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正在備戰 中國人民是我們最好的盟友(圖)

專訪前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

作者:樊冬寧 發表:2024-06-15 03: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習近平
習近平(圖片來源: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6月16日訊】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博明(Matthew Pottinger)近日在訪臺期間發出警告,習近平一旦決定對臺動武,第一步就是發動全面戰爭、直接佔領臺灣,不會留有餘力。他在即將出版的新書《沸騰的護城河》(The Boiling Moat)當中詳細列出美國協防臺灣的緊急步驟,目標是加強威懾力量、將台海打造成一道「固若金湯」的護城河。博明在進入白宮任職之前曾加入美軍陸戰隊,也當過《華爾街日報》的記者,還在北京採訪時被中共公安毆打,對中共的本質有深刻的瞭解和親身的體會。能說一口流利中文的博明在他訪臺之前接受美國之音《縱深視角》專訪,深入比較習近平和斯大林的恐怖統治,並從各種跡象研判習近平實際上正在備戰。博明在專訪中除了針對中共的攻臺計畫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案(非本文重點,請參考完整專訪視頻),也引經據典地反駁那些聲稱「中國人需要皇帝、不能建立民主」的說法,根本是「一派胡言」,博明說:「中國人民是我們在這場競爭中最好的盟友。」

習近平師法斯大林清洗軍隊為開戰?

博明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語出驚人地預測:習近平可能會和斯大林一樣在任內去世。他在接受美國之音《縱深視角》專訪時近一步闡述了習近平與斯大林之間的共同點。他說:「毛澤東深受斯大林意識形態和執政風格的影響,而習近平深受毛澤東執政風格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兩人之間的共同點就是不斷地清洗隊伍,以維持黨對政治權力的壟斷。習近平上臺後立即展開大清洗,當時許多人預測這場大清洗可能要持續一年,但是12年後的今天,習近平的大清洗仍在繼續,這確實是一種斯大林式的做法。」博明說。

斯大林對紅軍進行的「大清洗」一直持續到戰爭爆發,博明在專訪中也分析了習近平不斷清洗解放軍的用意。他說:「習近平把這種(斯大林式的大清洗)做法應用到軍隊中,他摧毀他自己的班底和解放軍的高層將領軍官團,令許多人不解,我猜測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不認為他已經將他所需要的一個‘精確的團隊’部署在正確的位置上,用以對臺灣和美國發動戰爭。因此,我認為,這種(斯大林式的大清洗)不僅僅是中共本身制度缺陷的一個症狀,同時也是一個令人震驚的警訊,表明瞭習近平實際上正在為戰爭做準備。」

習近平「混亂軸心」源自毛澤東「天下大亂」?

博明在專訪中將最近各界用來形容中、俄、伊三國的「邪惡軸心」(Axis of Evil),稱之為以習近平為首的「混亂軸心」(Axis of Chaos),這是源自毛澤東所說的「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博明認為,習近平相信他的當下正在面臨的,是一個一百年才會出現一次的天下大亂的大好機會,也就是習近平近年經常掛在嘴邊、並和老朋友普京分享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博明說:「很顯然地,習近平12年前上臺執政時,他希望看到事態的發展能給中國的外部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從而創造機會,擴大中共在海外的影響力。事實上,形勢就是這樣發展的。如果你閱讀中共的內部文件,就會發現,解放軍的將軍們在中國國防大學念的教科書中,談到了他們所認為的有利形勢,其中包括他們認為:美國會變得越來越弱、歐洲變得混亂、俄羅斯變得咄咄逼人,這實際上就是習近平所一直在鼓勵的局面。」

博明警告:「習近平與普京之間‘無上限’的夥伴關係,以及他對烏克蘭戰爭強而有力的支持,成為了俄羅斯這個戰爭機器的‘頭號供應商’。如果沒有習近平的支持,俄羅斯很可能無法維持在烏克蘭的戰爭,這實際上就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場‘代理人戰爭’,俄羅斯變成了中共的傀儡、是它的一個‘提線木偶代理人’(Marionette Proxy)。」

博明進一步分析:「北京在中東使用的劇本也如出一轍,北京是伊朗的頭號經濟支持者、是伊朗在全世界的頭號宣傳支持者、它還是伊朗的頭號外交支持者,現在北京更明目張膽地接納這些恐怖主義代理人,甚至讓這些恐怖組織來北京訪問,北京的司馬昭之心昭然若揭,我認為美國和我們的盟友們不應該對習近平的‘混亂軸心’抱有任何幻想。」

博明vs.杜如松中國政策大辯論

不過,博明最近在《外交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和前美國國會眾議員麥克.加拉格爾(Mike Gallagher)聯合撰寫的一篇文章《勝利沒有替代品》(No Substitute for Victory)引爆了一場激烈的「中國政策大辯論」,前白宮國安會中國事務副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以及前美國副國務卿斯坦伯格(James Steinberg)等人在《外交事務》聯名發表另一篇文章《美國想要從中國得到什麼?》(What Does America Want From China?)公開對博明和加拉格爾進行反駁。

杜如松在這篇反駁博明的文章中指出:中共和習近平有意恢復與美國的「建設性接觸」,中國可以與美國「和平共存」;但博明在他的文章中強調:美國必須在與中國的競爭中「贏得勝利」,而不是去「管理」美中之間的競爭。

博明在專訪中坦承,他和加拉格爾在美國對華政策方面與杜如松和斯坦伯格等人存在「重大分歧」。博明告訴美國之音:「杜如松是我的一個朋友,也是一位出色的學者與官員,但我認為杜如松代表的是拜登政府的觀點,他是在為拜登政府的執政記錄做辯護。我認為拜登總統上任後的頭兩年,他的政策實際上是特朗普政策的延續和強化,讓北京為損害美國利益的行為付出更多代價,他維持了對中國的關稅,同時加強了出口管制,以確保北京不會成為世界上佔主導地位的半導體製造者,這些都是很好的措施。」

但博明強調:「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自2023年初開始,有一些重要的事情發生了變化,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的‘威懾政策’正在失敗。現在美國有必要改變我們對中國的政策了。」

「低蕩政策」的歷史教訓

博明近一步表示:「拜登政府官員或前官員的言論中還有一種觀點,那就是如果我們(美國)不努力嘗試與北京合作,美中關係可能會出現某種螺旋式下降,換句話說,他們認為如果我們不在某種程度上包容中共,北京將會變得更加咄咄逼人。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事實恰恰相反!」

博明告訴美國之音:「如果我們回顧一下美國與蘇聯冷戰的歷史,正是在美國比較強硬的時期,與蘇聯的關係才變得更容易管控。反之,在1970年代,當美國推行所謂的‘低蕩政策’(Détente)的時候,當我們採取了一系列緩和政策的時候,蘇聯就變得更加具有侵略性。因此當蘇聯說:好吧,美國人想在這些領域與我們合作時,我們(蘇聯)就利用這些會談來誘導美國的自滿情緒,同時發展我們(蘇聯)的軍事力量,並實際上在國外進行更具侵略性的代理戰爭和直接戰爭。」

博明在專訪中細數美國在採取「低蕩政策」時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包括:蘇聯在非洲發動戰爭、它開始支持歐洲共產主義運動、蘇聯又出現在美國後院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然後最後它入侵了阿富汗。他說:「因此‘低蕩政策’的成果是更多的侵略。而不是更少的侵略,因此,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低蕩政策’中吸取教訓,我認為拜登政府的政策自從2023年初以來,已經倒退成為某種程度的‘新低蕩政策’。」

「杜如松不同意我的觀點,他有權發表自己的觀點,我尊重他,但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博明告訴美國之音。

「賭」中國崩潰可能出現另一個普京?

在這場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當中,雙方另一個針鋒相對的論點是:杜如松批評博明和加拉格爾是在「賭」中國會崩潰(betting on China’s collapse)。杜如松近一步闡述他的論點,並且用普京作為例證,杜如松說:「美國的目標並不要求中國的政治轉型(political transformation),而且共產主義統治的結束並不能保證會產生一個更加克制的中國,畢竟,蘇聯共產主義的終結,最終導致了普京的俄羅斯。」

針對杜如松以蘇聯解體後出現普京這樣的獨裁者作為理據來批評博明中國政策,博明反駁說:「如果說我們不應該發動或試圖贏得冷戰,只因為在30年後一些獨裁者會以像是普京的形式出現,這是一種我稱之為‘因小失大’(Penny-Wise But Pound-Foolish)的政策,我們現在比冷戰時期好多了,自從蘇聯解體幾十年來,美國和世界都好了很多,這是毫無疑問的。」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在蘇聯體制下成長起來、從克格勃官員變成的獨裁者,我們現在得到的是一種‘餘震’,有點類似消化性潰瘍的一種‘冷戰後遺症’,但不代表我們就不應沿用冷戰時的制勝戰略,僅僅因為普京還能再活上幾年。」博明說。

博明進一步補充道:「加拉格爾和我提出的策略並不要求政權更迭(Regime Change),我們並不提倡美國促使(中共)政權更迭,如果中國要進行政權更迭,那將由中國人民來決定,我們不認為我們應該對此感到恐懼,實際上,我們認為,如果中國人民決定走這條路,我們應該支持他們,但我們看不到這樣的過程正在進行。」

「長電報」的預言:極權會自己腐爛

博明認為有關美國對華政策的這場辯論,最好的裁判和老師是1946年喬治.凱南著名的「長電報」(The Long Telegram)。他說:「冷戰初期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的思想給我們啟發,1940年代末期,他(凱南)並沒有呼籲實施‘政權更迭’戰略,但他提出一個觀點,結果證明他是有先見之明的。他說:如果蘇聯無法實現它的全球願景和目標,那麼美國應該採取‘圍堵政策‘以確保蘇聯無法實現這些目標,但如果蘇聯在更大的全球願景上失敗,它可能會從內部崩潰,喬治.凱南的說法是,‘它(蘇聯)會自己腐爛’。」

博明強調:「加拉格爾與我合寫的這篇文章,實際上是重溫喬治.凱南最初的想法,我不知道為什麼人們會對此感到困擾,尤其是左派(自由派),在右派(保守派)中也有一些人有此反應,但我們的建議,實際上是為了確保北京無法實現其全球願景,因為這種願景是與全球民主極度敵對的。」

中國不適合民主是「一派胡言」

博明曾在2020年5月4日以流利的中文在白宮發表一篇的「五四演說」,標題是「一個美國視角下的中國‘五四精神’」。當時他在演說中駁斥「中國人不適合民主」是「一派胡言」。博明在接受美國之音《縱深視角》專訪時近一步說明:「‘中國人不能擁有民主’不但是的確是‘一派胡言’,更是一種種族主義的觀念,說什麼‘中國人無法體驗民主’、‘中國人沒有能力管理自己’、‘中國人需要一個皇帝’,這些實在是太荒謬了,因為臺灣就是最好的反證。」

博明說:「我們看到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建立了成功的民主制度,我們看到臺灣是一個獨特的社會,但也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兩岸有很多共同的文化遺產,使臺灣成為歷史上最成功的民主國家之一,臺灣在全球民主指數的排名,甚至領先美國和英國,在各項民主指數的排名中居亞洲之冠,故指華人無法建立、享受和維持自治,顯然是一個謊言。」

博明說,他相信,中國人民最終將證明他在這一點上是正確的。

中國年輕人開始覺醒質疑誰是「境外勢力」?

博明在他的新書《沸騰的護城河》當中也提到了2022年的「白紙運動」,街頭上的年輕抗議者在被指控受「境外勢力」操縱時,反駁說:「中共政權才是受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和列寧這些‘境外勢力’的影響。」

中國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正在覺醒,開始瞭解歷史的真相,並最終意識到中共和中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對此,博明說:「中國共產黨實際上是一個外國王朝,它是中國的外來政權之一,就像蒙古人、滿洲人,中國共產黨和他們一樣,他們之間的共同點是引進了外部意識形態,就中國共產黨而言,他們是從歐洲引進外部意識形態。事實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有史以來最不中國化的政府,它比元朝的蒙古人更不中國、它也比清朝的滿人更不中國,因為中共是把馬列主義那一整套照搬到中國,而馬列主義是在歐洲已被證明是破舊、失敗的意識形態。」

博明認為:「在中國很多人都明白這一點,我認為中國共產黨自己也知道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他們不遺餘力地試圖惡意中傷臺灣的民主,並試圖詆毀世界其他地區的民主。」

中國最終將拋棄馬列主義回歸傳統

博明相信,中國的最終走向,將是比馬列主義更中國化的東西。「我不知道它會是什麼?但它可能會以一種受中國傳統思想、哲學影響的形式出現。」

「我最近在讀孔子的《論語》,裡面都是一些非常有力量的思想,包括重視人權的‘仁’、推己及人的‘恕’、完善自我的‘學’等等,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任何與民主觀念不相容的東西,在我看來,沒有一項是與民主和自治不相兼容的思想。事實上,我看到的是中國的特色,而我認為這些特色可以讓民主在中國社會取得特別的成功。儒家思想對日本及其歷史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些思想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仍在韓國生生不息,韓國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日本和臺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此,那麼問題究竟是出在哪裡呢?」博明提出這樣的疑問。

「我認為,如果我們挖掘中國文化和中國的古代智慧,你會找到通向更自由、更民主、更人道的基石,而不是像我們今天在北京看到的極權獨裁。」博明說。

中國人民是我們最好的盟友

博明告訴美國之音,雖然這幾年他的中文有些生疏,但仍然希望在和我們的專訪中直接用中文向中國人民表達他的想法。他在專訪最後強調:「中國人民是我們在這場競爭中最好的盟友!」博明還說:「我認為臺灣也必須記住這一點,臺灣應做出額外的努力,與臺灣海峽對岸的人民接觸,即使有防火長城和北京極力試圖對臺灣滅聲,臺灣更應該做出額外努力,確保臺灣的故事儘可能地被對岸的人民聽見,就像美國應該做出額外的努力,不只是用英文和中文,而是用各種語言,努力向中國人民講好我們的故事一樣,這也應該是整體戰略的一部分。」美國之音專訪博明的完整內容請收看《縱深視角》節目。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