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見胡宗南,打算奇襲延安,一舉打掉中共的首腦機關。因接受了過去兩次偷襲計畫都遭泄密的教訓,胡宗南這次決心嚴加保密,連心腹大將都不通氣。不過再保密也要有人幹事,胡宗南只能倚重能幹的熊向暉。
熊向暉是周恩來於抗戰初期佈置在胡宗南身邊的閑棋冷子,非到關鍵時刻不輕易使用。1943年7月,熊向暉曾向延安密報胡宗南企圖偷襲邊區的消息,倉促之間,為保衛延安,中共中央斷然使用情報材料,公開通電予以揭露。胡宗南一怒之下,嚴格追查,當時就有人檢舉熊向暉,但熊向暉處變不驚。幸好,同時查出有兩個國民黨機關公開要求中共解散,這才轉移了胡宗南的視線。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胡宗南讓熊向暉去美國留學。1946年5月18日,胡宗南向蔣介石提出《攻略陝北作戰計畫》,請求閃擊延安。當時熊向暉正在辦理出國手續,得知此情,立即通過王石堅密報延安。周恩來不慎將一個小本子遺忘在美國特使馬歇爾的飛機上,上面有熊向暉在南京的地址。按照情報工作的慣例,應該立即通知熊向暉轉移。可是毛澤東說過,熊向暉在胡宗南身邊的作用頂得上幾個師。周恩來反覆思考,判定馬歇爾不會將這個材料報告國民黨,即佈置熊向暉再隱蔽半月觀察動向。半個月後沒有任何動靜,熊向暉便繼續辦理出國手續。九月底,熊向暉按照周恩來的部署,到西安向胡宗南辭行。就是這個順便的辭行,讓他知道了胡宗南又在與蔣介石商議突襲延安的事,熊向暉立即密報延安。毛澤東得知情報馬上起草《關於暫時放棄延安的指示》,由於胡宗南的計畫被蔣介石下令暫緩,毛澤東的指示才沒有下發。
1947年1月,熊向暉在出國前成婚,蔣經國親自擔任證婚人。好不容易訂到3月下旬去美國的船票,熊向暉在上海等待出行。3月1日,保密局突然有人來上海找熊向暉,說胡宗南有要事要他去南京。熊向暉估計自己身份可能已經暴露,匆匆回家與妻子諶筱華訣別。到了南京,卻見胡宗南哈哈大笑道:推遲出國三個月,打下延安再走!原來2月28日蔣介石召見了他,下令3月10日攻打延安。那天,美蘇英法四國外長將召開會議,重提中國問題,蔣介石要在國際上造成既成事實。胡宗南得到這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十分興奮。攻佔延安後,他要發布《國軍解放延安及陝北地區的施政綱領》,如此大文,非熊向暉這個大才動筆不可。3月2日晚上,熊向暉拿著胡宗南提供的背景材料,關在密室中起草文件。這個背景材料就是《攻略延安方案》,上面有進攻延安的兵力部署共15個旅14萬人;發起進攻的時間是3月10日拂曉;前一日從上海、徐州調集94架飛機轟炸延安;隴東兵團佯攻,左右兩個兵團攻擊前進,以閃擊行動奪取延安,保證殲滅共軍主力。對如此重要的情報,熊向暉當然照抄不誤。
3月3日上午,熊向暉隨胡宗南乘飛機到西安,當晚將情報轉給王石堅。毛澤東、周恩來見到這份攻略方案的時候,連國民黨部隊的軍長、師長、旅長還都不知道。 3月8日延安召開保衛邊區保衛延安動員大會,此時熊向暉正陪同胡宗南在洛川指揮所收聽延安電臺廣播。胡宗南看完朱德、周恩來的演講記錄,興奮地說:共產黨毫無準備,事到臨頭,開個動員大會也扭轉不過來。只剩下幾天,來不及堅壁清野。我出敵不意,正好乘虛閃擊突襲,迅速拿下延安。得意之餘,胡宗南有點奇怪:毛澤東為何沒有出席大會?是不是讓周恩來指揮作戰?
中共情報界向來有「龍潭三傑」之說:錢壯飛、胡底、李克農三人,潛伏在國民黨最早的特務機關「黨務調查科」,及時截獲顧順章叛變的情報,拯救了黨中央機關。而現在,中共情報界又有熊向暉、陳忠經、申健三人,潛伏在包圍邊區的國民黨大將胡宗南身邊,及時截獲國民黨進攻延安的情報,再次保衛了黨中央的安全。他們被周恩來讚為「後三傑」。除了後三傑之外,還有其他多條渠道不斷送來軍事情報。毛培春報來胡宗南的作戰計畫。陳汝傑、劉良驥送來國民黨部隊內部頒發的《地對空聯絡信號》,這證實胡宗南不但計畫轟炸延安,而且可能在延安機場空投傘兵,直襲解放軍總部。毛澤東立即進行部署。葉劍英總參謀長則急令延安衛戍區派兵到機場警戒並破壞機場跑道。保衛延安的戰鬥就此拉開序幕。
彭總知己又知彼
西北野戰軍也高度重視軍事情報工作。司令員彭德懷固然以打硬仗著名,可他在陝北只有3萬兵力,要想打敗胡宗南的23萬大軍,一是靠陝北的老百姓;二是靠情報工作掌握敵軍動向。
延安的邊保情報系統在敵營中建立了多部密臺。最為成功的是呂出情報組,曾經同時掌握三部敵軍電臺,直接與西北社會部電臺通聯,報來大量機密情報。胡宗南發給軍長的作戰電報,彭總手邊總是先有一套,他比國民黨的師長們知道得還早。1941年年底,胡宗南委託自己的機要室主任王微培訓一批可靠的無線電通訊人員。王微在西安的黃埔七分校舉辦了一期訓練班,呂出就是這個班的學員。1942年年底,這批學員被分配到胡宗南的第三十四集團軍電臺工作。部隊非但沒有上前線抗日,反而去包圍陝甘寧邊區。呂出每天抄收新華社廣播,從中獲取共產黨的情報,也瞭解了共產黨的主張,對國民黨越來越反感。1945年11月,呂出隨副長官高樹勛起義。解放軍部隊將呂出送到晉冀魯豫軍政大學學習,之後佈置他秘密打入西安國民黨部隊。1947年6月,憑藉西安通訊軍官訓練班的同學關係,呂出進入胡宗南通訊總團,他與老同學薛浩然、徐學章、李福泳、高健等七個年輕人建立秘密小組,開始有計畫地收集國民黨的軍事情報。
胡宗南打算派遣特工電臺潛入邊區,高健和薛浩然便乘機請戰。薛浩然成了情報臺臺長,經常在西安與邊區間往來,可以順順噹噹地與邊區保情科聯絡。高健則成了國民黨特務機關西安綏署二處的「派遣特務」。1949年1月,他帶著兩隻大箱子進入邊區的韓城。箱子裡面有先進的英式小型特工收發報機各一部;綏署二處密碼本及機構設置、各級負責人簡歷;綏署二處在邊區周圍10個情報組、電臺的負責人名單、地址;胡宗南總部機要室的人員情況和工作制度;總部通訊團以及各軍、師電臺的編製情況和呼號、波長、聯絡時間;西北國民黨軍隊通訊用暗語、密碼;西安黨、政、軍、特首腦姓名、地址、內部電話號碼與城防工事圖等等。彭老總大喜,面前的敵人,對西北野戰軍總部來說,已經無密可言!
邊區保情科專門建立一座電臺,由長征時期的報務員周世朝任臺長。國民黨軍隊的三部機要電臺,直接與延安聯絡,大量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飛到延安。國民黨在西安的監測電臺有六十多部,卻從沒有懷疑過自己電臺發出的電波。邊區保情科的張繼祖每晚守在電臺前,譯出電碼後,寫成「密息」報告兩份,一份送西北野戰軍彭德懷司令員,一份送西北局習仲勛書記。胡宗南撤離西安後,企圖經秦嶺往四川,相機進入雲南邊境地帶。西北地方軍閥馬步芳、馬鴻逵要求胡宗南留下,共同衛護西北。蔣介石正中下懷,命令胡宗南奪回西安。胡宗南命令裴昌會兵團反攻。兵團的反攻部署當晚又被呂出電臺報到延安。解放軍準備了兩週之後,敵軍才開始行動。此役解放軍以劣勢兵力殲敵43000多人,馬家軍退回甘肅,解放軍連克寶雞、蘭州。胡宗南見西北野戰軍主力進軍甘肅,關中兵力空虛,企圖反攻寶雞。這個計畫又被密臺報告給延安。解放軍兩個師提前隱蔽在秦嶺的深山密林之中,一天殲敵13000人。
傅作義中了「空城計」
1946年,國民黨撕毀政協決議發動內戰,駐紮在綏遠的傅作義就成了延安的當面之敵。賀龍的晉綏軍區、聶榮臻的晉察冀軍區會攻戰略要地大同,傅作義一面派人去解放區和談,一方面派部隊奇襲集寧,迫使解放軍撤大同之圍。10月,傅作義又聲東擊西,開進解放區最大的城市張家口,遂被奉為國民黨的「中興功臣」。
這些成功,使傅作義十分得意,他發表了《致毛澤東的公開電》,譏諷解放軍:「當你們潰退的前一天,延安廣播且已宣布本戰區國軍被你們完全包圍,完全擊潰。但次日的事實,立刻給了一個無情的證明,證明被包圍、被擊潰、被消滅的不是國軍,而是你們自誇的所謂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賀龍所部、聶榮臻所部……」 《中央日報》全文刊登這份公開信,大字標題是:「傅作義電勸毛澤東,結束戰亂參加政府」。但傅作義有所不知,為他起草這篇檄文的大秀才閻又文,竟也是潛伏在自己身邊的共產黨員。國共合作期間,閻又文一直忠心耿耿地支持傅作義抗戰,逐步升任傅作義的隨身秘書、新聞處長。閻又文得到為傅作義起草電報的任務後,曾請示組織,周恩來指示:公開電要罵得狠些,要能夠激起解放區軍民義憤,要能夠導致傅作義狂妄自大!果然,國民黨軍隊很快處於下風,毛澤東也從陝北渡河進入華北。蔣介石授意傅作義再出奇計:從北平派出一支騎兵團,對外號稱援救太原,實際奔襲石家莊,摧毀西柏坡的中共總部,活捉毛澤東!此時的西柏坡並無中共主力部隊,就連中央警衛團都派出去打太原了。傅作義千里奔襲,企圖掏心奪帥。
1948年10月23日上午10點,傅作義的作戰會議結束,部隊即將開拔。北平《益世報》採訪部主任劉時平設宴,為騎兵旅長鄂友三、保密局華北特別站站長杜長城、憲兵營長劉建龍這三位參加奇襲的綏遠老鄉送行。劉時平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很快就從鄂友三等人的嘴裡瞭解到實情。打入國民黨第十一戰區司令部參謀處的劉光國等,也及時獲取傅作義偷襲石家莊和西柏坡的作戰計畫。緊急情報被轉送到西柏坡的中央軍委。西柏坡決定演唱「空城計」。毛澤東親自寫文章宣傳,周恩來發電報調兵。第一則新華社電訊聲稱:得悉傅作義將進襲石家莊,號召解放軍軍民殲敵。這使傅作義猶豫:奇襲是否改為強攻?第二則新華社電訊詳細揭露敵軍進襲方案,號召解放區軍民聚而殲之。傅作義怕孤軍深入中埋伏,部隊進展慢了。毛澤東又發出第三則新華社電訊:整個蔣介石的北方戰線,整個傅作義系統,大概只有幾個月就要完蛋,他們卻還在那裡做石家莊的夢。傅作義不得不撤消了奔襲計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