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衣捧硯催題卷 紅袖添香伴讀書——中國香文化(圖)

作者:美慧 發表:2023-03-31 1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端午節香包
香囊多用絲綢等布料縫製成,再用五彩絲線繡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圖樣,囊中再裝入香料。(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獨特的作用與魅力:「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象徵了文化中的一種超越的境界;「綠衣捧硯催題卷,紅袖添香伴讀書」,代表的則是一種高貴、雅緻的生活品味。

古人用香,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哲學、美學、文學和醫學等內涵,成就出一種獨特的香文化。

熏燃之香

古人認為,內在的潔淨與外在的整潔同樣重要且相關,而熏香能夠祛除汙穢、頤養精神,故受到喜歡。

香大多產於西域諸國,當時宮中使用的香料都是通過西域諸國的朝貢得來的。

在漢代,用香熏烤衣被是宮中的定制,並且有專門的曝衣樓用來香熏烤衣被,熏過的衣服穿在身上,有滿滿的香味。有些人甚至還會在床帳中或被衾中燃香,以達到衾褥間始終香氳四彌的效果。

佩戴之香

香還能夠佩戴,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香囊,也叫香包、佩帷、容臭。香囊多用絲綢等布料縫製成,再用五彩絲線繡出包含美好寓意的圖樣,囊中再裝入香料,是古人的隨身必備飾品。

佩戴香囊不僅可讓自身充滿香氣,也是一種禮貌的行為。自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少年拜見長輩時,先要漱口、洗手,整理髮髻和衣襟,還要繫掛香囊,以示莊重禮貌。

另外,古人也發展了使用幾種藥物做成的「避瘟香囊」,讓人佩掛在胸前,隨時嗅到它的香味,以至於可以將瘟疫的病毒屏擋於人體之外,這與現代坊間所流行的「芳香療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香熏文學

屈原是把香引入文學殿堂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中,處處都能見到這些香草的蹤影——「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浴蘭湯兮沐芳,華採衣兮若英」等,他用香草來代表自身的修養與品質,對他而言,這些芳草不僅僅是他的理想與追求,更是一種靈魂的救贖與心靈的歸宿。

到了唐、宋時期,這種香氣散發出的是一種纏綿悱惻的意蘊。蘇東坡的〈翻香令〉:「金爐猶暖麝煤殘,惜香更把寶釵翻;重聞處,餘薰在,這一番氣味勝從前。背人偷蓋小蓬山,更將沉水暗同然;且圖得,氤氳久,為情深,嫌怕斷頭煙。」這首詞裡的「翻香」將惜香、憐香的愛意翻轉了出來。

早在南朝,文人謝惠連載《雪賦》中就曾說到:「攜佳人兮披重幄,援綺衾兮坐芳褥。燎薰爐兮炳明燭,酌桂酒兮揚清曲。」這一幅雪夜暖帳、佳人熏香的畫面,與「紅袖添香伴讀書」的雅緻同樣充滿了令人欣羨的浪漫與溫馨。

来源:看中國時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