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风前都些征兆,只是往往没被察觉。(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脑中风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动脉硬化、血压异常等心血管疾病。尤其在寒冬季节里,气温骤降,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紧张、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些血管弹性差、血压不稳定的人,往往会经不起考验,遽然发生脑出血或栓塞的意外,导致肢体麻痹、半身不遂,甚至因而死亡的悲剧。这不但是病人的痛苦及家属的负担,更是社会的严重损失。
脑中风虽然可怕,并非无迹可循,只要平时多留意自身的状况,提早治疗,仍可摆脱其梦魇。兹就传统中医对脑中风的预防之道,说明如下:
这些人要提高警觉
一般是中、老年人,身体衰弱,经常有胸闷、头晕、头痛、头皮发麻、眼花、记忆力减退、思绪突然中断,手脚容易发麻,甚至有肌肉颤动、口角撮动、眼皮跳动等现象。若检查发现血脂肪过高、血压异常者,更需格外小心。另有一些人,整天伏案用脑,情绪紧张、身体肥胖、缺乏运动与休息者,也需特别注意。
注意中风前兆 配合中西医检查
中医“望诊”与“脉诊”颇有价值。望诊方面可发现,这类病人在中风前,往往面色黯滞,伸舌时舌头偏向一侧,舌下静脉曲张,周围有网状或点状鱼卵形出血,舌色绛红或有瘀点。脉诊方面则可见,由于患者多有动脉硬化,寸口脉硬度较高;一般而言,脉管硬者血脂肪几乎长年偏高,经防治后,寸口脉的硬度可有相应改善。
除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观察外,并应积极配合现代医学侦测,如血脂肪分析、心电图、X光、超音波等检查,以便及时治疗。
保持血脉通畅 “活血化瘀”是关键
从传统医学观点来看,脑中风与“痰瘀阻络”有关。所谓“痰”,即病理性代谢产物,如血浊或高血脂的堆积;所谓“瘀”,即“血路不通”。痰瘀阻络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偏高者,常出现面红、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等“阳亢”现象。
针对痰瘀阻络,中医治则为化瘀通络、豁痰泻浊,如温胆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方,药材有泽泻、胆南星、三七、丹参、桃仁、红花、水蛭等。若阳亢明显,则以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并兼豁痰熄风为主,方如镇肝熄风汤、滋水清肝饮、天麻钩藤饮等,常用药材有柴胡、白芍、生地、丹皮、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能改善血压及神经症状。
脂肪与杂质多的血液会影响血管弹性与血流顺畅,不少中药具降血脂功能,可改善循环,如泽泻、山楂、何首乌、黑芝麻、草决明、黄精、茵陈等均被证实有效。
平日可将山楂加水煮后放冰糖当茶饮,能扩张血管、利尿、降胆固醇;山楂与何首乌同煮,兼具养血与通便效果;高血压轻微者可用干菊花泡茶,或加枸杞同煮;草决明亦有降压与通便作用,可煮后凉饮,或配菊花、麦冬同服。使用中医保健法前,宜咨询医师,确定是否符合个人体质。

清晨五、六点是中风高峰期,起床要慢、外出前先暖身。(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养肝平压安神 保暖防寒、稳情绪
情绪上不宜过度忧思悲恐,切忌暴怒,以防气火上冲。不论脑力或体力劳动皆不宜过度,避免长时间持续工作。
俗话说:“寒冬中风多。”入冬气温骤降易诱发中风,故宜重视保暖防寒,切忌手足受冻。尤其清晨五、六点为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夺命时刻”,应添加衣物,有外出运动习惯者宜先进食、暖身后再出门。
中年以上者应节制性生活,防止房事过度伤肾阴,水不济火而诱发中风。有高血压者不宜睡棉花或鸭绒枕,以免醒来头昏;可改睡内充绿豆或加野菊花、软通草的枕头,较为舒适。
饮食清淡有节 少油少盐、护血管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暴饮暴食与酗酒。可多摄取高纤维食物,如红豆、黄豆、玉米、红萝卜、苹果、梨子、绿叶蔬菜及糙米饭。
预防动脉硬化可多吃海苔、海带、紫菜、干贝;茄子、芹菜、番茄能降血压。
血压高且痰多肥胖者宜多食海蜇皮、莲藕、荸荠;若血压高又体虚头昏者,则富含蛋白质且能软化血管的海参、干贝、淡菜较为合适。
(作者为台湾台中市叶慧昌中医诊所院长,本文经作者授权刊载,转载本文请取得作者同意。)
责任编辑:王欣蕾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