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无耻的谎话,还是有憾的《芳华》?(图)

作者:陀飞轮 发表:2018-01-01 09:3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芳华
电影《芳华》(网络图片)

【看中国2018年1月1日讯】一、是“无耻的歌颂”?

“冯小刚最无耻的一次歌颂”,应该是迄今为止对电影《芳华》最激烈的否定。

批评者的理由是:电影中文革阶段的戏码所采用的暖色调和唯美画面,掩盖了荒唐岁月的罪恶;对文工团美好岁月的留恋,是无视“文工团”这个特色组织的“不堪”;大量的短裤长腿、泳装镜头,与那个禁欲年代格格不入,是扭曲了历史的情色符号;就这样一部无耻歌颂的电影,居然还闹出了所谓的“禁映风波”,明摆着是低劣的炒作。

在观影之后,对这个批评的看法是:这是先有定论后有评论的典型——憎恶某个对象,无论是什么,只要和他相关,都是可恶的。

与“家国大事”沾染的现实主义题材,是影视作品的一大雷区,当中又以那段“荒唐岁月”最为危险,大家要么绕着走,要么隔靴搔痒——《亮剑》再骁勇善战,在它面前也得成为断剑,李云龙在1968年拔枪自杀的结局,就只能停留在小说之中。

冯小刚这门炮再响,显然也无法轰破这个大气候;在当前这种环境之下,寄望他们赌上身家性命去向《霸王别姬》的揭露力度看齐,更是痴人说梦。

况且,揭露,的确不是《芳华》的主题。

《芳华》的主题,在追忆逝水年华,在哀叹青春零落,在慨叹时代变迁——这是人类情感里的永恒主题,不同时代可以赋予它不同的色彩,却无法让它消失。

所以把暖色调和唯美画面,留给豆蔻年华,并在随后以灰暗和残酷来映衬它,是主题的需要,很难说是为了歌颂而刻意编造出来的“谎话”。大时代再荒唐,也抹不掉“青春”在每一个人生之中的眩目。

况且,电影对于荒唐时代的罪恶,并非没有触及。何小萍正是因为父亲被劳改后随着改嫁的母亲来到新的家庭生活,得不到温暖而心灵备受伤害,在入伍后又担心再迟一些父亲看不到自己的军装照,才偷了室友的军装,导致了被孤立、嘲笑、伤害的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种下了后来精神崩溃的种子。

在她父亲死后寄来的相片中,可以看到,他是位文质彬彬的知识分子。

说《芳华》是“无耻的歌颂”,无法成立。

二、是“低劣的炒作”?

那是不是因为这个“对罪恶的触及”,导致了9月底那场禁映风波?

也不至于。

当时禁映新闻一出来,我就猜测,既然已经通过审查,就不可能是内容违禁,而是时间节点上的原因——“盛会”在即。

上映之后,随着各地派出所安排警力盯紧放映现场、有老兵穿着军装集体观看电影等新闻的流出,这个猜测得到了印证:由于影片主角、战斗英雄刘峰在复员后境遇凄凉,可能激发起相关群体的不满情绪,会产生“不稳定因素”。

所以,禁演是事出有因,不是炒作——再说,就算是炒作,请问在这里,又有哪一个吃了豹子胆敢在“炒作”之中把总局拉下水,而且还是滩脏水?

这场禁演,以及上映后的警力安排,不过是“中国式稳定”的一个样本:稳定的获得,不是依靠各利益群体在法律框架内释放其情绪主张其诉求,而是依靠上帝视角般的严防死守,“压倒一切”的姿势,依然强悍无比。

三、是“恶意的攻击”?

有另一种与“无耻的歌颂”站在对立面的观点,是认为该片是“恶意的攻击”:欺负新兵、诬告好人、横刀夺爱等丑行,以及“好人没好报”的主线,把“人性之丑陋描绘到了极点”,严重地抹黑了军队的形象。

这同样是“先有定论后有评论”的典型。正如时代再荒唐也无法抹掉“青春”的美好一样,时代再高尚,也无法抹掉人性中的丑陋,哪怕是平常的丑陋,它们只不过是以不同的面目出现而已,对人性之恶的批判一样是文艺作品中的永恒主题——况且,荒唐的年代,又何来资格与“高尚”沾边?

屁股决定脑袋的荒谬,在《芳华》的评论上,得到了无比鲜明的呈现。

四、“有憾”在何处?

不是无耻的谎话,但《芳华》是有憾的,尤其是在对照原著之后。

这个“有憾”,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在“冷静叙述”的遮掩下缺乏应有的批判力度。

这和前面为它所作的辩护没有冲突。“揭露”固然不是它的主题,但这不等于在批判力度上对它可以毫无要求,特别是这样一部跨越了若干个“时代”的作品。

比如,电影的文工团时期,原著中那浓重的禁欲氛围被淡化了,其男兵、女兵融洽相处的生活场面,甚至让人恍惚以为,那时根本就没有“禁欲”这个词。

又比如,原著之中,何小萍成为模范人物后精神失常是个令人极其痛心的情节,在电影之中仅仅是一带而过。

再比如,抢走萧穗子恋爱对象的郝淑雯,在原著中被抛弃,最后嫁给一个二流子,二流子在改革开放后暴富,她成了富婆可夫妻感情不好并不幸福,但在电影之中,她没被抛弃,而且过得还不错。

这些被改动之处,全是对所在时代的批判,假若得以保留,非但不妨碍电影的主题,相反还能深化这个主题。

然而,它们都被放弃了。因为这些放弃而骂它“无耻”固然没有道理,但指责它“无力”,却一定是理直气壮的。

冯小刚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说,中国的电影,现实主义题材太少了,《芳华》能够成为爆款,是因为它敢于触碰现实生活,让人“产生很大的共鸣”。

至于为什么现实主义题材很少,他认为是“资本进入、逐利,大家无暇去顾及”。

这番见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如果不是因为无知的话——要论“资本的逐利”,万恶的资本主义比我们严重得多了,何以它们就没有这个问题?又何以苏联老大哥的小兄弟们,资本地位不高,却通通有这个问题?

因为身不由己,我们可以理解《芳华》这种无力的现实主义;因为渴望自由,我们无法原谅被禁锢而不觉得疼痛,还殷勤地献祭上替罪羊。

不敢面对无力的现实,那才是无耻。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猫眼看人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