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金太阳双语幼儿园。(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7月4日讯】(看中国记者蔡思云综合报导)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一家幼儿园因违规使用添加剂,导致部分幼儿血铅异常,涉事负责人已被立案侦查。医学专家指出,血铅超标会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缺失,甚至引发贫血和肾功能损伤。
央视新闻、南方网等媒体报导了上述新闻。初步调查显示,该幼儿园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添加了含铅化合物(如工业用色素或防腐剂),或使用了铅污染严重的食材(如劣质罐头、爆米花等)。
报导指出,类似案例在贵州、山西等地频发。部分幼儿园为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添加剂替代食品级原料。廉价添加剂可延长保质期、改善口感,但铅、砷等重金属易超标。
涉事幼儿园未严格执行《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理规定》,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缺失,且未按规定留样检测。多地幼儿园食堂检查流于形式,仅以警告或罚款了事,未能形成震慑。
调查发现,部分幼儿园的食材采购未索证索票,可能流入含铅污染的农产品(如受工业废水灌溉的蔬菜)。此外,复用餐饮具消毒不合格(如阴离子洗涤剂残留)也可能导致铅摄入。
血铅中毒症状(如多动、学习障碍)具有滞后性,家长往往数月后才发现异常。而幼儿园食品留样不足或记录造假,导致责任认定困难。
医学专家指出,血铅超标会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导致智力发育迟缓、注意力缺失,甚至引发贫血和肾功能损伤。
有人建议,应推广“明厨亮灶”和第三方检测,强制幼儿园公示添加剂使用清单。同时,政府应对儿童食品安全犯罪从重量刑,并建立全国幼儿园黑名单制度。
5个月大宝宝铅中毒
“月嫂嘉园”文章披露,潮州有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小可(化名),因为长辈用错了方法,结果导致孩子铅中毒。
刚满5个月的小可,突然有一天开始出现食欲减退、异常好动的现象,无论谁哄谁抱,他都很不安份,一直扭来扭去。晚上也睡不好,有时一晚上要醒10多次。
眼看着宝宝日渐消瘦,家长很担心,便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小可血液中铅含量高达209微克/升(正常范围在0-100微克/升之间)。
这么高的血铅含量,必须立即治疗,但治疗半个月后再次检查,孩子的血铅含量不降反升,达到了330微克/升。
经医生诊断,小可不仅铅中毒,甚至连肝功能也受损了。要想排铅,就必须切断铅的来源。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可的爸爸从宝宝接触的每一件东西逐个排查。
为了排除嫌疑,他把家里所有有“嫌疑”的水(如:自来水、楼顶水池的水)全都取样,送去检测铅含量,却发现它们都没有问题。
这时,他突然想起宝宝最近吃过的一个偏方。前一阵小可流口水,奶奶就托人从老家带来了偏方,一瓶没有任何标签的粉末。老人说只要用手指沾一点药粉,涂在宝宝的舌头上,就可以药到病除。
检测结果发现,这偏方的铅含量高得惊人,这些药粉就是铅中毒的元凶。切断铅的来源后,医生的排铅治疗终于见效了。
医生提醒,铅会依附在骨头、骨髓里,治疗铅中毒要打持久战,有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家长们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铅藏在哪里?
2020年7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有3123万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参考值,这个数据十分惊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儿童铅中毒47%来自于食物;45%来自于室内外尘土;6%来自于饮水;2%来源于空气及其他。
消化道是铅吸收的主要途径,儿童每日摄入的铅90%以上由消化道吸收,仅0.5%-10.0%经呼吸道吸收。
食品中的铅可能来自于大气沉积、土壤或水对农作物的环境污染。由于铅的环境污染存在空间差异,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食品中铅浓度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爆米花、皮蛋、膨化食品、罐装食品或饮料,以及未洗净的蔬菜等均是含铅量较高的食物,儿童应少吃或不吃。
儿童学习用品和玩具、化妆品、爽身粉、中药等因素也是儿童血铅的来源。他们啃咬玩具、进食前不洗手、将彩色印刷纸及印有铅字的纸放入口中咀嚼等,很容易造成铅进入体内。
此外,香烟、汽车尾气、工业排放、家中灰尘、居室装修使用的涂料、油漆、新添置的家具家电及各种饰品等含有的铅,也是造成儿童血铅增高的重要来源。
要防止血铅超标及铅中毒,除了远离铅来源外,还应给予儿童营养补充。若儿童营养不良,体内缺乏钙、铁、锌等元素,可使铅的吸收率提高和易感性增强。因此,应让他们多吃含钙量高的乳制品和豆制品,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