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闺!古代女子的房间为何都香香的?(组图)

作者:兰音 发表:2019-05-18 16:5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2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香闺!古代女子的房间为何都香香的?
《斜倚薰笼图》轴局部,明陈洪绶绘。(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古代女子的闺房,为什么叫做“香闺”?红袖添香伴读书,添的是什么香?“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一缕幽香从哪里来?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中的香文化,也和女子结下不解之缘。

古人用香,以熏香、浴香、配香、涂香、调香入药入膳等传统方式,每一种方式都包含了复杂精细的程式和韵味无穷的内涵。品香,成为文人雅士的钟爱,香文化也被推崇至道的高度,称之“香道”。古人生活处处离不了香,祭祀庆典要点香敬神,弹琴烹茶要焚香净手,居室衣物更少不了嫋嫋香气,中国古代的历史,有大半是香味薰染出来的。

香味,无形无色,或挥发于草木,或依讬于青烟,通过嗅觉薰陶人的身心。古人内外兼修,认为外在的整洁与内在的洁净同样重要,熏香能够祛除污秽、颐养精神,因而无论男女老少都爱用香。细腻温婉的女子们,对香的使用更有一番独特的心思与情致。

翡翠屏中 亲爇玉炉香

女子的闺房,幽深而神秘,是她们编织五彩生活的小天地。每个人的闺房各有意趣,但大多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香气氤氲,令人心旷神怡,闺房便也有了“香闺”的雅称。一般的室内焚香,要用到特制的香器,即熏鑪、薰笼及熏香球。

熏鑪最初用青铜制成,圆形大腹,两侧有环,造型十分古朴,后来也出现玉制、陶瓷制、银质,鎏金或珐琅工艺,造型也越发精巧别致。熏鑪外罩上一层竹笼,便是薰笼,既能添香,也可取暖。薰笼的样式,大小方圆不一,极为灵活。贵族家中还流行一种金属质熏香球,可以挂在床帐中,这样人们在睡梦中也能够薰染到香气了。古人真是把香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呢!

闺房中常见的香器,主要是造型小巧的熏鑪和薰笼了。熏香生活,就充斥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中。“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写的是龙脑香在兽形熏鑪中缭绕生烟。“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写的是沉香在玉质熏鑪中时断时续,伴着女主人寂寥的心境。“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写的是狮形铜熏鑪中香已燃尽,词人早起却懒于梳妆。看来,才女闺中香器多,香也多,真的是位用香行家。

《红楼梦》中有两幅惊为天人的美人图,一幅是宝琴身着凫靥裘、踏雪寻梅的《雪艳图》,一幅就是四钗冬日小聚的《冬闺集艳图》了。话说在第五十二回中,贾宝玉去寻林妹妹,在潇湘馆中见到了黛玉、宝钗、宝琴和岫烟四位美人,正围坐在薰笼上取暖,说着家常话。宝玉一见,便惊叹道:“好一幅‘冬闺集艳图’!”女子偎靠在薰笼旁的姿态,或可从陈洪绶的《斜倚薰笼图》一窥端倪。

雪腕彩丝红玉甲 添香鸭

今天我们在市面常见的“香”,是根根线香,插在香鑪中用明火点燃即可使用。千百年前的女子,常用的却不是线香,而器具也更为复杂。《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有一段和红娘深夜在花园焚香的片段,你知道她用的是什么香及香器吗?清朝有一幅仿仇英的《千秋绝艳图》册,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正是崔莺莺对月焚香的场景。

这幅画中,崔莺莺身边摆放着一方案几,案上有一樽青色熏鑪和一枚插着小铲、筷着之类的长颈瓶,她一手中捧着一个小盒,另一只手正拈着什么东西放入熏鑪。这三样物品,正是古时候熏香必备的三件器皿,熏鑪、香瓶和香盒,合称“炉瓶三事”。

当时所用的香料,往往制成香饼、香球甚至是粉屑状存放在香盒中。如果是粉状香品,就需要女子像莺莺那样,用纤细的玉指一点点拈出。而香瓶中香筷或香夹是用来夹取香品的,香铲则用来处理焚烧后的香灰。

可巧画中的莺莺身着红色绣罗襦,不正是“红袖添香”的美好再现吗?这种焚香方式,需要耐心与轻柔的动作,更显出女子的优雅和体贴,难怪这会成为古代文人读书时,十分向往的一幕美景呢。

明末被称为“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对于熏香一事更是风雅脱俗。她的丈夫冒辟疆在回忆性散文《影梅庵忆语》中,用深情的笔触记录他们静坐香阁、细品名香的时光。冒辟疆喜爱一种质地坚硬、有横纹的沉水香,其气特妙,名为“横隔沉”。小宛最珍爱的,则是绝品“女儿香”,因其制作过程皆出自少女之手而得名。

小宛熏香也与俗人不同。一般人都是把香料直接放在火上熏烤,香的本质还未挥发出来就燃尽了;小宛就采取“慢火隔纱”的熏香之法,熏香而不见烟雾,产生的香味,被冒辟疆形容为“风过伽楠、露沃蔷薇、热磨琥珀、酒倾犀斝之味”,清雅而余韵无限。

香闺!古代女子的房间为何都香香的?
清朝有一幅仿仇英的《千秋绝艳图》册,其中有一幅描绘的正是崔莺莺对月焚香的场景。(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何以致叩叩 香囊系肘后

香不仅可以焚烧,还能够佩戴,最为人熟知的就是香囊,也叫香包、佩帷、容臭,是心灵手巧的女子们做出的精致物件。香囊多用丝绸等布料缝制成圆形、方形、葫芦形、桃形等不同形状,再用五彩丝线绣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图样,囊中再装入或提神醒脑、或增加香氛的天然香料,成为古人特别是女孩子随身必备的饰品。

配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礼记・内则》载,清早,媳妇们就要漱口、洗手,整理发髻和衣襟,还要在腰间系上香囊,叫做“衿缨”,以保持个人的清洁和馨香。这样做不仅卫生,更是礼节,她们去公婆处请安、服侍的时候,才不会因身体的气味而冒犯长辈。而少男少女们,更是人人衿缨,佩带香物,之后才能去问候父母呢。

由于香囊是私人随身物品,逐渐有了代表主人的信物的意味。三国时期的繁钦有诗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展现了当时女子用香囊作为定情信物的风俗。西晋时还发生过一桩香囊定姻缘的传奇,贾午是权臣贾充的小女儿,父亲在家中聚会时,她常常躲在花窗外偷看。一次她被宴会年轻俊才韩寿所吸引,两人便常常约会,贾午还把皇帝赏赐的名贵香料装入缝制的香囊中,送给韩寿。

这种奇香味道独特,经久不散,只有贾充和另一位大臣得此佳品。因此一次上朝时,贾充无意中嗅到韩寿身上的香味,便猜到了女儿的心事。贾充也很欣赏韩寿的才干,于是顺水推舟,把贾午许配给他,成就了以香为媒的传奇。

女子喜欢以香囊为佩,到了宋代,还出现了一种类似项链的香料配饰--拂手香。《陈氏香谱》载:“拂手香:白檀香三两、米脑一两、阿胶一片,右将阿胶化汤打糊,入香末,捜拌匀,于木臼中捣三五日,捻作饼子或脱花,窨干穿穴线,悬于胸间。”

制作拂手香的方法很简单,只需把调配好的香料研磨成粉,在和汤打成糊状,捏成花形的香饼,把它像吊坠一样挂在胸前,起到装饰和添香的作用。南宋蔡伸有词曰:“双佩雷文拂手香,青纱衫子淡梳妆,冰姿绰约自生凉。”赞美的正是配戴拂手香的女子。

女子熏香,是她们爱好整洁和艺术审美的体现,也丰富了传统的香文化,令今人不禁感叹,何时才能嗅到古风悠悠的女儿香呢?

(原标题:【闺阁雅趣】古代女子的香熏生活



责任编辑:轻描淡写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