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圖)

作者:千帆 發表:2024-12-08 16: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學習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
學習本身應該是一個快樂的過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說到學習中國人腦子裡就會出現這樣的諺語和詩句:「懸樑刺骨」、「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不經一番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中國人很重視教育的同時也強調學習必須吃苦。

通過對蘇秦、匡衡等名人的分析,我們得知當事人是在某種動機下才讀書,比如強烈的恥辱感,或生理上的缺陷。因此這種以吃苦為主學習觀念其實是一種無奈的選擇,也是帶有功利性的,比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讀書是為了範進中舉,「朝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講的學習是一種投資和交換,當然無任何快樂所言,而且這種功利性學習只是一種謀生工具,對人的靈性成長毫無幫助。

這種功利性學習主要以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為主,思辨、推理和反思的程度都是很低的,那麼如果我們不是帶著功利性去學習的話,學習本身就是快樂的,因為學習滿足了我們自己的精神需求,比如滿足自己對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好奇心以及對內在的探索欲。這種快樂源於對於學習的評價首先取決於自己心智的拓展程度,而不是外部的評價標準。

所以理想的學習狀態首先不應該是出於滿足生存需要,也不應該是為了迎合他人的意志。這裡要區分被動的迎合和主動接受反饋,獲得他人的反饋,欣賞和接納對於學習過程來說是絕對必要的,但這是平等關係不是被動的迎合。

那麼這種理想的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是否有可行性?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先要說學習的本質。學習的本質是神經的連接,人的神經系統分為兩大部分,中樞和外周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身體的決策者,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具有高度的可塑性,蘊藏著人最寶貴的潛能,也就是學習內驅力。

人的大腦天然渴望接受新的信息知識並能釋放多巴胺來激勵強化學習,比如幼兒會本能摸索周圍的物體,會嘗試各種新的東西來感知這個世界,他們的大腦皮層被激活,神經網路重組,形成新的學習和記憶路徑,最終構成了對世界的認識框架,這是一個充滿自發性的奇妙過程,所以在沒有干擾和豐富的環境下,幼兒可以玩一整天,他們不需要外界的獎勵和評價,探索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所以說這種探索和學習是根植在人性中的。

在理想的狀態下,這可以構成一個正反饋的循環,也就是說個體通過探索和學習獲得快樂和成就感,這就是像高爾基說的那樣,我扑在書籍上就像飢餓的人扑在麵包上一樣。這種學習使神經回路更加高效,降低認知負擔,使接下來的學習更輕鬆愉快,最終這種興趣會遷移到更廣的領域,成為一個人終生學習的動力。

因此從根本上說,每個人的本性都是愛學習和探索的,學習內驅力的正反饋機制可以想像成物理學中的鏈式反應,在鏈式反應中每次核裂變都會釋放更多的中子,引發下一輪裂變反應,鏈式反應需要持續的燃料來維持反應,同樣內驅學習需要不斷的新鮮信息和豐富素材讓大腦保持活躍和興奮,這是一個人最珍貴的心智能力。

很多人覺得人的本性是懶惰,需要鞭打和推動才能去學習,其實這是錯的,因為大多數人對學習的定義太狹隘,比如必須按時功課才叫學習,如果帶有這種觀念,就會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如果我們從當事人角度來看,其實人一直在產生興趣和好奇心,只是他最感興趣的事,對你而言是不務正業,但你無法否認他仍然是在學習。這就需要教育者有一種預先相信他人的信念,只有帶著這種信念才能發現別人的潛力。

雖然每個人都有學習內驅力,但在成長過程中這種內驅力被抑制和破壞,首先學習內驅力的發展高度依賴一個豐富的環境,如果人長期處在一個無聊和困苦環境下,這種探索內驅力就會熄滅掉。但是中國人往往喜歡把孩子這種忍受無聊和困苦稱為懂事、乖巧。

另外,學習內驅力的發生需要在無壓力的狀態下,但是大多數人對學習的理解是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種任務強化能力和內驅力背道而馳。比如整夜不睡準備考試,這些任務完成以明確的目標為導向,強化的是短期記憶以及對短期目標回報的渴求,但破壞了穩定的長期自主學習內驅力,應試學習確實能加強短期記憶,但是考試完了後因為缺乏情景關聯以及多次強化則迅速遺忘。

考試這種外在反饋破壞了人體的內部反饋機制,學生們學到了一種在壓力下衝刺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激活了大腦的任務正網路(Task Positive Network),TPN會調動人的注意力,使人專注在外部刺激和特定目標上,方便個體快速解決外部任務。

然而TPN關注的是外部問題,在涉及到長遠的內在成長和智慧方面是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DMN需要在無壓力的情況下才能被激活,在放鬆狀態下DMN更容易使人進行自發的思考和創造性的聯想,更傾向於關注內在體驗,比如自我意識對自我心理狀態的內省,整合記憶和經驗等等,這些活動是DMN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在沒有明確任務時,會進行飄忽不定的自由聯想,將看似無關的碎片化信息整合在一起,生成新的想法和概念,看似不能產生即時的成果,但卻是一種高級的思維方式。其實這也是對亞里斯多德的那句閑暇出智慧的一個實證主義的證據,也佐證為什麼那些被恐懼驅動或物質匱缺的人缺乏成熟的自我意識,現實中就是獨裁社會缺少發明創造。

所以學習的關鍵可以說是一種野蠻生長,這裡說的野蠻是指打破一切束縛,只為自己的滿足,所有的學習條件、資源和環境都要有是否有利於野蠻生長為標準,只要個體能不斷產生自發的興趣、好奇和探索就是最好的學習內驅力,反過來說,一切抑制和打斷,阻礙人的自發興趣不斷拓展的因素都是需要被改善的。

有人會說孩子自發感興趣的都是無意義的,比如盯著螞蟻看半天,這種興趣不應該被打斷嗎?其實看螞蟻是一種信息,無意義是你的解釋,任何信息都有可挖掘和可解釋的深度,關鍵在於挖掘和聯繫的能力而不是信息本身,比如看螞蟻會聯想到人類社會組織以及分工等等,當然對於兒童而言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他很難表達出來,但是在未來的某一天,這種模糊的感覺就會啟發了他的某個深刻的思想,有過長期思考和內省的朋友能理解我說的意思。

情感和理性其實是相通的,沒有豐富細膩情感的人的理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必然受到阻攔。如果有人在閱讀抽象枯燥的理論書時也有強烈的興奮感,那是因為他之前就積累了大量細膩和豐富的模糊感覺,當這種感覺豐富到一定程度後他在閱讀抽象理論時能進入一種深度共鳴的感覺,他能深深感到這個理論和他童年時的模糊感覺發生碰撞,比如一片樹葉,一隻螞蟻,一根枯樹枝,然後就能牢牢記住這個理論。這種碰撞是離不開長期積累的模糊感覺的。因此深刻性並不在於知識是否高級,而在於個體的聯想和洞察能力。

然而這種聯想和洞察是不能當作一種技巧和工具去刻意培養的。比如有人說,看完這篇文章後知道了自由聯想的好處,每天都要自由地產生一個深刻的想法,這就不是自由了,自由的本質就是無為,不刻意,不可預測,不可預先計畫的,也不依賴任何既定標準,你只能儘可能地為自己創造自由條件,比如閑暇,然後信任自己。自由聯想的意義是高度個人化,也許你產生的自由聯想沒有任何意義,但是你越是無條件地相信自己,不給自己設任何目標,那麼這種自由聯想的能力才能發揮的越好。



責任編輯: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