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长大的儿子 八岁了尚不知药为何物(图)

发表:2018-08-23 10:2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母子
母子(图片来源:维基共享资源/tabakpolska)

【看中国2018年8月23日讯】据《美国华人》报道,有位华人妈妈最初写本文的动机,是因为和一个新移民妈妈聊天,听说她儿子八岁还没有用过任何处方很不理解,因此想要分享一些自己对美国儿童医疗健保方面的想法和体会。

用我那两个在中国三甲医院做了四十几年医生的老爸老妈的话讲:“您们美国这个儿医,简直就是派宽心丸的!”

一、儿子的亲身经历

儿子从小到大,发烧感冒小儿湿疹啥的也是得了几次的,可是没有一次医生给开过啥处方药。我作为一个新手妈妈加上两位医生的孩子,开始内心还是颇为忐忑的,但时间长了,发现自己更认同此种“预防为主,适度治疗”的医疗理念。

常规体检之外,第一次带孩子看病是因为湿疹,当时小宝的脸上红扑扑的两大团,细看是丘疹,还微微有些许渗出物。急去看儿医,他老人家慈眉善目地看着我说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要注意给孩子保湿就好啦。

我怀疑说:“这就够啦?我有给宝宝擦润肤霜啊!”他说现在天气干燥,我用的那款Aveeno儿童润肤霜不够保湿,建议我换成给大人用的那种body lotion。他看我半信半疑地赖着不走,他严肃地说:“相信我吧,我做了三十年儿医啦,我知道怎么对待湿疹。”

结果呢,证明医生是对的。再后来几年,儿子有个发烧感冒什么的,去看医生,也是告知一些家庭护理方法,从来没有给开过抗生素,是让我们密切观察。超过华氏100度(即摄氏37.8度)就吃那种柜台可买到的退烧,再超过103度(即摄氏39.4度)就来急诊室,注意有无脱水的迹象等等。

有一次因为高烧去了急诊室,他们紧急给做了化验,确定不是感染,就不着急了,且也没有给开药什么的。可是如果您觉得他们耽误孩子,那就错了。他们还是分轻重缓急。

有一次小宝拉肚子,我先致电医生办公室,资深护士照例询问了各种细节,然后告诉注意事项和需要观察的脱水迹象等,我也没有太过担忧。一夜平安,我以为已经好了,腹泻停了差不多6个小时,大着胆子给宝宝喝牛奶,没想到过一会儿小宝就吐了。

我想是自己大意了,肠胃刚刚平静,还不应该喝牛奶这种不好消化的液体。保险起见给护士打电话问问,没想到素来也是大派宽心丸的护士却如临大敌,她急切地问我离急诊室有多远,说如果超过30分钟的距离她就派救护车过来接孩子。

原来因为腹泻加上呕吐很容易导致脱水,必须要到急诊室观察。吓得我脚不沾地穿着睡衣直接到急诊室。一报名字,门口的助理马上把孩子接进去了,一个医生马上开始检查孩子。

小宝看着一群大人都神情严肃围着他,直接吓尿了,一泡尿不偏不倚全浇到医生身上,但一群医生护士却马上开心起来说:“还有尿,没有脱水!”这下我们就被安置到那个不紧急的观察室,且医生换了衣服去看其他的紧急病人了,留下助理定期看孩子。

二、预防医疗的服务体系

黄帝内经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翻成大白话就是最好的医疗是预防。评估一个地方的医疗服务,先要查看预防医疗的服务体系。我们的切身体验来自于加州,但据我观察,美国各州基本大同小异。

加州除了自己投保的医疗服务外,针对幼童还有First 5计划(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为0-5岁的幼童提供高质量的健保服务。这个计划的财政来源是烟草税,具体执行的合作伙伴主要有医院,学区和社区中心等。

此计划主要在四个方面展开:

改善健保系统;

促进家庭功能(教育父母);

促进儿童发展;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在孩子的医疗保健系统里,最重要的一环并非医院,而是父母!从日常饮食起居到生病时的护理,父母为第一线的执行人。所以教育父母,是确保孩子受益最有效的途径。

从孕期检查起,对父母就开始教育了。从第一次孕检起,就收到一本图文并茂的手册,列出自己要注意观察的身体情况,并记录孕检结果等等,一个小册子既有教育跟记录的功能,更可以保留作为一份孕期纪念册。

我曾给小宝看过,当他看到自己的B超图时兴奋得要命,还有点百思不得其解,小眼睛内闪闪发光全是小问号,看来我已经把一个哲学的命题给他了——“我从哪里来?”

打从孩子出生起,跟孩子一起被带回家的还有一份护理手册《孩子生病时怎么办?》,里面详细介绍了从感冒发烧,各种感染,外伤,到被虫叮蚊咬等常见情况,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条理清晰,既有按照身体部位按图查找的目录,亦有按照字母顺序根据病名查找的目录,方便紧急时迅速查找。

对家长来说,它不仅提供了指南,更重要的是让家长了解一些医疗常识,如发烧是怎么回事,过程是怎样的。了解这些,就不至于急着让医生用重药马上把烧给退下去。

中国国内经常说儿医普遍存在过度医疗,小孩子早就被滥用抗生素激素等等,可是有几个家长能接受得了让孩子自然退烧呢?很多儿医都表示开药是不得已,因为家长太着急了,恨不得下一秒就好。医生诊断出小问题,可是家长不放心,不断要求打针或者开速效药,理由是让孩子少受罪。

有时老医生的话还能听进去点,年轻医生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发烧感染等都有一个过程,可有的家长真就能一天跑3趟医院,恨不得几小时之内就得见效退热,否则不是打人就是要投诉,大闹医院,这种情况下医生能怎么办!

孩子的每次常规体检医生都会给父母提供一点护理常识,最后总是有一页纸的知识要点,印刷在精美的硬质纸上,适合贴在冰箱上提醒自己。上面有合理饮食建议、情绪管理、运动、亲子关系等等,几句话涵盖要点,不同年龄的各不相同。对于没有时间或兴趣去学习育儿知识的父母,至少可以了解基本。

两岁以后,又发了一本书叫《如何培养情绪健康的孩子》,我看副标题应该是“如何培养情绪健康的父母”。其内容涵盖了情绪健康的主要因素,诸如明白孩子在心理层面的五个核心需求(即安全感,被尊重,被肯定,被包容,被接受),从而理解从小闹宝到青春期的叛逆小大人。

还有父母哪些行为有帮助,哪些行为有坏处等。短短100多页的一个小册子,通俗易懂,非常有实用价值,对于日理万机的父母来说不至于有什么阅读负担。

真正在养第一个孩子的时候,看书,或者受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不是每个父母都习惯去学习,或者有接触正确知识的渠道(网上有多少误导的信息!),通过定期常规体检就有效地确保知识送达到父母,而且是保证质量的正确知识。

总结一下就是:最重要的一环是父母,而非医院。最好的医疗是预防。一家之言,跟各位奋斗在养娃第一线的父母分享,也祝愿天下的孩子(及父母)都健康快乐!



责任编辑:许天乐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