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上習近平的口號響亮 經濟陰雲仍揮之不去(圖)


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再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再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圖片來源:FRED DUFOUR/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3月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3月6日,中共黨報發文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這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再次提出的口號,但是,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陰雲籠罩。

「新質生產力」一詞在「兩會」期間火爆

3月6日,中共黨報《人民日報》發文稱,「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委員表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於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文章稱,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打造經濟增長新引擎。「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達944.3萬輛,比上年增長30.3%;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產量達5.4億千瓦,增長54.0%;服務機器人產量783.3萬套,增長23.3%。」

「兩會」在北京召開,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5日宣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2024年政府工作任務的第一項就列明: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在作法上,除了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外,李強還提到積極培育新興產業等等。

中國經濟萎靡不振,「新質生產力」一詞在中國「兩會」召開之際,受到中國國內媒體熱捧,被視為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戰略突破口之一,也是本屆「兩會」關鍵詞。

3月5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參加中國全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談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一詞是習近平去年9月考察中國東北部黑龍江時所提出。他強調「新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習近平今年2月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新口號是否能解決經濟問題遭質疑

分析指出,習近平當局是希望通過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新口號,通過關注未來增長的前景,將民眾關注的焦點從中國經濟面臨的「舊問題」上轉移開來。中國經濟現在面臨重重困境,包括疲軟的消費者信心、懸而未決的房地產危機以及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等。

3月6日,路透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政策顧問的話說:「推動科技創新的方向是對的,但我擔心的是如何實現它,依靠什麼路徑、什麼樣的體制機制來推動科技創新、提高生產力?」

他說:「現實情況是,市場力量正在消退,政府正在主導推動。」

北京希望「新質生產力」運動能夠在地緣政治壓力下,包括在美國和西方的「脫鉤」或「去風險」措施限制其獲得外國技術的情況下,增強中國實力。

北京的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經濟學家徐天辰在接受路透採訪時表示:「在議程中優先考慮‘新質生產力’,反映出領導人對中國在先進晶元和人工智慧等尖端技術方面可能落後於美國的焦慮。」

李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承諾加大對科技的投資。他表示,這些舉措將深化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應用等領域的最終成果。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擴大內需是中國最緊迫的優先事項,但在李強的優先事項總結中,這一舉措的重要性較低。

截至本週,北京已通知各省級政府推動習近平的這一口號,但如何推動自上而下的創新仍未得到解答。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中國研究院主任曾銳生表示:「他們只是加倍強調習近平在經濟方面的思考……整個報告都是非常自上而下的。」

分析人士表示,習近平對國家安全的關注和嚴格的政府控制也可能阻礙創新、外國投資以及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

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政策顧問表示:「支持創新,我們應該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和說話的自由,因為很多創新是思想碰撞的結果。這是一個很大的矛盾。」

據瞭解,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尋求升級其老化的工業腹地,包括沿海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但隨著工資和生產成本的上升,結果好壞參半,也削弱了中國相對於其它國家的競爭力。分析人士認為,如何管理這一轉型將至關重要。政策顧問說道:「最大的挑戰是市場仍然需要支持。目前,中國在產業升級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效果仍然相對不顯著。」

中國製造業PMI連續5個月萎縮 經濟通縮

中國國家統計局2月29日公布了2月份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1,低於50榮枯線,且是連續第5個月萎縮。

PMI涵蓋了企業採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包括製造業和非製造業領域。50%是這項指數的榮枯線(或稱臨界點),高於50%則標誌該指數處於擴張階段,反之,則處於收縮階段。

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表示,PMI在中國新年期間通常會下降,但他同時指出,官方PMI的下降也是因為國外新訂單大幅萎縮所致。 由於已開發市場經濟放緩以及國內供應鏈的轉移,海外需求減弱似乎是永久性的,而不是暫時的現象。

中國在新冠疫情後令人失望的復甦引發了對其經濟模式基礎的懷疑,並引發了政策制定者需要考慮更大膽的改革以支撐長期成長的預期。過去一年,由於房地產危機、消費者減少支出、外國企業撤資、製造商爭奪買家,以及地方政府揹負巨額債務負擔,北京當局一直在應對經濟成長低於預期的問題。

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中的高頻就業數據是國內經濟中仍有多少閑置勞動力的另一條線索。研究諮詢公司Gavekal發現,在2023年的大部分時間裏,中國PMI的就業分項指數按其在就業市場中的行業份量進行加權合成後的水平遠遠低於其長期平均水平。

3月6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認為,中國經濟繁榮已落幕,政府政策正讓情況變得更糟。

報導指出,中國面臨的人口結構薄弱和債務沈重等根本性挑戰確實嚴峻。但還有一點顯而易見,困擾中國的很大一部分問題演變成了一輪糟糕的週期性滑坡,而政府不恰當的政策選擇令這種局面雪上加霜。李強3月5日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但他履新後首次進行的這一講話幾乎無法讓人相信北京認識到了這一點,或者願意改弦更張。人口老齡化、地方債務負擔沈重以及受挫的房地產融資模式是棘手的問題。但中國最大的結構性問題可能是其日益僵化的政策機制。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