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2018年11月23日讯】中国大陆“双11”后,紧接着就是美国的黑色星期五,这两个日子对“淘宝族”来说,简直就是“大喜日子”。不少“淘宝族”疯狂按下“加入购物车”,实现“买买买”模式。但你知道吗?你这两天的“按一按买一买”动作,却可能需要地球几百年来还债。
双11:超过10亿个包裹订单
据香港01新闻网报道,2018年刚过去的“双11”购物节,阿里巴巴公布全日销售额近2400亿港元(约306亿美元),并收到超过10亿个包裹订单;双11后,网上到处可见包装及纸皮堆积如山的画面。
而美国每年的感恩节后的星期五,被称为黑色星期五。“黑色星期五”一词源于美国六十年代,形容感恩节后人们外出购物引发的交通挤塞等问题,后来亦解作商户能将“见红”的帐目转亏为盈成“黑色”。
“黑色星期五”销售额惊人
调查研究机构Adobe Analytics数据显示,美国在2017年感恩节、“黑色星期五”及“数码星期一”(Cyber Monday)三日的网上销售额合共达145亿美元(约1131亿港元);美国全国零售联合会(NRF)更预料,2018年消费者支出会按年增加4.1%。
黑色星期五商城购物现场。(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黑色星期五”的消费文化亦传世界各地,英国网上零售协会(IMRG)统计,2017年英国在“黑色星期五”的网购消费高达13.5亿英镑(约135亿港元)。不过这个零售业的灵丹妙药,对地球来说却是“黑色”的一天——如此多网购背后,所产生的垃圾及浪费问题亦引人关注。
垃圾产量大增 过度包装难回收
相信大家都有类似经验:每次收到网购货物后,都要“层层拆包装”:速递公司纸箱、编织袋、胶纸、塑胶袋、发泡胶、“啪啪纸”、包装纸底下、最深处的秘密才是你所要的货品。
每次收到网购货物后,当然很开心。(图片来源:Pixabay)
不过很多时候拆到手软,仍未见所要的货品。(图片来源:Pixabay)
“拆包装”固然开心,但却极不环保。美国废物处理公司Republic Services社区关系经理沃尔特斯(Jeremy Walters)表示,“黑色星期五”购物狂潮下,美国垃圾产量在感恩节到新年期间,较平常多25%。而且,当中约八成不是真正的废物,而是消费者处理不当所致。
每年产生的胶纸垃圾,数量惊人。(图片来源:Pixabay)
例如,消费者会懒得拆下胶纸,就直接把纸皮箱扔了就算。而且,出于各种原因,他们又不会重复使用礼盒、胶袋及包装纸。这些被他们直接扔掉的垃圾,往往要几百年才能得到自然分解,有些甚至更久,对环境影响甚深。
物流货如轮转 空气污染无法扭转
除了产生大量难以分解的垃圾外,“黑色星期五”网购还会产生更多碳排放。因为无论是生产、包装或货品交付,均要使用运输工具。
英国2017年“黑色星期五”当日,为应付70亿英镑货品交付,超过8.2万辆货车在街头穿峻。保险公司Staveley Head估计,当地每个亚马逊物流中心每93秒便有一辆货车或客货车驶出。
英国皇家内科医学会(RCP)报告显示,货车是当地柴油污染主要元凶之一;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教授富勒(Gary Fuller)则表示,“黑色星期五”订单繁多,令当地购物中心及住宅附近好一段时间的空气污染指维持在严重水平。
有专家认为,集中一次网购及送货就能减少碳排放。不过“黑色星期五”令网购大增,导致物流更频繁,却是不争的事实。
停一停 想一想
过度消费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很多消费者在无所不在的广告渲染下,还是往往会在“黑色星期五”及“双11”送旧迎新,其实家中很多旧物件并未破损,而新物件又未必会用,但就是忍不住买买买。经济学家杰克逊(Tim Jackson)将此形容为:“我们花原本没有的钱,买我们不需要的东西。”
消费者在不假思索地的数分钟里“按一按买一买”,满足了短暂的一阵购物乐趣后,其行为所创造的废物及垃圾,却要地球以几个世纪偿还……
温哥华艺术家戴夫(Ted Dave)自1992年在“黑色星期五”当日发起“不消费日”(Buy Nothing Day),抗议这种盲目购买行为。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则在2017年起举办“减法生活节”(MAKE SMTHNG Week),希望透过“手作换物不购物”,呼吁市民在消费之前,分清想要和需要。
其实不少人已开始重新反思这个“买买买”风气以及所衍生的环保问题,越来越多人开始响应“不买模式”。(相关报道请看:5万澳洲人响应“不买模式”揭时装工业肮脏秘密(图))
责任编辑:江海燕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