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讀千年的名篇:杜牧《清明》(組圖)

作者:賈小凡 發表:2025-04-05 09: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頤和園長廊彩繪:杜牧詩意(16:9)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杜牧的《清明》作為清明節詩歌的經典之作,幾乎無人不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從唐玄宗起將寒食節掃墓定為當時「五禮」之一。老百姓又把掃墓延長到清明節。所以,祭掃墳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民間禮俗活動。「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唐詩,就是描寫當時清明的場景。

杜牧的《清明》與眾不同的是,描繪了清明時節春雨中的所見所感,色彩淡雅,意境淒清,歷來被世人廣為傳頌。特別出彩的是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將讀者帶入一個與清明哀傷氛圍截然不同的鮮明生動的境界。天真活潑的牧童「遙指」一個可愛的舉動,永遠印刻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

不過,此詩僅止於在細雨濛濛的清明時節,詩人對掃墓的一凡感受和借酒消愁的情緒嗎?其實,杜牧的《清明》還有更深內涵。

全詩僅二十八個字,前半有低迷哀婉的三個字「欲斷魂」,後半有代表清麗快樂三個字「杏花村」,前後對比鮮明,先抑後揚,這種意境美帶給人想像的空間,同時也寓意著作者的人生哲學觀。

杜牧 小杜(16:9)
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看中國合成圖)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於顯赫世家,祖父杜佑曾撰寫《通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學家。杜牧自幼聰慧,二十五歲便考中進士。然而,因為性格耿直,不善於迎合權貴,他屢遭貶謫。

雖然仕途坎坷,杜牧在文學上成就斐然。他的詩作風格俊逸,既有深情婉約的懷古詩,亦有充滿人生哲思的作品。杜牧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在晚唐詩壇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但少有人知的是,這位風流才子內心深處一直懷有一個願望——尋仙問道。他曾遍訪名山大川,也曾寒山求仙,希望能得道,解脫世俗,卻最終無法擺脫,只能將這份遺憾寄託於詩文之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透出,濕冷春雨中的惆悵,更是一種對人生的無奈之情。而「欲斷魂」三字道出了是對人生無常的深沉感慨。

清明節,是平時奔忙在紅塵中的人們一個直面生死的特殊時刻。這一天,人們祭掃墓地,緬懷逝者,生者與亡者之間進行精神往來。《道藏》中記載:「清明之時,天地氣交,幽明路通,是為生死往來之際。」就是說,清明時節恰是陰陽交替、生死之門微啟的特殊時空。

杜牧選擇以清明為詩題,巧妙地利用了這一與生死直接相關的時間節點,暗示了想要突破生死無常,追求永恆生命的深層意圖。這才是《清明》的高妙之處。

詩人本人有參加掃墓活動嗎?他似乎並不在路上行人的行列之中,他將目光轉向了「酒家」和「杏花村」,這一反常之處正是詩歌導向深層含義的關鍵所在。

前面的「欲斷魂」三字,正好提及了精神和肉體的分別,這不是消極的悲傷,恰是積極尋求超越生死的每個修行者必要的一環。好,那麼怎麼辦呢?詩人想要尋求解脫生死之束縛,接著問了一句「欲問酒家何處有?」清明祭祖的儀式中,酒作為祭品象徵著生者對亡者之敬,「借問酒家何處有」一句卻將祭祖之酒,巧妙轉化為尋求解脫生死的仙道之酒。本來在道家看來,「金液還丹」、「玉液瓊漿」等仙酒就是在修行中不可或缺的。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曾看到道士真人的話說:飲此酒者,形神俱妙,超離生死⋯⋯諸如此類。古語:「問酒得真訣,求道得真傳。」就是這麼來的。

於是順理成章,「杏花村」作為詩的終點,在這一解讀下呈現出驚人的深度。它實際上象徵著超越生死輪迴的理想境界。古人心目中,仙境為花木常青、超越四季更替的永恆空間。而一季一春的杏花如果能「常開不謝」,不正是長生不死的隱喻嗎?那麼誰來指向呢?為什麼不是憑空出現一位神仙高人而出現一個天真無邪的牧童呢?


天真無邪的牧童。(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牧童形象一個是代表「返本歸真」,另外,「牧童」很可能並非指普通村民小童。在《列仙傳》中,一些隱居山林的仙人化身為牧童的形象引導有緣人,他們外表樸素但內心玄遠,不能從外表上簡單認為他們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這是玄機的可貴之處,人人都能一看便知珍貴,也就不是玄機了。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千古名句,揭示的是一個驚人真相:看似普通的牧童實為仙人指引,引導求道者前往一個超越物質世界的精神境界——那個杏花盛開的仙境,要想達到那裡,人就得返本歸真。所以,「遙指」意思是,仙境令人心馳神往,但古往今來沒有幾人能達到。


仙境令人心馳神往,但古往今來沒有幾人能達到。(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清明》這首看似簡單的七言絕句,極可能暗藏著杜牧精神追求的不為外道的表達。從這個角度解讀的話,這首朗朗上口的小詩具有了更為深邃的內涵和意義,它或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晚唐詩人精神的大門,讓我們看到了「杏花村」,那個燦爛而神秘的世界。

杜牧生活的晚唐時期,政治局勢已趨於動盪,不少文人從政治抱負轉向內在的精神追求。「詩情十之八九幻乎道」,意即大部分卓越的文學作品和詩歌創作都蘊含著對佛道的體悟。杜牧作為晚唐的重要詩人,其作品中深藏求仙問道的元素也就不足為奇了。實際上這樣的詩作在他的《樊川詩集》中比比可見,這裡就不細說了。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