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的上海。(圖片來源: Getty Images)
「現實地講,我覺得改革就是:誰有本事,誰就從國家那裡撈一塊。」
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有一句話長年被學界引用,卻鮮少被主流媒體完整解讀——它出自鄧小平長子、長期主掌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的鄧樸方,不僅口吻直白狂妄,還是典型的體制內權貴視角。
這不是網路爆料,也不是近年自媒體的渲染,而是體改派核心智囊陳一諮的口述,由記者楊繼繩整理,收錄於《進出中組部》序言。在研究中國改革史的學界,它早已是一段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體制內頂層大實話
根據口述來源,這段談話發生於1980年代末的政策研討場合,屬於體改委系統的「內部座談」,非公開的會議。出席者有陳一諮及體改研究人員,鄧樸方代表鄧家、政策意見參考對象的身分在場。
背景是當時中國經濟的改革已從初期「摸著石頭過河」進入「大規模利益重組」階段,正在推動國企放權讓利、承包制試驗、計劃部門與部委利益的調整、市場化初期的「政策窗口紅利」,地方政府正透過「改革」創造財政收入,然而這些都牽涉龐大的利益重新排列。
陳一諮回憶,他正在向鄧樸方解釋改革的制度難題,內容涉及利益再分配、部門阻力、國家資源的權力化、政策縫隙所形成的新財富圈層等複雜議題.......講到一半,鄧樸方打斷了陳一諮。
被引用數十年的鄧式「改革」
根據楊繼繩記錄,鄧樸方說:「你們講得太複雜了。現實地講,改革就是:誰有本事,誰就從國家那裡撈一塊。」
其語氣自然的像是「講常識」,這番話在當時的場景中格外震撼,因為它把許多避而不談的真相用一句話拆穿了。
這番話是太子黨從內部視角說出的大實話:改革不是理想,而是資源重分配。改革不是抽象理念、改革不是純經濟技術,是一場「資源從國家向新權力者溢出的競賽」。
它陳述了一個體制內你我盡知但對外卻不願承認的事實:改革的核心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誰能掌握政策資訊、權力渠道、部門關係,誰就能搶到改革紅利的最大份額。這就解釋了為何所謂的「改革」只能帶來中共式「官商混合」、為何中共領頭經濟改革後,全中國各地迅速出現了各種亂象:地方政府財政靠土地、靠招商、靠特批;政策窗口成為暴富入口;領導子女、部委窗口成為「特殊」人士。
來自體制深處的視角 鄧樸方戳破了一切政治口號
共產國家是一座巨大的資源庫,中共式經濟改革打開了閘門。誰站在閘門近處,誰拿得快;誰掌權,誰就能先伸手。因此中共權貴階層是擁有背景、位置、關係、政策縫隙的「特殊」群體,其餘中國人只能永遠待在低層......鄧樸方的話只是毫不掩飾地說出中共體制實際的運作方式而已。
縱然學界喜歡討探為何制度改革越推越難?為何利益集團越來越強?為何貪腐與改革並生?為何官商勾連與市場經濟同時成長?但鄧樸方的大實話,早就給出了答案:中共是經濟改革就是把國家的利益「釋放」給能接住的人,國企改制過程形成新的財富寡頭,而這就是中共式的權貴經濟學。
鄧樸方身為鄧小平之子,並非經濟學家,也非理論家。但他的一句話,在改革研究領域中獲得了意外的重量。因為它戳破了一切政治口號,留下了一個最簡潔的中共式公式:改革等於利益再分配,而利益再分配也等於誰能伸手,誰就能得到,如此而已。官媒成天宣傳的空話、套話、假話,只能騙騙只愛中共、不愛中國的愚昧小粉紅罷了。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