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eID可能会取代传统身份证。(摄影:李若水)
【看中国2017年9月24日讯】(看中国记者陈秋颖综合报导)近日,不少大陆媒体都在聚焦中共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系统eID。有评论称,eID可能会取代传统身份证,但也有分析认为,eID恐会沦为官方“全民监控”的工具。
综合多家陆媒消息,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推出的eID,是网络上的一个身份标识,能够在不泄露身份信息的前提下在线远程识别身份。根据载体类型不同,eID目前主要分为通用eID和SIMeID两种,其中通用eID常加载于银行金融IC卡、社保卡、USBkey等,SIMeID则主要加载于SIM卡。
据悉,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国试点发行了逾八千万张加载eID的金融IC卡,未来,eID将通过更多种类的银行卡、移动电话SIM卡进行推广。
eID的推出引发不少网友关注,相关话题一度登上百度热搜排行版。
香港《东网》报道称,eID被认为有望取代传统身份证的功能,但也引起变相扩张“实名制”范围的忧虑。有意见认为,eID普及后如同更大范围的“实名制”,公安机关将更轻易的监控民众的一举一动。如果没有相应法规限制官方滥用公权力,eID恐会沦为官方对全民进行监控的工具。
事实上,早在2015年,中共当局就已经开始推广eID。2015年6月,中国公安部以防止信息泄漏为由,向大陆民众推广eID。同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2015年全国商用密码展览会”上,公安部第三研究所又公开展示了eID网络身份识别技术。2016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网络空间安全论坛上,公安部再次对eID进行推广。
过去的几年里,官方一直宣称,eID的使用,是为了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3月,大陆《财新网》曾报道,中国开发eID有三个初衷,首当其冲的是“精确记录网上行为”。“防范网络诈骗”、“网络犯罪”则排在后面。
报道刊发后不久,一篇署名王海涛的文章就此表示,eID“是一个可以实现对网络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留存记录的身份监测系统,它可以实现点对点的网络监测。”
文章并指出,在世界其他国家,技术虽比中国强,但也没有大面积使用eID。究其原因,这些国家“面临一系列棘手的法律问题——但这个障碍,也可以说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屏障,在中国是不存在的。”
文章分析,在中国“现有的网络监测系统下,没有网络身份证,照样可以准确地找到特定人,而且网民的上网记录都会被服务器上载”,而eID的使用,可能是“再加多一个监控网络。”
“尽管网民在互联网使用中,早就近似一个透明人,政府可以轻易地进行监控和记录,所以网民对实名制的抵触已经从敏感降为麻木——但网民的不在乎(实际上是无法在乎、没有能力争取)并不代表网络身份证就是天然合法的,可以一声不吭地使用。”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