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三笑”笑声传千古 究竟什么事这么好笑?(图)

发表:2018-11-26 02: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虎溪三笑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宋代的《虎溪三笑图》画风奇特,画面上只见落叶缤纷,飘满地上,正是秋凉之季。在一曲流水旁,还有一僧一道一士,在板桥旁相拥话别,三人都仰着头,张着大口开怀大笑。看看这画中的三位主角,已经笑到好像不能喘气了,仿佛都能听到他们的笑声。到底是什么事情这么好笑呢?

话说,在东晋时期,江州刺史桓伊在庐山(今江西九江)建造东林寺,让禅宗法师慧远在此修行。

慧远在寺中专注修行三十余年,潜心修行,“影不出户,迹不入俗。”即便是送客,也从不越过东林寺前的那条“虎溪”。因为只要一过虎溪上的石板桥,老虎便会大声吼叫。

一天,诗人陶渊明邀约道士陆修静上庐山访慧远。陶渊明是一位儒学家,陆修静则是一位道士,这三位释儒道的高人碰到一起,相谈甚欢,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后来,慧远送他们下山。当到了虎溪,三个人因为谈得太投入,竟完全没听到老虎的吼叫声。直到越过虎溪,三人才惊觉,慧远竟然不经意破了惯例,越过了虎溪!三个人惊讶半天,顿时悟到:原来送客“不过虎溪”就是一种执念啊!

三人随即大笑,笑声响彻云霄。后世的人们因此典故,就在他们三人分手的地方修建了“三笑亭”。“虎溪三笑”自然成为了名垂千古的美谈。

这个典故也令许多后世的文人墨客留下美文。比如,李白的《别东林寺僧》:“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在清代的唐英有一副对联,题在庐山虎溪三笑亭:“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虎溪三笑”这个典故在唐代就已流传,但据考证说,慧远与陶渊明是同一个时代人,但实际陆修静到庐山时,慧远已经去世三十多年,陶渊明也已去世二十多年了。因此有人认为“虎溪三笑”这个典故是虚构出来。

即便这是讹传,但可见在北宋末年此事就已经广为流传了,有许多画家都采取这个典故用在画中,比如宋代的李唐就画有“虎溪三笑”,还有画家石恪也画了《虎溪三笑图》。而到了明代,明宪宗朱见深更是根据“虎溪三笑”,亲自画了一副《一团和气图》。

虽然虎溪三笑的主人翁不是生活在同一个年代,但对于画家来说,中国画作的特点是写意,所以画家要表达的就是儒、释、道三教互不冲突的内涵,和中国文化的包容。

 

参考资料:台湾国立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唐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