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不可思議!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

發表:2006-04-18 21: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位於京津之間的河北省永清縣,北宋年間為宋遼邊境,曾是宋遼兩國連年征戰的古戰場。在民間廣為傳誦的楊家將曾在此作戰,留下許多動人的傳說。縣內宋時所建的55個村莊中,有老君堂、韃子營、韓臺……共36個村莊的村名與宋遼戰爭有關。

  據記載,北宋與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曾連年征戰,前後達200年之久。當時,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據,「弱宋」與「強遼」 如何能對峙200年?隨著沉睡地下千年之久的古戰道揭去神秘面紗,人們才漸漸明白:那時,「地道戰」在軍事上就已被廣泛應用。永清境內縱橫交錯300平方公里的古戰道,被歷史和軍事學家們稱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

  古戰道如何重見天日

  河北省永清縣,位於京津保三角之間,縣城距北京市區60公里,距天津市區60公里。該縣始建於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為益昌縣,後歷經變更,於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唐玄宗李隆基定名永清。

  從永清縣城往北走5公里,就是1000多年前北宋與遼國兩軍對峙的古戰場。「利鏃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如今,我們只能通過文字記載想像當年古戰場上兩軍搏殺的慘烈場面。而作為當時的軍事工程,曾在兩軍對壘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古戰道,則在地下沉睡了千年之久而不為人知。

永清古戰道

  1948年夏,永清大水。位於縣城西南12公里處的瓦屋辛莊村,成了水鄉澤國。村民們在驚惶失措疲於奔命之際,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接著村內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間積水皆無。膽大的村民們來到村子西北角一看,只見偌大一個洞口。「地洞,地洞,水流進了地洞!」這時,人們才明白巨響之後積水消失的原因。

  1951年,位於縣城正南方向2.5公里處的南關,一家住戶室內突然塌陷。驚訝的戶主不敢聲張,遂用木板蓋住洞口,終日燒香拜佛禱告,祈求神靈保佑。俗話說,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南關發現地道的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反右鬥爭」開始後,有人以為地洞內有「階級敵人」。在縣領導的要求下,當時的縣政府工作人員,後來曾任縣統計局局長的李景泰,帶著槍、匕首、粉筆、蠟燭,從洞口鑽了進去……

  「下去以後,我們發現了地道。面積約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幾道小門,每個門連著一個地道,曲曲折折。洞內有小屋,屋內有炕,炕上有燈臺,有的還有未燃盡的蠟燭。」今年已經74歲的李景泰老人,這樣回憶當年在洞中看到的情景。後來,曾有數百人懷著好奇的心情,鑽進過這個地道。

  1988年,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永清縣組織力量成立了古戰道開發小組。經過多方考察考證,發現古戰道在永清縣分布極廣,覆蓋面積約為300平方公里。

  古戰道是何時何人所建

  古戰道,顧名思義,就是古代的軍事工程。在考察中專家發現,永清的古戰道不僅規模宏大,分布點廣,而且洞體結構複雜,布局嚴密。設施上,既有翻眼、掩體、閘門等軍用設施,又有氣孔、置燈臺、土炕等生活設施。建造所用的巨型青磚,規格均為30×16×8(厘米)。這種素面磚硬度大、土質細,製造時採用高溫燒制。顯然,這在當時是一個整體工程。


永清古戰道

  那麼,規模宏大的古戰道是何時何人所建呢?工程如此浩大,為何「名不見經傳」?專家說,斷定古戰道所屬年代的直接證據,就是古戰道的建築材料 --青磚!經考察,永清縣境內出土的素面青磚,與雄縣祁崗宋代地道磚屬同一規格。由此可以斷定,古戰道當為宋代所建。鑒於古戰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面廣,用磚數量相當可觀。因此,專家們斷定,這在當時一定是由權威的主管部門直接策劃的國家級工程。確定了古戰道為宋代所建,並不能使古戰道的真相大白於天下。

  宋朝建國三百餘年(公元960-1279年),古戰道到底是建於初期,建於中期,抑或晚期?在歷史上,宋朝被稱為「弱宋」。其外患,前期有契丹族建立的遼帝國和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國,後期有女真族建立的金帝國和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國。古戰道到底是宋朝與哪個國家交戰時修建的軍事工程呢?

  專家們從永清的沿革入手,為世人層層揭去古戰道神秘面紗。據永清縣誌記載,宋時永清的北境已屬遼國。專家們從古戰道所處的特定位置及古戰道產生的可能與必要等諸方面,引證有關文獻資料,經過反覆的研究考證,最後認定古戰道建於公元1000年前後的宋遼時期。這一歷史時期的格局,是宋遼對峙。宋太祖趙匡胤在位時,確定的作戰方針是先南後北,在統一南北之前,對遼國暫不主動出擊,而遼國此時也無力南進。這樣,雙方想爭又暫時未爭,必然導致在防禦上下功夫,古戰道正是這一歷史時期戰爭防禦的產物。

  至於這一浩瀚的工程為何不見史書記載,專家估計有兩種可能:一是該工程純屬國家機密;二是官修的史書有意迴避,與史臣們為宋廷屈辱投降的對外政策回護有關。

  儘管「正史所未載」,專家們還是掌握了關於古戰道的一些確鑿證據:據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編的《霸州志》記載:「引馬洞,為楊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縣,每遇虜至,必以出師。」此外,清光緒31年(公元1905年)所編《雄縣新志》,也有關於引馬洞的記載。

  史書記載:北宋雍熙4年(公元987年),遼兵壓境,宋太宗趙光義詔問群臣防邊之策。宋淇等主張決黃河北堤,以水為防,或橫斷河北平原,在滄州、定州之間修造長城,以限敵騎;滄州刺史何承矩,比較熟悉河川平原地勢,主張利用河川沼澤,製造方田,以此阻斷遼軍騎兵南下之路。趙光義最終採納了何承矩的建議,這就是史稱的宋代防線「水長城」。而在永清縣境內發現的古戰道,位置在宋代防線以北,專家估計可能是當時的軍事配套工程。

  「地下長城」期待再現輝煌

  專家指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地道多是用於攻城的。而在軍事防禦方面,高山峻嶺可筑長城以作屏障,江海湖泊可變方田以阻敵進,在一馬平川的冀中平原地帶,只有「藏兵」才能「禦敵」。永清縣古戰道發展了攻城術,將地道用於軍事防禦,因而應該說是我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古戰道的這一功能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內容,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智慧與創造能力。

  在民間,古戰道傳為楊家將所造,有關的傳說數不勝數。有人說,楊六郎鎮守三關,遼兵死守永清縣城以北地界,因此楊六郎修建地道,「藏兵」於洞,和遼軍作戰。還有人講,永清南關是古戰道的最北端,洞口設在奶奶廟的玉皇閣,一般情況下,廟裡的和尚在上偵察敵情,一旦發現敵情,迅速將戰報通過古戰道傳到三關……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國社會科學院、首都高等院校及北京市有關部門的專家學者,曾在永清縣召開了地下古戰道學術研討會。專家們認為:作為古代軍事防禦工程的地下古戰道,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它所起到的實際作用無遜於長城。就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而言,其價值不可低估,可謂「堪與長城比」。除了 「可補正史所未載」外,它還為文物、歷史、古代軍事、古代建築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課題和新的素材。

  專家指出,在宋代,古戰道是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在現代,對古戰道的發現與挖掘,也具有一定開發價值與經濟價值。有關專家認為,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歷經十個世紀而不衰,是因為在楊家將身上體現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如果依托地下古戰道,以楊家將歷史和傳說為中心內容,恢復部分古戰道遺址,建立具有古軍事特色的宋遼古戰場旅遊區,應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專家介紹說,目前在永清、雄縣和霸州等地,均清理髮掘出了各類地下古戰道。綜合已發掘到的、有文字記錄的、民間傳說的地下古戰道分布情況看,古戰道區東西長約6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面積約1600平方公里。根據宋遼邊界向西延伸到容城縣、徐水縣(宋安肅軍駐地)等地的歷史條件推斷,該地區也應有地下古戰道分布。至於從永清往東,古戰道還有多遠,那又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了。

  「地下長城」到底有多長?還有哪些秘密?沉睡在大地下面的千年之久的古戰道,雖然已經為人所知,但仍有許多疑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破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最新文章
更多最新文章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