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四通橋到成都高架橋(圖)

——在高壓中萌芽的憲政理想與中共「制度自信」的崩塌

作者:田茂 發表:2025-04-25 02: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成都
四川成都高架橋的抗議標語 (圖片來源: 網路圖片/ X 推特)

【看中國2025年4月25日訊】2025年4月15日,成都茶店子高架橋上三幅標語赫然展開:「沒有政治體制改革就沒有民族復興」、「人民不需要一個權力不受制約的政黨」、「中國不需要誰指明方向,民主才是方向」。這些直指專制體制核心的字句,彷彿一記驚雷,劃破中國公共空間中久違的沉寂。它們迅速被封鎖刪除,傳播者遭到拘捕,但這些橫幅所承載的政治訴求卻未隨風而逝,反而透過社交網路與口耳相傳,在人們心中激起更強烈的自由意識。

這幕激烈卻短暫的政治表達,勾起人們對三年前另一場孤勇抗議的記憶。2022年10月13日,北京四通橋上,彭立發(網名「彭載舟」)舉起「不要核酸要吃飯、不要封控要自由」的標語,公開質疑一黨專政,呼籲民主體制改革。在那個高度封控、動輒封城的年代,他的聲音點燃了全國範圍內的「白紙運動」,喚醒了壓抑已久的社會情緒。

一、民主憲政的理念正在破土而出

無論是彭立發的橫幅,還是成都三條標語,這些來自體制縫隙中的聲音,都展現出公民社會在壓制下的堅韌與理性。四通橋事件起初以「不要封控」為切口,從生活困境出發,最終直指政治本質;而成都橫幅則毫不掩飾地觸及政權合法性問題,標誌著民間抗議語言的成熟與升級。

成都抗議發生之日,正值胡耀邦逝世紀念日。作為中共改革派象徵,胡耀邦在民間擁有極高聲望。他的忌日被選作表達政治訴求的時機,顯示出抗議者對歷史脈絡的深刻把握。這不僅是一種反抗,更是一種有歷史意識、系統性地對專制制度發起挑戰的姿態。

這些事件雖然在國內平臺迅速被屏蔽,卻通過海外社交媒體得以傳播。X平台上的諸多賬號,成為國內異議聲音傳出的窗口。一些看似被淹沒的聲音,正在全球華人社區中激發共鳴。正如《德國之聲》曾評價四通橋事件:「極權制度下的孤膽英雄,其力量不可小覷。」這正是一個被壓制卻不滅的覺醒過程。

二、「制度自信」的悖論與恐懼

中國政府口口聲聲宣稱「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似乎已找到了優於西方民主的「中國特色」路徑。然而,面對四通橋和成都橫幅的出現,政府的第一反應卻不是辯論、傾聽或修正,而是刪帖、抓人、噤聲,甚至連「高架橋」這幾個字也成了敏感詞。

這恰恰暴露了「制度自信」的虛偽與恐懼。一個真正有自信的政權,應能容忍乃至吸收社會批評與不同聲音,進而優化治理結構;而非視一張橫幅、一個聲音為「顛覆國家政權」的威脅。彭立發所說的「不要領袖要選票」,成都的標語呼喚的「民主才是方向」,正是現代國家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透明、制衡、公民參與。

更讓當局坐立不安的是這些事件引發的「連鎖效應」。四通橋之後爆發了「白紙運動」;成都高架橋的表達,則呈現出更具組織感和理論深度的反抗面貌。當局深知,在高壓體制下,一次抗議可能引發千層浪,因此選擇在第一時間「清零」信息源。然而,暴力封口與維穩策略非但未能阻止問題的蔓延,反而愈發激化社會的分裂與不滿。

三、「防火長城」內的禁果效應與自由渴望

中國的信息審查制度堪稱世界最嚴,被稱為「防火長城」的網路封鎖系統幾乎可以實時屏蔽敏感詞、刪除帖子、封禁賬號。然而,正是這種鐵腕式的信息控制,激發了公眾更強烈的求知慾與反抗意識。

「六四」、「四通橋」、「成都高架橋」這些詞語一旦被封禁,便在網路上變成「禁果」。被禁止的消息反而成為最值得追尋的真相。不少人通過翻牆工具、加密社交軟體,繞過審查閱讀外媒報導。這種地下的信息流動,讓「制度外」的認知不斷擴大。尤其在年輕一代中,這種探索變成了一種對抗壓迫的日常行為。

更關鍵的是,審查制度不僅禁言,更試圖塑造一種「無言即安全」的表象社會——讓人們不再思考、不再發問。然而,白紙運動所展示的「無聲抗議」,成都高架橋的「橫幅突襲」,表明人們並未沉默,而是在尋找可以發聲的縫隙。

海外華人媒體和民運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成為禁錮中信息得以流通的關鍵通道。四通橋橫幅的照片、成都事件的視頻、彭立發的訴求、橫幅背後的文字,正在超越國界,匯聚成一個跨國的中國民主記憶庫。這正是「言論自由」的種子,在封鎖的縫隙中破土而出。

四、結語:橫幅之下,是正在醒來的中國

從北京四通橋到成都高架橋,一幅幅橫幅下,不只是抗議者個人的孤膽與血性,更是整個社會深層渴望制度轉型與民主改革的吶喊。它們雖然被迅速掩埋,卻如夜色中燃起的微光,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方向。

中國政權越是強化「制度自信」的言辭,越難掩其對自由話語的深度恐懼。而每一次試圖清除「異見」的操作,反而都在播撒著覺醒的種子。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一個連橫幅都無法容忍的體制,必然也無法容納他們的尊嚴、權利與未來。

民主的路或許漫長,但它的每一步,往往正是在壓制中孕育。四通橋是起點,成都不是終點。未來的每一條街道、每一座高架橋,都可能成為人民發出聲音的場所。而這些微光,總有一天,會聚成一道無法掩蓋的曙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北京之春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