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家長:開學一月摧垮堅持6年教育觀


在被朝陽染成金色的清晨,三兩成群的孩子不斷地、在被警戒線隔開的小小通道裡或快或慢地向小學校門走去。


在這群孩子中,一個纖細的小女孩的身影一直被我的目光鎖定著。背上那個跟她身材相比顯得十分巨大的書包,讓她不得不用力把身體往前探才能保持平衡。

這個小小的女孩就是我6歲的女兒。

一個月前我堅定地把她送入了小學校門,用每天清晨親手烹製的早飯、傍晚的第一個微笑作為禮物,慶祝她人生中重要的成長。

然而,隨著小學生活的真正開始,我的堅定卻變成一天濃似一天的疑慮。

一進校門的下馬威

我用了6年力圖把女兒培養成「她自己」,告訴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讓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

但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我的這個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

幾十年前,自己也曾經是一名小學生,知道學校裡最大的規矩就是整齊劃一,幾十年過去了,我們這個社會到處都在張揚個性,依此推斷,現在的孩子即使不能張揚,至少也不至於被壓抑。

沒想到僅準備學具一項,就給了我們一個下馬威。開學第一次家長會結束後,老師給了一份極為詳盡的PPT,對買什麼樣的本、筆、文具袋、文件袋、舞蹈鞋等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對每一本書、每一個本包什麼樣的皮,包多厚的皮,名字寫在哪裡,用什麼方式寫也都規定得一清二楚。

那個週末我們奔波在家附近的幾個大超市和批發市場裡,採購著老師開列的各項用品,一項項地落實。

沒想到,很多孩子的用品都不合格,也包括我女兒。

那天回來,女兒著急地怪我:「為什麼不給我買一雙白色的舞蹈鞋?」

因為女兒一直在學舞蹈,家裡有好幾雙規範的芭蕾舞舞蹈用鞋。怎麼會不合格?

女兒說,老師交代了一定要買白色的,前面是寬寬的鬆緊帶而不是細鞋帶的。

「又不是上臺表演,平時上課用,有必要這麼統一嗎?」幾天的奔波焦躁,讓舞蹈鞋成了壓垮我的「那根稻草」,「就穿這個,不用非得換。」我生硬地對女兒說。

女兒沒出聲,我轉身一看她的眼睛裡充滿了淚水,臉上寫著焦急和恐懼,小聲對我說,「有小朋友已經挨批評了。」

我怎麼可能讓剛剛上學的女兒因為這點兒小事就受到責備,怎麼能讓她這麼無助?!

我立刻起身帶著女兒到老師推薦的商店去買了合乎要求的舞蹈鞋。

女兒的心情平復了,但是我卻異常難受,我不停地問自己:是我錯了嗎?

「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觀一開學就碰了壁

我用6年學會了等待,明白了孩子的成長是「三分教七分等」,但是這一個月,我不得不加快自己的腳步。

因為明白學齡前的孩子應該以遊戲為主,所以,一直堅持沒讓孩子上能學更多知識的學前班,孩子的小手主要用來使用剪刀等各種工具,她手中的筆也更多是用來畫畫的,很少寫字。

上學了,寫字成了必須的一課。知道孩子缺少這方面的訓練,所以,孩子寫字的時候我會格外用心,我認真觀察她,她每寫一個字的時候都很努力,一筆一畫地、很用力。雖然每一個筆道還歪歪斜斜,因為用力很猛所以頁面看起來不乾淨。看著她這麼認真,我知道她一定能順利度過這一關。

但是,沒過兩天就收到老師發來的信息:「孩子的書寫很不好,家長監督孩子把每個字寫好。」

書法是需要長期練習的,剛上小學不到一週就要求孩子把字寫得橫平豎直、像模像樣,可能嗎?孩子不是神童就是得從幼兒園抓起。

看著孩子認真而痛苦的樣子,我在想:我所學會的「等待」到底對不對?如果對,為什麼給孩子帶來了比別人更多的痛苦?如果不對,那到底什麼才是對的呢?

「只有服從沒有商量」的家長生活

我用了6年試圖讓女兒明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基礎是互相尊重。我也深知,要想讓孩子學會尊重首先要對她尊重,不能因為自己是家長就頤指氣使,不能因為自己是成年人就亂用權威。

但是,經歷了這一個月的學生家長生活,卻讓我不得不憂慮。

出於安全考慮,現在的學校在出入校門方面有著極嚴格的管理,沒有特殊的情況,家長很難看到孩子平時在學校的狀況,也很難瞭解老師與孩子之間是如何互動的。

但是我仍然充滿疑慮。

從開學起,老師就與家長間創建了簡訊溝通的渠道。看到老師長長的信息,再看裡面詳盡的各種要求,首先想到的是老師很辛苦,父母兩個人管一個孩子都經常會覺得力不從心,更何況一個老師要管理全班40個同學。於是,我在收到信息後會回覆老師信息已經收到,並由衷地表示感謝。

沒想到,兩天之後,老師給所有家長發了一條信息:接到老師的簡訊通知,不需要回覆的不必回覆,需要回覆的會特殊說明。

接到簡訊突然一愣,緩過神來再讀每天必到的簡訊,發現老師的簡訊雖然多以「家長好」開頭,以「謝謝合作」結尾,但是通篇看下來基本都是各種命令,比如,「明天必須帶……」「今天有孩子本上沒有家長簽字,請注意」等。

我知道了這是一個只有「下達」沒有「上傳」的渠道,老師們似乎已經習慣了沒有「商討」只有「服從」的方式。

老師跟家長的溝通尚且如此,對孩子會不同嗎?

熱愛集體的「小紅旗」是家長買的東西換來的

還有一個困惑,我用了6年讓孩子明白禮物不是做事的動因,所以,我盡量不把獲得禮物作為讓孩子做事的交換條件。

但是,這些天女兒已經用「小貼畫」成功地換回了兩塊橡皮,又用幾張印著圖案的小紙片換回了一塊棒棒糖,她還在一個小本子上積攢著另外一堆「小貼畫」,據說攢夠了10個就能換回更大的禮物。為了讓孩子自己在班級牆上「熱愛集體」一欄中插上更多的「小紅旗」,我們給班裡買了綠色植物、餐巾紙,送去了美化牆壁的牆貼、參與本該由學生自己參與的班徽設計……

與現代教育觀尖銳對立的教育方法在我女兒入學後都在硬生生地發生著。

再過6年,這所名牌小學能還給我一個充滿創造性的孩子嗎

這些年社會輿論不是一直在討論如何培養孩子的創造性嗎?可是你去小學裡聽聽課就能發現:下課會有人喊,都去喝水上廁所了,大家聽令而出;上課都把小手交叉放在課桌上;回答問題都把手舉得一樣高;打開書包所有孩子的書皮都一模一樣;所有的鉛筆都是2H的,連筆尖都要一樣的粗細;連書皮上的名字都要一種式樣寫在同一方位……

如此的整齊劃一,6年後,我的女兒怎麼可能不像流水線上的產品?!

我一直堅信一位教育家的名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我們頭腦裡的東西強勢地倒給孩子,而是喚醒他的靈魂,激發他體內巨大的創造力

我已經用6年盡力把我身邊這個孩子當成一個比我小一號的人,瞭解她的內心,同時也讓她體會我的內心。現在我懷著滿腔熱情把這樣一個小小的孩子送到了學校,我期望學校能比我做得更好,讓這麼一個小小的孩子沿著她特有的生命軌跡長大、長高。

再過一個6年,我會收穫一個怎麼樣的孩子?

現在,我有些恐懼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牆外樓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