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昨日公布初中必修中国历史科课程大纲,被教育界质疑筛选内容、无助学生认识真实历史。(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17年10月31日讯】(看中国记者钟灵综合报导)继日前传出中联办官员约见中学校长及教师后,香港教育局昨日展开初中中国历史课程第二阶段修订咨询,与约700名中学校长及教师进行闭门会议。课程大纲修订中将“政治演变”课程内容大幅增加至76%、将“中华文化特色”删减至14%、并加入10%“香港发展”内容。教育局表明要学生了解“香港与国家互动关系”,但课程大纲并无提及六七暴动及六四等中共建政以来具争议事件,引起教育界批评内容避重就轻、有意筛选,而不是教授真实历史。
重“国家归属感”称是“香港人的中国历史”
《明报》报导,新中史大纲与以往“重古略今”、重视传统文化价值、古人道德修养的教授方向完全不同。教育局指本次修订目的在于指出“香港自古以来与中国的关系”,包括增加更多“政治演变”内容及减少“文化特色”内容,而教育局公布的文件开宗明义表明,新中国历史课程宗旨为“培养优良品德、以及个人对社会、国家及民族的归属感”。15页的课程咨询稿出现“国家”一词24次、“民族”15次。
特首林郑月娥早前已提出将中国历史列为初中必修科目,对比以往课程,最显著的改变就是新增了“香港发展”部分,而这部分的“学习目标”,则为“研习与中国历史相关的香港重要史实,了解香港由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及其与中国的互动关系”。负责修订的专责委员会主席梁元生形容,有关课程是以“香港人的中国历史”为主导,指课程内容将包含“香港自秦统一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宋末皇室南下、清末民国时期的革命运动、殖民地历史、香港特区的成立及概况等”。
不提争议事件 教育界质疑筛选历史
《苹果日报》报导,昨日下午记者会上,当被问到课程大纲中近代史有详述“抗日、中共建政、主权移交、特区成立、回乡探亲”等事件,但六七暴动、六四等中共建政以来具争议事件并无列入大纲时,梁指有关事件的资料“主要是靠回忆,不符合课程要求”,并重申新中史课程的目标为“助学生认识香港与国家的紧密关系,确立国民身份认同”,并反质疑有关记者“六七暴动发生时你几岁?”,以及以不屑口吻指记者“提问愚蠢问题”。
教协理事陈仁启质疑,由于六七暴动及六四等事件涉及现政权,因此教育局有意筛选、避重就轻。陈不满教育局所谓的“香港史”其实偏重中共历史,反映港民本土意识的事件,如天星小轮、皇后码头等事件也未有提及,不满局方对历史的解说与编入课程的选择仅按照“自己标准”。
香港历史学者邝健铭则质疑政府,“如果香港史以香港为本位,那六七暴动为何不重要?”,指大纲细节反映了港府立场,“把六七六四说成是‘回忆’、不准确,那‘回乡探亲’不也是回忆?历史不都是回忆?”指课程大纲反映港府政治立场鲜明,持有双重标准。
学者:仅是修订者的“愿望”
新课程大纲强调“加强学生的国民身分认同及归属感”。中国历史教育学会理事陈志华指这是“课程设计者的愿望”,但认为现实并不是这样,不可能单凭教授划定框架的历史课程达到“提升归属感”。陈解释,学生对现时中国的观感不会因为一个科目改变,并指“现时中国大陆形象很差、很多学生都跟我说不会想到大陆。如果中国人民道德好一点、尊重他人多一点……或许才真的能改善中国大陆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而课程无论怎么转变也不会使学生突然喜欢‘中国’”。
有教授中国历史的教师质疑,“中国历史具体来说其实是一朝一代的历史”,指“不理解教育局所指的‘国民身分认同’,是对哪个朝代哪个国家建立,还是指对现政权现国家建立?但现政权与‘中国’这么多朝代国家一点关系都没有,历史从来与国家归属感没有一定关系。”
中国历史教育学会代表方耀辉指出,以文化角度教授中史,对学生来说趣味更大,有助提升学生好奇心,指课程“原意为增加学生对‘中国’及香港历史的好奇心,引领学生思考,但现在因为大量增加‘政治课程’,变得像大人主导学生思维”,认为课程大纲抑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岭南大学华南及香港历史研究所主任刘志鹏亦表示,从社会及文化角度讲授历史,学生更易理解,并指自己不认同减少文化史,“政治史已经教得太多,打个比喻,成年人也未必有兴趣看特首的施政报告”,因为社会环境和文化才能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情况。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