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代人,格式比較整齊劃一。放假前兩天招呼好所有同事客戶,,超市採年貨買禮品,除夕守歲、初一睡覺。比較有雅興的,會安排個過年旅遊。已經累半死的,晚上過北京時間白天過紐約時間地連續冬眠。
古代文人士大夫是怎麼過新年的呢。士大夫有文雅閑逸的一面,也有為官應酬的需要。雖然古時沒有現代這麼多娛樂項目,但名士們的過年還是豐富多彩的。
1、寫春聯
士大夫們是古代的知識份子階級,逢年過節的春聯肯定是自己寫,不會像村裡鄉親一樣,湊錢找個教書先生一家寫一幅。他們的春聯文采橫溢,用途多樣,兼有防盜功能。
王羲之住浙江紹興時候,不敢隨便挂春聯,挂一幅被偷一幅。因為王家春聯雖然沒用金子寫的,但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的真跡絕對比黃金增值度高。到了過年,王羲之圖喜慶,就寫了一幅:「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書聖的書法,自然秀麗雄健,躍然紙上。
當晚,被偷了。
第二天早上王羲之一看,門口沒春聯了。得,再寫一幅:「鶯歌北裡,燕語南郊」。也是很好的立意。筆鋒依然銀鉤鐵畫,力透紙背。
晚上又被偷了。
偷字的固然敬業,王羲之也是不夠小心。買火車票的都知道僱人整夜守著,他門口連隻狗也不拴。不過文人有文人的辦法,四兩撥千斤。王羲之又寫了一幅:「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這次沒人偷了。
大過年的,賊也要討個喜慶。王老您自己留著自己倒霉去吧,我不屑偷你的了。
轉眼到除夕了,王羲之悠哉游哉地溜躂出來,每聯後邊加三個字,成了:「福無雙至今日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2、發賀年卡
清朝形容宋代首都東京過節時:「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這裡「片子飛」,說的就是達官貴人們一到過年,就四處發賀年卡。
那時的賀年卡叫「名刺」,典故來自東漢,咱們就不細說了。名刺這個東西,本來是名片的意思。你要謁見哪位大人,名刺遞給看門的,人家願意見再通知你。當朝為官的士大夫們,都有很多關係需要打點。每到逢年過節,就恨不得一夜練成分身術。別說那時朝廷不放七天假,就算放半個月,你坐著轎子也跑不過來。
為此,兩晉時發明瞭「團拜」。各位名士們,找個時間地點聚在一起,相親一樣挨個見面,互致節日問候,類似現在過年茶話會的性質。既打了招呼也不用挨家挨戶跑,還是很方便的。但宋朝士大夫們還是覺得費勁,外地朋友怎麼辦啊!全叫東京來那得多少流動人口。何況人家幹嘛過年舍下妻兒老小過來參加你茶話會呢。
於是大家又養成了一個良好習慣。在名刺上寫好姓名、官職、對方何人、節日祝語。奴僕們,快給本大人當快遞去。
一般這種名刺,用梅花箋紙裁成,二寸寬三寸長。比較雅緻的,再塗上茉莉花等香料。士大夫交遊廣朋友多,逢年過節,就靠名刺帶去節日祝福了。這個東西,就是現代賀年卡的前身。
明代之後,許多人家在門口貼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刺,叫「門簿」。這時,每家就有自己的信箱收賀卡了。
3、送壓歲錢
魏晉時的門閥制度,給士大夫們很好的私人空間和富裕生活。唐宋元明的士大夫們,一般也是旺族大姓。逢年過節,妻妾、奴婢們按照地位高下,一批批地給主人磕頭。不過頭不白磕,磕一次頭,會從長輩或主人那裡拿到一份壓歲錢。
這個詞不準確,其實應該是壓碎「銀」。農家小戶,過年都是給孩子一吊幾十文銅錢,用彩繩編成龍形,謂之壓歲錢。古代的物價,二兩銀子夠老百姓吃一年的,過節當然只能給壓碎「錢」。但士大夫們這樣的大戶,賞錢都是直接上銀子的。至於宮廷裡面,一錠錠金子就往外搬了。
為了凸顯自己的地位與家主風範,逢年過節打賞下人,是必不可少的。
現在回顧這些舊事,有不少趣味,也不乏一些思考。現在很多年輕人,認為一些過年民俗是「陳規陋俗」,很多更是只過聖誕元旦,過年純當放七天假。其實傳統年節不僅是曆法上的節氣,實際已積澱了民間思想觀念和傳統心理習慣,在過年背後,包含著民眾所不能輕易放棄的一套生活方式,和濃厚的民俗文化。
近代社會對過年之類的民俗非議,還隱藏著一種文化自卑。以為凡中國傳統的,都是落後的,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障礙。其實這些正是我們區別於其它民族的識別符號,是中國強盛中和強盛後更應該,而且會自然堅持的文化自信。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