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 君王大臣所畏之人

發表:2007-05-12 07:18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貞觀十三年(639年),褚遂良為諫議大夫,兼記起居注。唐太宗問他起居注裡記些什麼,並且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記的內容。褚遂良回答說,現在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以記人君言行,善惡必書,庶幾人主不為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褚遂良堅持原則,不讓皇帝觀看史官所記的內容。

  在《讀書鏡》中記載,宋太祖一日罷朝,俯首不言,久之,內侍王繼恩問故。上曰:「早來前殿指揮一事,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故不樂也。」堂堂一位開國皇帝「偶有誤失」,竟然怕「史官書之」。

  在古代,史官的職能主要是以書面的形式記錄和反映有一定意義的現實事件,兼有輿論監督與記載歷史的作用。吳大澈《說文古籀補》從古字形上「史」像手持簡形,「史」持書之人。這些都說明「史」是掌簿書、記事的人。古代史官,就是最早的文書檔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識份子。

  在夏代,史官的職能不僅負責形成文書和保存檔案文獻而且還可以據典勸諫君主。《呂氏春秋·先識覽》云:「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奔如商。」史官勸諫不了,終於離棄了君主。

  《墨子·貴義》云:「古之聖王,欲傳其道於後世,是故書之竹帛,鏤之金石,傳遺後世子孫,欲後世子孫法之也。」《孟子·滕文公下》云:「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且《春秋》還被認為是「貶天子」的著作。這些都說明瞭古代國君大多重視自己的聲明,如此,作為傳後世的史書,對君王臣子就有了一定的制約作用。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齊國的大臣崔抒與齊莊公為爭奪美女發生矛盾,崔抒藉機殺了齊莊公,立了齊景公,自己做了國相。齊太史乃秉筆直書:「崔抒弒其君。」崔抒就殺了齊太史。「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太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齊國另一位史官南史氏,聽說接連有三位太史因實錄國事被殺,惟恐沒有人再敢直書其事,便帶上寫有「崔抒弒其君」的竹簡向宮廷走去,中途得知第四位太史照實記錄沒有被殺,就回去了。

  而在晉國,也發生了一個類似的故事。晉靈公是個昏君,而晉國正卿(宰相)趙盾是個正直的大臣,經常諫勸晉靈公。晉靈公嫌趙盾礙手礙腳,派刺客去暗殺趙盾。趙盾只得出走,不過在尚未逃出境外時,趙盾的族人趙穿便起兵殺了晉靈公。晉太史董狐便在史書上寫道:「趙盾弒其君」,並且「示之於朝」。趙盾對董狐說:「我並未弒君。」董狐說:「你是正卿,逃亡沒有出境,國君被殺了,你回來後又並未法辦弒君的人,當然就等於是你弒君了。」趙盾毫無辦法,只好嘆口氣,聽任董狐寫自己弒君了。後來孔子稱董狐為「良史」;同時,孔子也認為,趙盾不干涉史官秉筆直書的權力,也是「良大夫」。董狐不畏權勢、堅持直書實錄的史筆傳統,自古以來,是史家以及一切士人的榜樣。

  文天祥在《正氣歌》裡,將「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作為天地間正氣的表現之一,高揚了一種誓死捍衛史官直書實錄傳統的精神。

  這種直書實錄的傳統,對國君、大臣來說,多少總要使他們有所顧忌——擔心壞事被記載於史冊,從而遺臭於後世,從而也就產生了某種制約力量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