓國、印度的風箏類似,操縱起來很靈活。他們可以讓風箏很正確的降落在指定地點,還有人可以讓風箏只距地面十五公分高而風箏絕不會碰到地面。
風箏在外國:
迎風拉線放風箏是兒童的最愛。風箏在中國已有二千年的歷史,造型繁多。主要分為平面和立體二種。傳到世界各地後,造型變得更多樣
,更豐富。風箏館展出了十九個國家的風箏,地方色彩非常濃厚。
獅子風箏-臺灣造型的風箏
月箏-馬來西亞造型的風箏
章魚風箏-美國制的造型風箏
幾何六角風箏-希臘造型風箏
三角翼風箏-具有法國特色的風箏
梨形風箏-英國特色風箏
米羅的貓風-臺灣制的造型風箏
劍龍風箏-臺灣的制的造型風箏
浮世繪風箏-具有日本風采的風箏
二、風箏的圖案
我國地域遼闊,風箏形態種類繁多,全國各地各具特色,模仿地自然物對象以下列各種較為普遍:
1.鳥-鷹、鷂、鳩、燕、鶴、鳳凰、雁、蝙蝠等。
2.獸-虎、馬、麒麟、龍等。
3.蟲-蜈蚣、蝴蝶、蜻蜓、蟬、蜘蛛等。
4.魚-金魚、雙魚、螃蟹、蝦、章魚等。
5.人物-哪吒、韋陀、孫悟空、老壽星、八仙、仙女等。
6.其他-八卦、宮燈、仙桃、扇子。
本單元節錄自工藝資訊雜誌社「紙藝專輯」
三、風箏的種類
我國傳統風箏之形態,如以其結構之差異來分類可分以下五種:
1.軟翅風箏-各種鷹類及各種鳥禽、蝴蝶、蜻蜓、蝙蝠、金魚等。
2.硬翅風箏-花籃、沙雁、蟬、蟠桃、各種人物等。
3.串連風箏-蜈蚣、龍等。
4.平面風箏-八卦、七星等。
5.立體風箏-宮燈等。
以上五種分類大致已涵蓋所有中國風箏形態,其中軟翅風箏和平面風箏是回然不同的,平面風箏大都限於封閉的結構和完全平面
的形態,升於時背面兩側必以線繃緊,使風箏呈弧形以取得平衡,(請參考八卦風箏),有時也加長尾巴求穩定,而軟翅風箏如老鷹、蜻蜓、蝴蝶等,(請參閱圖面)一般都將身體部分作成半立體,追求真實感,所以並非絕對平面,即使身體平面,但其平衡作用是靠軟翅被風吹成軟面角度為其特徵,而並非平面風箏系靠線繃緊風箏面所造成之角度關係。再談硬翅風箏可說是中國風箏之一種獨特結構,完全為機能目的而創的一種結構(請參閱花籃、孫悟空、沙雁等),人物風箏也大都以其主體。
有「風箏之王」美譽之蜈蚣風箏更具中國風箏之代表性(請參閱蜈蚣風箏),是標準的串連風箏,通常作數十節展開後即大有可觀,但也有人作二、三百節,如果沒有足夠埸地和風力無法起飛。
最後一種立體風箏,是常見的是「宮燈」風箏,其他造形並不多見,可能系一般人對立體結構及平衡原理研究不深,而又蓄意模仿器物因此少有新創,雖然有人設計各型飛機,但總覺缺少中國及東方的風味及精神。
本單元節錄自工藝資訊雜誌社「紙藝專輯」
四、風箏的玩法
風箏背部加上弓絃,使風箏在空中迎風作響的,有一個很美的名稱,叫做‘龍鳳爭鳴’。
淮安地方的‘節節高’也很有趣。當地居民當風箏升空以後,在風箏線上再接一個風箏,可以形成一長串的連鎖風箏,有節節高升的意思。一長串風箏在空中隨風起舞,景致十分雄壯。
廣東一帶流行的‘流星趕月’,也可說是一種獨特景致。把大型風箏放上半空,穩定以後,將竹篾與色紙糊的成彩蝶穿進線中,藉風力把彩蝶吹送到風箏附近。彩蝶在空中撞上風箏線上的一根橫木時,翅膀自然張開,夾在彩蝶翅間的五彩紙條與紙片立刻飛散開來,隨風散落,五色繽紛,有如天女散花。
放鷂燈也很有趣。夜晚放出大型風箏時,可以在風箏線上繫上五色的紙燈龍。風箏升空,鷂燈也跟著上升,一連串燈籠懸在空中閃爍,很有情趣。比較巨大的風箏,有時可以掛上一、兩百盞鷂燈,這種大風箏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為力了。
也有好事的人喜歡放‘鷂鞭’,就是把鞭炮串掛在風箏線上,等風箏升空以後,點燃爆竹,爆竹會節節作響,倍增逸趣。
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斗風箏’的習俗。待風箏升空以後,用滿玻璃粉末的風箏線去割別人的風箏線,或直接用自己的風箏去纏別人的風箏,將風箏線使勁扯斷。本省也有這種習俗。
早年的臺北市大龍峒與三重鎮居民每年都有一次斗風箏比賽。雙方在大風箏上貼滿鈔票,選定風勢與適當地點,隔著淡水河將風箏升上空中,然後操縱風箏在空中互鬥。勝利的一方可以將對方風箏連同風箏上的鈔票一同取走,當作戰利品。這種習俗目前已經不復存在了。
来源:網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