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軍人在愛國者反導系統前
美國宣布對臺軍售,中國高調表示要進行制裁,其強硬的口吻和近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強硬姿態相一致。美國會害怕制裁嗎?
*中國專家:要讓美國感到痛*
一些中國人紛紛呼籲要讓美國感到痛。新華網2月2日報導:「中國國防大學教授譚凱家說:‘這些美國大公司一方面鼓動政府對臺軍售,另一方面也同大陸做生意,力圖兩邊發大財,因此,對它們實施經濟制裁正中要害;這將迫使美國當局要認真權衡,是對臺軍售收益大還是中美合作大局更加重要。’」
國際在線2月2日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金燦榮教授說:‘從現在開始,中國不僅是言辭上對它(美國)進行批評,而且採取行動了。這就意味著,從現在開始,美國每一次武器售臺都要付出成本,而這個成本會越來越大。’」
中國網2月2日的一篇評論說:「人大教授時殷弘曾說:中方要加大力度,讓美國比先前更痛苦地感受到損害中國利益的代價。」
*中國的實力和自信*
中國媒體的評論顯示出由於經濟實力的增長而產生的自信。人民網2月2日的一篇評論說:「對於此次美臺軍售,中國政府與人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強硬態度,這種態度讓國際輿論震驚,這也預示著今後逐漸強大的中國反擊美國霸權行徑之力度將愈來愈強,美國將為對臺軍售付出的成本或代價會越來越高。」
《環球時報》2月1日的評論說:「今天,我們有足夠實力與智慧,給美國人一點苦頭嚐嚐。……中國這樣的大國,有時還真少不了制裁這一頗具威懾力的大棒,也必須逐步樹立起制裁的權威。」
*西方:中國強硬起來*
西方媒體的報導顯示,西方國家明顯感覺到中國非同以往的強硬。美國之音2月1日報導:「專家指出,制裁美國公司的決定顯示,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越來越願意以經濟實力來推動政治目標的實現。」「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主任兼資深研究員李成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一直有一份對臺出售武器的美國公司的「黑名單」,但是這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公開宣布將制裁這些公司,這與中國日益增強的經濟實力不無關係。」
英國《金融時報》2月1日報導:「一位美國跨國公司在北京的高級主管說:‘他們現在非常自信,自信到認為所有人都想和他們作生意,因為他們是中國。’……中國人在同一批國家打交道時脾氣越來越大了。去年,北京在西藏問題上同歐盟發生衝突,在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同幾個成員國發生衝突。中國和印度的關係再度緊張……。
英國《衛報》1月 31日一篇文章說:「中國發出更加強硬的反應,其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和美國之間實力平衡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後十分明顯。北京處於比過去更有力的位置,而且因此在一些議題上的態度上表現出來,從氣候變化問題上的態度,到經濟自信心越來越強。」「中國的經濟實力使她的影響無所不至,而且未來還會大幅度增長。……北京的反應會使任何未來的美國政府在對臺軍售方面更加謹慎。」
《紐約時報》2月1日的一篇新聞分析說:「在過去的一年裡,中國對美國採取了越來越強硬的立場,在全球經濟危機問題上訓斥美國官員,在去年11月操縱歐巴馬總統對中國的訪問,在哥本哈根拒絕支持更嚴格的氣候變化協議,而且在聯合國安理會堅決反對美國提出的對伊朗進行新的更嚴厲的制裁要求。」「一些美國政府官員私下表示,宣布對臺軍售的時間和對伊朗使用更強硬的語言是精心安排的,目的是向北京發出信息,不要以為歐巴馬總統會在美國安全和執行現存協議方面對北京讓步。」「一個政府高級官員說:‘這是為了明白無誤地表示,我們會根據我們自己的國家利益而行動。’」「除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以外,處理美國同中國的關係是歐巴馬最大的外交政策挑戰。中國經濟正在有力地增長,握有大量資金,已經成為美國的最大外國債權國之一。中國也在影響力方面和經濟實力方面成為美國越來越重要的貿易夥伴和全球對手。」
《華盛頓郵報》1月31日的一篇分析文章說:「中國對美國宣布對臺軍售計畫作出的憤怒反應看來同北京新的勝利者姿態相一致。這種姿態使世界各國政府和分析人士感到擔憂。從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到網際網路自由,到中印邊界,觀察中國事務的人士注意到中國政府、中國代表、以及國家智囊機構有影響力的分析人士口氣強硬。」
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高級官員、目前在布魯金斯學會的肯尼斯·利伯索爾說:「中國的態度發生了變化。中國人發現,人們正在以驚人的速度越來越把中國視為全球大國。這給他們一種滿足感。」
利伯索爾說,形成中國新口氣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感到,在被西方盤剝兩個世紀以後,中國正在恢復世界大國的角色。
這種新態勢使西方政府官員和分析人士感到困惑:這只是中國口氣的變化,還是中國的政策也在變化?」
「對於歐洲和印度,中國強硬的口吻更加明顯。2008年秋季,在法國總統薩科齊會晤流亡的西藏領導人達賴喇嘛之後,中國取消了同歐盟的首腦會議。在那之前,中國譴責德國總理默克爾同這位西藏精神領袖的交往。在最近幾個星期,中國同英國官員由於中國在氣候會議上阻止達成廣泛協議而發生了激烈交鋒。」
* 中國制裁美國,誰怕誰?*
《紐約時報》2月4日刊登的一篇評論說:「從長遠看,誰從美中貿易和投資的巨大增長中獲得了最大的好處?
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的很多年裡,中國從美國獲得了很多優惠。美國讓中國進入自己的市場,獲得美國的資本,以及很多美國的技術,以便鼓勵中國發展市場經濟和私營經濟。」「其它國家和地區(日本、韓國、臺灣和德國)都在中國以貿易為引導的現代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過都是追隨美國的結果。」「美國消費者也受益了。但是如果供貨商是墨西哥或者其它友好、開放和民主的鄰國,美國也會照樣受益。」「誰都不想發生貿易戰。但是一旦發生,相比仍然依賴外國市場和外國公司的技術和投資的半現代化的中國來說,美國處於更有利的位置。」
英國《金融時報》2月3日的評論說:「如果中國真的制裁波音等美國大企業,可能會掀起一輪針鋒相對的貿易制裁,而中國的損失將會遠大於美國。」「北京應竭力克制,避免採取任何可能引發貿易戰的舉動,否則不但將危害世界,更會危害作為世界最大製造品出口國的中國。」
英國《金融時報》2月1日報導:「對外國軍火商實施貿易制裁,以懲罰它們向臺灣供應武器,可能給中國帶來事與願違的負面效應,包括損害中國國內工業,使中國違反國際貿易規則,並削弱中國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採購設備的能力。」
「香港民航處前處長、中國兩大國有航空公司──國航和東航前董事樂鞏南表示:‘我不認為他們會完全拋棄波音,因為他們需要有這張牌,以便對歐洲人施壓。’」 「分析師們表示,空客得到的任何額外好處都可能是短暫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當法國政府表現出同情達賴喇嘛時,該公司也是中方憤怒的目標。」
「一名航空業高管表示,他們很可能給(波音)六個月的臉色看,訂購20架空客飛機,然後讓一切平靜下來。」
就連中國荊楚網2月1日的一篇評論也說:「鑒於之前與歐洲生氣,就買波音飛機,與美國生氣就反其道而行之的過往經驗,此等制裁也應該相當有限。」
美國之音2月1日報導: 「華盛頓尼克松中心的中國研究部主任唐安竹說,制裁美國公司做法會起到反作用。他說,……制裁這些公司同樣會損害中國自己的利益。包括波音和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在內的幾家對臺出售武器的公司在中國都有投資,例如製造‘黑鷹’直升機的西科斯基飛機公司在中國雇佣了數千員工。唐安竹認為,中國制裁這些公司,等於在制裁自己的工人。至於波音公司,他說,中國迫切需要波音的技術來發展自己的飛機製造技術。」
美國之音2月2日報導:「美國《國防新聞》週刊亞洲部負責人溫德爾.梅尼克說:‘我不認為中方會讓他們和波音公司或者是西科斯基公司之間的商業關係受到影響。他們需要這些公司來幫助拓展本國的航空領域。中方有可能會針對和中國來往不多的某個公司,進行象徵性的制裁。’」
不過,也有西方媒體的報導指出,美中關係惡化會對美國的長遠經濟利益不利。《新聞週刊》2月2日報導:「美中關係惡化,從總的利弊權衡來看,可能不利於美國的長遠經濟利益。如果中國對美國公司採取懲罰措施,華盛頓在創造就業機會、對中國出口、以及中國在被低估的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可能的讓步上都會失去更多。由於中國持有最多的美國債務,北京即使稍微暗示可能減少購買美國債券,都可能造成全球金融市場不穩,影響脆弱的美國恢復經濟。」
*前景:*
英國《衛報》1月31日的文章說: 「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和在世界各地的利益越來越多,同美國的這種爭執很可能會成倍增長。……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一個非常不同的時代:北京在全球金融危機問題、全球金融結構、氣候變化、非洲、伊朗和希臘債務危機等等問題上的觀點都至關重要。結果,與美國的衝突和緊張關係會越來越普遍,而且可能會越來越嚴重。」但是文章指出:「中國人不太可能發出過份的舉動,‘因為他們太謹慎,外交上太狡猾’,不過,我們應該準備好面對他們使用他們的實力。」
英國《金融時報》2月1日報導:「如果根據最近的貿易糾紛進行判斷,制裁的實際影響可能大大小於象徵意義。」
中國《環球時報》2月1日的評論也說:「既要找到對方的軟肋,還要盡量避免傷及自身,要打得痛,還要留下迴旋的餘地。」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