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移民在加拿大苦熬成醫

發表:2011-09-29 21:09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家庭醫生對不少新移民來說是一個新名詞,而能成為家庭醫生的大陸新移民更是屈指可數。來自四川的新移民劉崇恩,2010年開辦了自己的診所,開始成為一個獨立的家庭醫生,對於許多以前有醫生背景的新移民來說這真算一個奇蹟。

劉崇恩畢業於華西醫科大學,經過7年的苦讀之後,留在華西醫科大學醫院工作,成了一名新科醫生。然而剛剛工作一年,他就隨太太移民到加拿大。剛來的時候他也聽說過,想在加拿大重新當醫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他也曾一度準備放棄這個念頭。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裡,他得知安省政府有一個幫助世界各地移民醫生,重新回到醫療崗位的項目。他開始尋找相關資料,準備英文和醫學專業考試,夢想重新穿起白大褂。沒想到這個過程竟然長達4年之久,期間他甚至懷疑自己能否當回醫生,於是在百忙之中學了醫療技師,並以此為職業在多倫多市中心的聖邁克醫院養家煳口。

經過幾年的苦讀和無數的考試之後,劉崇恩終於熬出了頭,2007年他獲得醫生資格開始在安省倫敦醫院做住院醫生。他解釋說,由於大多倫多地區醫院人員比較滿員,只有到其他城市實習。安省醫療系統對這些住院醫生的培訓都是有方向性的,比如說他已經決定未來做家庭醫生,那麼在實習中會側重家庭醫生的培訓。實習期間需要在各個科都要轉一遍,他感覺外科醫生是比較苦的,每天竟然要5點就要到醫院開始值班,工作壓力也非常大。相比較來說內科醫生比較輕鬆些,但值夜班是一件蠻辛苦的事情。

兩年之後他終於可以做家庭醫生了,在幾個家庭醫生診所學習之後,2010年他在華人聚居區開辦了自己的診所。他覺得華裔新移民對家庭醫生這個新名字不太理解,不知道為什麼設家庭醫生,因此他要做不少解釋工作。

其實家庭醫生就像居民的一個健康顧問,伴隨一生為百姓分析病情,做出進一步治療的決定,而不是專注於哪科。華人在原居地習慣於平時不看醫生,病到不行了才會去,加拿大人則會經常拜訪家庭醫生,尋求一些健康指導意見。而且華裔新移民來了之後比較喜歡什麼檢查無論需要不需要都要做,家庭醫生就是這樣一個把關的人,來決定進一步的治療方案。

作為一名具有中加兩地醫學經驗的他,會感受到這種看病文化的差異。華裔新移民喜歡自己診病吃藥,不少人還從中國帶來藥品。劉崇恩認為不值得提倡,因為中國很多藥品在這裡是處方藥,也就意味著一定要讓醫生作出吃不吃的決定,而不是自行決定。諸如一些抗生素類的藥物,在加拿大是控制比較嚴格的,華人吃起來不當會事兒。他指出,亂用抗生素藥會增強病毒的抗藥性,而藥品研發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病毒的變種,最終會導致無藥可醫。其次,他通常要把病人長期服用中國藥品轉換成同類的西藥,中國醫藥行業的過分商業推銷,導致各種名目的新藥層出不窮,名字也越來越花哨,讓他也感到不知廬山真面目。他希望新移民到了加拿大就按照這裡的習慣走,接受並適應加拿大的醫療制度。

来源:資料來源:出國在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