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中用以表現「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飛蓬、孤雁等,「船」則是表現這種情感的最為常見的意象之一。古人常說「舟馬勞頓」「水陸兼程」,可見「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葉扁舟,天水茫茫,越發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見多異鄉風物,更易觸發無限的思緒。寫於船上的詩,或寫到船的詩,儼然成為一個頗為壯觀的部落。
唐代之前,船意象在詩歌中出現頻率不高,也不具有典型性。大唐版圖遼闊,國勢強大,文人多積極進取,漫遊與干謁成為時代風氣,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杜甫「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岑參則從軍絕漠、體驗異域風情……他們的活動領域之廣大、精神氣度之恢宏,都是前代詩人無法比擬的。但漫遊雖然豪壯,偶爾也會有故國之思;干謁的路途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意中難免自傷身世;即使順利進入官場,宦海沉浮,很多人的生命耗費在往來奔波的途中。於是他們寫了很多詩,詩中常會提到旅途中藉以安身的小船。
李白離開家鄉親人、扁舟出峽時,寫了一首《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荊門山是古代楚蜀的交界處,隨著平原的出現,蜀中諸山至此不復再見,所以詩中說「山隨平野盡」;由此地繼續前進,只有來自蜀地的長江還可為伴,所以詩中說「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此時年僅26歲,年少氣盛,豪氣干雲,自覺前途萬里,可以如大鵬展翅,所以詩人雖寄身舟中,漸離故鄉,卻並不十分傷感。
杜甫詩中的「船」意象出現得極為頻繁,表現漂泊之感也非常強烈: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旅夜書懷》
露下天高秋氣清,空山獨夜旅魂驚。
疏燈自照孤帆宿,新月猶懸雙杵鳴。
南菊再逢人臥病,北書不至雁無情。
步檐倚杖看牛鬥,銀漢遙應接鳳城。
——《夜》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
杜甫經歷了唐朝由盛到衰的巨大轉變,晚年在四川、湖南一帶漂泊達11年之久,最後病死於自潭州赴岳州的一條小船上。船是他晚年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也成為他最終的歸宿。他在詩中反複寫到「船」意象,「危檣獨夜舟」「疏燈自照孤帆宿」「老病有孤舟」,船是詩人漂泊身世的象徵與寫照。而「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更將孤舟與詩人的身心直接聯繫在一起:詩人見叢菊兩度開放,他的心渴望著回到故園;一葉小舟本來寄託著還鄉的希望,可是卻繫在夔州江邊,他的身體也像是被縛住的小船一般,不得自由。
来源:語文在線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