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23年3月27日讯】据国内媒体披露,银行理财产品再现提前“退场”现象。
据不完全统计,华夏理财、交银理财、盛京银行、宁银理财等多家银行及理财公司近期宣布提前终止部分理财产品。
银行此举多少让广大网民以及投资者感到惊讶,因为去年尤其是去年的11月至12月份,银行自理财新规实施之后先后涌现两次大规模理财产品“破净”潮,诱发了大面积的投资者被动“赎回”理财产品的“高潮”,给银行流动性造成了一定压力。而此次则与去年理财产品由投资者被动“赎回”不同的是,银行主动提前“退场”。
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迷、市场不振导致银行主动“退场”(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这种由投资者被动赎回至银行主动“退场”转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拿去年底的理财产品“破净”来说,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进入年底,银行资金面收紧,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对整个银行间债券市场形成利空效应;二是利好房地产政策连续出台,也对债券市场形成利空效应;三是资金利率上升对债市造成冲击。由此,上述三方面因素带动投资者主动调仓,引发了“踩踏式调整”、拖累产品净值,产品净值的下跌进而引发了普通投资者及金融机构的赎回行为,呈现出产品净值下跌—赎回—抛售—产品净值下跌的负反馈,直接引爆了去年底的“理财之灾”。
此次银行主动提前“退场”的原因相当明显:其一,投资者在遭遇去年两次理财产品破净潮之后,对理财产品投资也是心存畏惧,对理财产品投资信心不足,担忧理财产品收益还会进一步下滑,主动赎回不少理财产品,使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大幅缩水,导致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萎靡不振。一些理财产品的收益依然低迷,且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这也是当前理财产品投资的基本特征。为了适应这种理财产品呈现的新市场特征需要,银行只能主动将部分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其用心在于防止出现理财产品收益进一步下滑造成更大、更多的损失,避免后续潜在的更大的伤害。
其二,在当前变幻莫测的投资市场中,不少的投资机会稍纵即逝。面对好的投资机会、收益更高的投资产品,一些投资者不愿深陷投资收益并不高的银行理财产品上。由此,银行方面的主动让位,将一些投资理财产品提前“退场”,给投资者提供其他更为宽广、更为灵活、获得更多投资机会的选项。
其三,及时抑制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可能存在的问题,推进理财产品的不断完善,加快理财产品的迭代创新。
事实上,目前银行的理财产品有逾万品种,一些银行的理财公司当时推出理财产品时急于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对于理财产品投资组合以及理财产品本身的设计等方面存在问题或瘕疵:比如净值波动大、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客户投诉较多、银行分支行抵触较多等,使理财产品发行之后难以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这些产品本身需要退出理财产品市场,以期开发出新的理财产品来取而代之。
因此,银行理财产品也是一个不断辩证“扬弃”的过程,需要不断“废旧立新”;尤其,随着金融经济形势发展以及国内经济复苏,各种新融资需求以及投资理财方式不断涌现,也需要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创新,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银行理财产品活力、吸引力和竞争力,重新树立理财产品在投资者心中的形象,重振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不仅对焕发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经营活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会给广大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带来更多的“真金白银”。
而且,银行对部分理财产品进行提前“退场”具有重要现实作用:一方面,“去伪存真”,优化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生态。当市场表现不及预期时,在当前理财产品市场处于不景气状态,银行理财公司对一些“劣质”理财产品进行自我淘汰,提前终止,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它不仅可以减轻银行理财公司的业绩压力和管理规模压力,优化产品布局,还可以为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营造有利而稳健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提前终止既有利于投资者及时止损,也有利于机构节省精力打造拳头和绩优产品,最终稳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秩序。
不过,银行理财公司将部分受市场影响深、净值波动大、业绩欠佳的银行理财产品提前退场,应该是正常的金融行为。只是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内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低迷,甚至出现爆雷,导致整体理财市场的萎靡不振。建议投资者暂时要“敬而远之”。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责任编辑:宇真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