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转世,为何而来?(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高僧转世现象在历史上记载与传说交织,比比皆是。他们前身是和尚,轮回转生又来到了短暂的凡世之旅,他们为何而来?
我们先来看看南宋名臣王十朋的人生。
王十朋 从高僧转世到刚直御史
王十朋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不仅以刚直著称,还流传着许多神秘的民间传说,尤其是“高僧转世”的故事,为这位历史人物增添了神秘色彩。
据《乐清县志》等地方志记载,王十朋出生于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浙江乐清人。
王十朋的家族在他出生前曾有奇异梦境。相传其祖父梦见一位高僧前来托生,寓意家中将有贵子降世。
实际上,在王十朋出生前,王家为没有子嗣忧愁很久。正和壬辰年正月某天夜里,王家太翁梦见一位出家的姻亲宗觉处严送来金环(一说花环),并且对他说这是你们家企望好久的,然后就消失无踪了。那时,也正是“宗觉处严”圆寂之时。得梦后,王母就怀孕了。
宗觉处严俗名严伯威,字阇黎(音同“十离”),是温州乐清明庆院首座僧人,他博学工诗文,擅长书法翰墨,而且守戒甚严,德望卓卓,人们敬称他“严首座”。他出家前是王十朋祖母贾氏的兄长。就在宗觉处严刚刚坐化时,王十朋就生下来了。
王十朋自幼聪慧,七岁入学,十四岁通读经史,诗文才华早露,深得乡里推崇。
更有趣的是,家乡的和尚见到王十朋都说他是严首座转生的。起初,王十朋听着听着并不信以为真。后来,听人家说多了,他就向严首座的弟子宝印大师求证。大师告诉他:“我师父眉毛又黑又密,微微下垂,深深的眼窝藏着炯炯有神的双眼。他聪明过人,早在童年就能诵读上千字的文章,而且很喜欢作诗。也因为你的长相和趣好很像我师父,所以说你是他的后身呀。”宝印大师和王十朋很亲近,也是他叔父。
王十朋和严首座不仅长得像,他们超强的记忆力、为诗为文的志趣和专长都很像。王十朋年轻时在家乡梅溪就很有文名,吸引了几百人入他的学馆学习;等他入了太学,师长对他的文章都刮目相看。
王十朋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因南宋初年权臣秦桧专权,他屡试不第。直至秦桧去世后,王十朋才以“揽权中兴”为对,考中状元,步入仕途。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殿试对策时,王十朋建议朝政数万言,汹涌而出随手书成,被宋高宗亲自拔擢为状元。这似乎是他带着前世严阇黎那一世文章成就的记忆显现。
他官至侍御史,直言敢谏,坚决反对投降派,弹劾权臣史浩等,屡次因直言被贬。无论身处高位还是边远之地,他始终坚持正义,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王十朋这一世俨然带着严阇黎那一世的精神操守,一个是守戒甚严的首座和尚,一个是南宋一介清廉的“真御史”。正如《四库全书总目》说:“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
王十朋不仅是政坛名臣,还是著名文学家。他的诗文风格质朴浑厚,常蕴含哲理和禅意。其代表作《梅溪集》广为流传,受到朱熹、叶适等大儒高度评价。
例如《游天竺寺》一诗,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佛理的思考:
“旧游重到忆前缘,石径苔痕步步鲜。院落依稀如梦里,钟声恍惚隔前生。”
这首诗常被解读为他与佛教因缘的写照。
有一点让王十朋持疑,那就是严首座非常擅长小楷书法,他却最不善于此。可能这也是命运要让转生者去悟的吧!绍兴年间,王十朋作了一个很真确的梦,并且在醒来后道经石桥寺亲历其境,梦中和现实中的人事物、过去与现在时空的人事物都能契合对应,他终于了解了前世今生的轮回真有其事。在《浙江通志卷二百一》就留下了他的前世今生的转生记载。
王十朋卒于南宋干道七年(1171年),享年六十岁。民间传说他“预知时至、端坐而逝、异香祥云”。他一生刚直不阿、爱民如子,离任时百姓为其立生祠,感人至深。其学识、政绩、品格,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大贤”。
他的一生,就是个入世修行的人,一生中未曾为自己、为家人图谋一丝一毫的名与利。“一点灵光不昧,万古长空常明。”这句王十朋的诗句,或许正是他前世修行、今生觉悟的真实写照。
轮回转生者,往往带着一些明显的特征、前世的情性转生,甚至前世今生中的遭遇也有着奇妙的类似之处,形成跨世连贯的“印记”。历史上还有不少和尚转生成高官的事迹,这些”印记“是否为了提醒他们不要迷失在凡尘中?我们再来看看其他高僧转世的故事。
张照尚书与断臂和尚
根据《三异笔谈》作者许仲元的说法,雍正朝的尚书张照前身为断臂和尚是可信的,因为有许多相关事实可以证验。张照还没出生时,他的祖母钱太夫人很尊重一位断臂和尚,供养他在朱家阁的指松庵中。人们不知“断臂和尚”是从哪里来的,只知道他效法禅宗二祖慧可,自断了一臂自我惕厉,以坚定修行的意志。
张照出生的那夜里,他的太翁(祖父)在曙色中假寐,朦胧间见到一个僧人进入家门。当他惊醒时,指松庵来人通报断臂和尚在半夜圆寂了。而这时他的小孙子张照出生了。这时他明白了,是断臂和尚转生来了。
张照很聪慧也很有胆量,十八就中了状元。雍正皇帝即位后,曾经问了张文和,朝廷臣子中有没有通悦禅的人。张说推荐了族侄张照,张照因而得到召见。
雍正皇帝问张照说:“视朕何人?”(你看我是谁?)张照对说:“是佛。”雍正皇帝又问:“你自视自己是何人?”对曰:“干屎橛”(干掉的刮粪便木简)。对答中,张照的话展现了禅机,让雍正皇帝大感契合,从而得到任命为左都御史,后来进为刑部尚书。
在张照的著作《天瓶诗》中,多以佛家思想为题,诗中也常出现生老病死、梦幻泡影露电等等的字眼,或许在他的记忆中,隐隐浮现了一些前世修行的浮光掠影。
最令人惊讶的是,后来张照发生了一件断臂意外事件。那是他随从皇帝出行时,在行宫山庄坠马折断了一手臂,而且折断的正是和前身断臂和尚一样的右臂。后来他断了的右臂得到蒙古医生治愈了。坠马断臂后又三年,他死于归乡奔丧的道中。他这一世的聪颖和官禄,有可能是当年修行的福报吧。
钱中翰与天童
清朝一位钱中翰(尊称内阁中书),根据《三异笔谈》记载,他的前身是天童寺里的一个担饭僧。钱中翰出生时肩上有一大块肌肉耸起,和那担饭僧无比肖似。
钱中翰的转生因缘不是在梦中得解的,是他父亲亲自求来的。他的父亲是明朝末年的官员,五十岁时膝下仍无子,就到四明山天童寺向天祈愿赐给他一个天童(佛家言显现童像的诸天护法)。他得到了住山方丈点悟:“钱官人有家无子,有子无家。”于是,大施舍了三年,将积蓄的四十万舍尽,再往四明山见方丈。
方丈设了斋饭,请他用膳,就在堂上对僧人们说:“这位钱官人膝下无子,向天祈子嗣,在座的各位谁愿意去呢?”当时有个担饭僧人向钱官人一笑。方丈说:“你也可以。”就在方丈送走了钱官人出寺院的同时,担饭僧人就坐在烧火的凳子上坐化了。
后来,钱官人果然得了儿子。儿子初名鼎瑞,字宝汾,后来改名,字葆汾,康熙丙午举孝廉,官至中翰。他的诗号金门,词名湘瑟。怪的是他文体多工艳,没有佛家清淡出尘气息。
一天,钱中翰和客人下棋,才摆好棋盘,正要展开棋局,这时门房拿着一封信入内报告说:“天童山来信”。他拆开一看,里面却什么也没有,只是一封空笺。此时,在他内心最深处灵光乍现,他恍然大悟,立即作了一偈:“来从天童来,去向天童去。笑指天童山,白云最深处。”
“天童”来自何处?一个“空”的点悟,触动他前世记忆,让他再度即时彻悟人生,这也是生命中潜藏的修行志向的召唤。他告诉家人自己有点微恙,不出数日就逝世了。
清朝状元史大成与“大成和尚”
清朝一位名叫史大成的状元,据传也是高僧转世。根据多种资料记载,史大成于1621年出生于浙江鄞县,在顺治十二年(1655年)高中状元,成为清代浙江出的第一位状元。而且,在他中状元之前,浙江民间就已经流传着“始于史,终于钟”的预言,意指清朝浙江的第一位状元将姓史,最后一位状元将姓钟。
史大成转世的故事也十分特别。据说在明末时期,有一位名叫“大成和尚”的高僧,非常受人尊敬。史大成的父亲曾经供养这位和尚。在史大成出生那天,正是大成和尚圆寂之时。当时,史家妇人正在生产,忽见大成和尚走进产房,随即消失不见。孩子出生后,史家人发现有人前来报告大成和尚已经圆寂的消息。
史大成的父亲听闻此事后,认为孩子是大成和尚的转世,便给孩子取名为“史大成”。果然,史大成从小聪明孝顺,才华横溢,最终高中状元,成为清代浙江的第一位状元。
有趣的是,史大成为官三年后,因为父亲思念他,便要求他寄回自己的画像以慰双亲思念之苦。史大成看到父亲的来信后,立即上奏折请求回乡探亲,展现出他深厚的孝道,这或许也是其前世修行品德的延续。
日本圣德太子与中国南岳慧思禅师
圣德太子。(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日本圣德太子是日本飞鸟时代的著名政治家、佛教推动者,据传是中国南岳慧思禅师的转世。根据《圣德太子传历》记载,在圣德太子出生前,他的母亲曾梦见一位金色神僧站在她面前,称有救世的愿望,想暂时寄宿在王妃的腹中。
圣德太子自幼聪颖非凡,对佛法有特殊的理解力。据说他曾对众人说,自己前几世曾在中国的衡山修行佛学,历经晋朝、宋朝以及北齐,最后转世为“扶桑国”(日本)的王子,目的是弘扬佛法。
有一个具体的故事更加印证了这一传说:据说圣德太子在36岁时,曾向推古天皇奏报说,自己的前世在中国修行时曾诵持一部佛经,至今仍留在衡山。他希望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将这部经书取回。使者按照太子的指示,果然在衡山找到了那部经书。
这个传说最早是由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传入日本的。虽然从时间上看,南岳慧思禅师(515~577年)与圣德太子(574~622年)有部分生命时期重叠,这使得转世说法存在一定争议,但在日本佛教史上,这个传说被广泛流传,并被视为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深厚渊源的象征。
济公与降龙罗汉
济公李修缘。(图片来源:神韵艺术团官网)
济公,俗名李修缘,是南宋时期的高僧(1130年~1209年),天台县永宁村人。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在民间传说中,他被视为佛教降龙罗汉的转世,一生行为怪异,看似疯颠实则佛法精深。
根据民间传说,济公的转世有特殊使命。据说如来佛祖座前的大鹏鸟因触犯天条私自逃下凡间,于是降龙罗汉(济公)下凡转世,寻找大鹏鸟的下落。济公在人间虽然表现得疯疯癫癫,不修边幅,不避酒肉,但却济困扶危,惩恶扬善,为民除害。
济公曾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因不守清规,被迫转到净慈寺。他医术精湛,常常救助百姓,被人们尊称为“济公活佛”。据说他在圆寂前曾作偈语预知时至,而且圆寂后身体不腐,更加深了人们对他神异身份的认同。
关于济公的传说在宋代就已开始流传,后来经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的加工,形成了一个集神通、慈悲、幽默于一身的民间神仙形象,被广泛敬奉。
西藏第一位转世活佛:噶玛拔希
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活佛转世制度是一项重要的宗教传承制度,而噶玛拔希则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确认的转世活佛的前世。
噶玛拔希(1204~1283年)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中噶玛噶举分支的创立者,被视为都松钦巴(1110~1193年)的转世。他出生在今四川甘孜州,从小就被认定为都松钦巴的转世,后来继任楚布寺寺主。
在元朝时期,噶玛拔希与蒙古统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传,元世祖忽必烈曾召他随侍左右,但噶玛拔希拒绝了,转而投靠了元宪宗蒙哥,被封为国师,并获赐金边黑帽。正因为如此,这一系统的活佛也被称为“黑帽系统”。
1283年,噶玛拔希圆寂时,没有像传统那样将权力传给弟子,而是称自己将会转世重生。他在临终前将弟子邬坚巴叫到身旁,口授遗言,预言自己将转生于哪里。后来,他的弟子们根据遗言找到了一位名叫攘迥多吉(1284~1339年)的陶匠儿子,认定他为噶玛拔希的转世灵童。攘迥多吉成为藏传佛教历史上第一位正式认定的转世活佛,被称为第三世噶玛巴。
这一转世制度的创立,为藏传佛教解决了宗教领袖传承的问题,后来被其他教派效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包括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内的众多转世活佛系统,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和藏族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前世印记与今生觉悟
佛家认为众生因“业力”(善恶行为的累积)而在六道中不断轮回。高僧虽修行有成,但若未彻底断除“烦恼”与“业障”,依然会因因缘果报而转世于人间。而大乘佛教认为,菩萨为度化众生,会主动选择转世到人间,甚至投生为王侯将相、文人学者,以世俗身份广泛接引、教化众生。这是一种“方便法门”,是慈悲愿力的体现。同时,佛教强调“人身难得”,认为只有在“人道”才能真正听闻佛法、修行解脱。唯有人间最适合修行与弘法。因此,高僧转世为人,是继续修行、弘扬佛法的殊胜因缘。
中国历史上,许多高僧以“国师”身份参与朝政,或通过文学、教育、道德教化影响社会。王十朋与其他转生故事中的人物,都在其今生中展现出与前世相连的特质和经历,这些“印记”似乎是连接前世今生的桥梁,提醒着他们不忘本心,不迷失在红尘。无论是王十朋的文才与刚直品格,张照的禅机与断臂经历,史大成的才华与孝行,还是济公的慈悲济世,都显示了生命轮回中的奇妙联系。高僧转世是否要在最苦的凡世中继续修行提高?一些前身的“印记”是否帮助他们在今生的凡尘中得悟,继续修行之路?这些现象都值得人们去思考。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