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養心思想

發表:2012-06-13 15:2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在現代心理學的科學體系中,心理衛生學是一個重要分支。心理衛生學學科體系形成雖然是近百年的事情,但人類探索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思想則古已有之。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重養生、求長壽是其一大特色。我們的先人十分重視心理問題,強調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不少思想家和醫學家認識到 「養生」重在「養心」。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養心」思想,並日益為當代社會所接受,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心理衛生學理論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形神兼養,調神先調形

「形」是指人的形體和生理功能,「神」即是人的神志、意識,也就是人的心理。古代很多學者在探索世界本原的過程中,已經意識到「形」與「神」的辯證關係,認為只有人的生理與心理活動相互協調,人才能健康長壽,「養心」必須以「養形」為基礎。

首先,強調「形」對「神」的決定作用,荀子提出著名的「形具而神生」唯物主義命題(《天論》),東漢王充及南北朝的範縝發展了荀子的思想,王充引申出 「形朽神亡」,指出:「五藏不傷,則人智慧;五藏有病,則人荒忽,荒忽則愚痴矣。」(《論死篇》)範縝則用「形神相即」、「形質神用」說明生理對心理的基礎性作用,認為只有形體健康,才能精神健康。因此,「調神先調形」,便成為古代醫家推行心身健康之道的座右銘。中醫認為,精、氣、神為人體「三寶」,而精、氣是「神」的物質基礎,體內臟腑氣血的病變可繼發病態的情志活動,《黃帝內經》指出:「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調經論》)「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本神篇》)明代醫生張景岳強調指出:「無形則神無以生」,「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生,借血肉以成形,一氣周流於其中以成其神,形神具備,乃為全體。」如何養形?古代學者認為,養形關鍵在「動」。《呂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戶樞不蛀,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以流水和戶樞為例,說明運動的益處,不運動的危害,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現代醫學認為,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大腦的營養狀況,促進腦細胞代謝,使大腦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從而有益於神經系統的健康,有助於保護旺盛的精力和穩定的情緒。

其次,中國古代學者的強調形對神的決定作用時,也認識到「神」對「形」的反作用,把「形神兼養,以神衛形」放到重要位置。北齊文學家劉晝強調說:「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神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神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神怡心情,則形無累矣。也就是說,人的心理若不健康必然也影響到人的生理健康。《黃帝內經》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靈蘭秘典論》)這就強調了「心」的主導作用。晉代張湛在《養生集序》中歸納了10個要點,其中第一個要點就是「嗇神」,把養神放到第一位。張景岳在強調形對神的決定作用的同時,指出「無神則形不可活」,形神皆備乃為人。

中國古代「形神兼養」的思想為現代心理衛生保健提供了思路:在充滿競爭與挑戰的當今社會,人們日益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孜孜追求「養心」的方法和途徑, 「形神兼養」強調的是人們不僅要關注社會和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衝擊,同時要把「養心」與個體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努力尋求和達到「身」與 「心」的和諧統一。

二、養心貴在養德

現代心理衛生理論認為,道德與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由於健康的心理來源於個體對自身以及各種社會關係的正確認識和把握,因此,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往往能遵循社會規範行事,從而減少生活中的矛盾、衝突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反之,道德品質低下的人,現實中總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處理各種社會關係,導致個體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困難,常常被貪婪、充滿嫉妒和怨恨的心理包圍,容易發生心理障礙和疾病。

古代不少學者早已注意到道德與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壽命有著密切的聯繫,相傳孔子活到73歲,孟子活到84歲,當時已經是了不起的壽星了。談到長壽的秘訣,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禮記·中庸》);「知者動,仁者靜,動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孟子認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這是說,重視道德修養,樂於助人的人,能得到美好的回報,能永遠保持最佳的精神狀態。活了100多歲的唐代藥王孫思邈在總結其長壽經驗時指出:「性即指善,內外百病皆不悉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經也。……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長壽。」《養性序》)在這裡,孫思邈明確提出養德為養心的基礎,是養生首務,既能防病,又能避禍。孫思邈不僅倡導養德與養生相結合,而且身體力行,他不受名利之誘,多次拒絕高官厚祿,獻身醫道,為大眾解除疾苦。為什麼良好的道德修養能使人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繼而長壽呢?這是因為:

首先,良好的道德修養能維持臟腑陰陽協調與平衡。唐朝醫生楊上善說:「修身為德,陰陽氣和。」《黃帝內經》也指出:「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以其德全而不危也」,這一思想已被現代科學證明。據美國3所著名大學的研究表明,善惡影響人心理和壽命的長短。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跟蹤調查了加州阿拉米達縣7000位居民,密西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則對2700多人進行了14年跟蹤調查,研究人員在以「社會關係如何影響人的死亡率」為課題的研究中發現:一個樂於助人、和他人相處融洽的人預期壽命顯著延長,在男性中尤其如此;相反,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至2倍。不同種族、收入高低、體育鍛練以及生活作風都不能影響這個具有普遍性的正確結論。從心理學角度看來,一個善良的人長壽原因是:樂於助人可以激發人們對他的友愛感激之情,他從中獲得的內心溫暖緩解了他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焦急。從免疫系統角度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人體免疫系統;反之,一個心懷惡意,損人利己,和他人相處不融洽的人,壽命比較短。如一個心臟病常常發作又對他人懷著敵意的人,其心臟冠狀動脈堵塞的程度就越大。再如視別人處處為敵的人,往往一觸即發,暴跳如雷,容易使血壓升高,甚至釀成任何藥物都難以治癒的高血壓。

其次,良好的道德修養能使人保持開朗、樂觀的心境。孔子云:「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述而》)道德品質高尚的人總是心胸豁達寬廣,熱愛生活,在現實中珍惜名譽,樂觀進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而道德品質低下的人在生活中總是被貪婪、充滿妒嫉和怨恨的心理包圍,甚至不擇手段沽名釣譽,損人利己,對現實常常處於不滿和挫折感之中,積累成疾。

基於道德與心理的關係,荀子主張人們要經常針對個性品質中的不足和缺陷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矯正。指出:「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知慮漸深則一之以易良,勇膽猛戾則輔之以道順,齊給便利則節之以動止,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卑濕重遲貪利則抗之以高志,庸眾駑散則劫之以師友,怠慢票棄則招之以禍災,愚款端愨則合之以禮樂,通之以思索。」

三、情慾適度,內守精神

祖國醫學認為,「精神內守」是防病治病的根本,也是「養心」的核心所在,《黃帝內經素問》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上古天真論》)所謂「精神內守」是指對自己的意識思維活動及心理狀態進行自我鍛練、自我控制、自我調節,使肌體與環境保持協調平衡而不紊亂。內守精神強調精神安定對於維護健康的重要性。要做到這一點,許多學者主張人要保持適度的慾望,並以思維、理性和意志的力量控制人的過度情慾。

首先,只有合理滿足生理慾望和需求,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管子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凡人之情,得所欲則樂,逢所惡則憂,此貴賤之所同有也。近之不能勿欲,源之不能勿忘。」「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王充也看到了正常生理需求對維持人情緒平衡的重要性,他說:「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與不得。得則喜,不得則怒。喜則思恩而為福,怒則發怒而為禍。」(《論衡·祭意篇》)清代唯物主義思想家戴震對宋程朱學派的「存理滅欲」和「理正欲邪」觀點提出尖銳的批評,認為合理的慾望和需求是人行為「至當不可易」的動力。他說:「人生而後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氣心知之自然也,「凡事為皆有欲,無慾則無為矣!有欲而後有為,有為而歸於至當不可易謂之理。」

其次,過度的情慾累德傷性,使人精神頹廢,必須注意節制。過度情慾是一種病態心理,莊子認為:「將盈耆欲,長好惡,則性命之情病矣。同時過度情慾也是損人身心健康,導致人行為越軌的主要原因,韓非子說:「俗利甚於憂,憂則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則失度量,失度量則妄舉動,妄舉動則禍難生。道家宋尹學派還看到過度的情慾會損害人的認知能力,指出:「嗜欲充溢,目不見色,耳不聞聲。」「夫心有俗者,物過而目不見,聲至而耳不聞也。」因此,道家主張少私寡慾,老子要人們「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教導人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欲」。莊子則告誡人們情緒不要被物慾所動,「物物而不物於物」。

道家關於節制人過度情慾的思想,從心理保健的角度來看,在今天是有很高的意義和價值的。有害的情慾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因而要想保持人的心身健康,「和暢性情」甚為重要,即運用理智和意志的力量控制情慾,努力消除其有害影響,創造一種良好的心理環境和狀態。

四、順應四時,養心調神

「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代哲學探討的中心問題之一,雖然不同學派對「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的理解和解釋不盡相同,但核心思想是天和人是相互影響的,人必須順自然規律。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淮南子》中已有「天人同類」思想:「天有四時、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肢、五臟、九竅、三百六十六節。天有風雨寒暑,人亦有取與喜怒。」  因此,天道的本性便是人們行動的根據。從養生角度看,人的情志活動和飲食起居必須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加以調節,以適應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規律,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如何順應四時「養心」呢?《黃帝內經》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四氣調神大論》)春天的3個月是自然界推陳出新的季節,此時的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欣欣向榮,人們一定要使自己的情志生機盎然,使其豁達,切不可扼殺;只能助其暢達,而不能剝奪;只能賞心怡情,絕不可抑制摧殘。只有這樣,才能使情志與「春生」之氣相適應。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無厭於日,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四氣調神大論》)夏季的3個月天氣與地氣上下交合,萬物成熟結果。人們此時在精神上易厭倦,但夏主長氣,人氣不宜墮,應保持情志愉快不怒,如含苞植物開放成秀,以使體內陽氣宣泄,向外開發。只有這樣,才能使情志與「夏長」之氣相適應。

「秋三月,謂之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劍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四氣調神大論》)也就是說,立秋後陰氣始盛,陽氣始衰,「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氣候由熱轉涼,出現天氣清涼勁急,萬物肅殺之自然狀態,萬物已經成熟,達到形態已定的「容平」階段,人體之陽氣亦開始收斂。此時在精神方面,要使神氣內斂,志意安寧,不使志意外露,陽氣外泄,避免秋天肅殺之氣的傷害,「以緩秋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使志若伏勞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四氣調神大論》)在冬天的3個月,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大地千冰封,一派陰盛寒冷之景象。此時,在精神方面,要使志意內藏,不宜外露,像有私意存於胸中不欲吐露告人一樣,又像已有所獲而內心愉快,這樣就能使情志與「冬藏」之氣相應。

《黃帝內經素問》中的四季調神學說被後世許多學者和醫學家做了發揮,成為一種具有東方特色的心理衛生理論,這種按照自然季節調節身心的主張、至今仍具有科學價值和實踐意義。

五、調節情志,避免刺激

情志也稱情感,它是人在接觸客觀事物時,精神心理活動的綜合反映。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正常人能對外界刺激作出適度和恰當的情緒反應。如「人逢喜事精神爽」,即遇到一些高興的事情會手舞足蹈歡呼跳躍,而遇到一些不高興的事情會表現出痛苦憂傷,焦慮悲觀等負性情緒。但正常人的情緒反應是適度和恰當的,表現為生活中開朗、樂觀、愉快、滿意等積極的情緒總是佔優勢,這是人類熱愛生活的表現。心理障礙和疾病者往往是受外界刺激後不良情緒長期積累和持續發展的結果,因而在生活中負性情緒總是佔優勢,常常處於情緒困擾而不能自拔,積累成疾。中國古代許多學者和醫家都已經看到了不良情緒對人體身心健康的危害,道家宋尹學派很早提出「憂鬱生疾,疾困乃死」的思想。祖國醫學在闡述疾病的成因時,把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太過解釋為人體發病的內因。《黃帝內經》指出:「七情致病,內傷臟腑,外傷氣血。」(《舉痛論》)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思則氣結,恐則氣下,驚則氣亂」(《舉痛論》),這說明情緒不良會破壞肌體的穩定和平衡,從而誘發疾病。《靈樞》進一步論述了有害情緒致病的病理:「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俞不通,濕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百病始生篇》)有害「七情」不僅傷「形」,而且傷「神」,清代醫學家喻昌在其《寓意草》裡記載:「昔有新貴人,馬上洋洋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正因為「七情」太過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古代醫家認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就必須注意調節情志,避免刺激,這是「養心」和保持人體健康之本,這一點已經被現代身心醫學證明。許多病人在患病之前,往往經過情緒上的某種壓力,持續的緊張和焦慮會造成心血管機能的紊亂,誘發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同時,焦慮、憤怒、憂鬱等不良情緒的困擾會造成人們精力分散,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和理解力下降,阻礙人創造力的發揮,使工作和學習效率下降。因此,祖國醫學為幫助有情緒障礙病人達到健身養心的目的,在醫療實踐中形成了一系列精神保健方法。如《黃帝內經》根據「五行」生剋理論,提出 「以情制情」的治療原則:「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陰陽應像大論》)要求醫生在治病時善於用語言激發患者產生某種心理及行為,來抵消或抑制原有緻病的不良心理及行為,轉移和干擾原來對肌體有害的情志,從而使之恢復正常,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

總之,中國古代「養心」思想非常豐富,必須認真挖掘和總結,使之為今天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服務。



来源:生態中國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