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民传千古!杭州苏堤背后的故事(图)

作者:程实 发表:2016-06-11 13: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时过千年,苏堤仍然是杭州的一道风景线。(网络图片)

杭州西湖上有两条长堤,一名白堤,一名苏堤。堤上柳绿如烟,风景似画。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为这美景所陶醉,吟咏出无数的美文佳句。更有千百万后世子孙,享受到了它的福荫。那白堤,原来是唐代大文学家白居易被贬为杭州刺史时所建。那苏堤,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被贬为杭州知州的时候所建。

唐宋时代有两个著名的文学家群体:一个是“古文八大家”;另一个著名的文学家群体就是“三苏”,指的是在文学上卓有成效的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三人。这三父子又同时名列“八大家”之中。而其中成绩最为特出的就属苏轼了。

忧国忧民 大学士关心百姓疾苦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有时也自称东坡居士。他不但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父母官”。为官期间,他总想造福于民,苏堤就是他在这方面的一个杰作。

苏轼曾经热心于改革变法,但又对变法的某些方面表示反对。比如,变法派实行免役法,是针对保守派坚持的差役法而来的。而苏轼却既指责免役法,又指责差役法。他说:“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府苦役,不得专利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差役法是让百姓出徭役,结果造成长年在外,为官家干活,荒废了农业生产,农民苦不堪言。他也看到了贪官污吏从中为奸,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免役法是让百姓出钱代替出工,目的是解决差役法的这些弊端。但他又指责这是“掊敛民财”,“掊”:搜刮的意思。如果让贪官污吏来主持这件事,苏轼说的情况是可能出现的。

正因为如此,两派对他都没有好感:当变法派得势的时候,他受到排斥;当保守派当权的时候,他又受到迫害。但他在为官的时候,对变法派一些于民有利的措施,还是认真执行的,比如农田水利法。并且,他总是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里。

出任杭州 为民造福兴修苏堤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苏轼被贬为杭州知州。到任后,便发现这里大旱,“饥疫并作”,百姓出现粮荒和瘟疫。他立即上书朝廷,要求免除本地应上缴的粮食的三分之一,获得批准,减轻了农民的一部分负担。

唐代以来,百姓出家为僧为尼,要有官府发给的证件,称为“度牒”,取得度牒要交钱,并且是官府的一笔重要收入。苏轼把当地出售度牒的钱,也用来买米救灾。第二年春天,他又决定:将常平仓中的储粮,减价卖给饥民。还派人带着粥和药品,到各地去,发现饥民,立即救治。他用这些方法,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说,杭州是一个水陆交汇的地方,因此灾害和瘟疫都比较多。他从自己家中,拿出二千缗钱和五十两黄金,设立了一个药房,并且还准备一些粮食,专等饥民来求医。

南宋以后,杭州成了一个大都会。可是在那以前,那里还是很荒凉的。因为那里近海,地下的泉水都是咸苦的。唐朝有一位刺史李泌,引西湖水,凿成六口井,百姓才喝到淡水。白居易修白堤,疏浚西湖,引湖水入漕河(即大运河),再从漕河引水灌田千顷。从此,那里的百姓逐渐富裕起来。以后,官府经常疏浚西湖和这里的河道,使这一带保持了富庶。

但是,宋朝开国以后,这里的水利工程,逐渐失修,漕河淤塞,水浅,三年就得挖一次,不然就无法行船,成了百姓的一项长期负担。西湖浅滩,也长满了“葑”,是一种类似茭白的水草,这些水草死后,化为泥土,称为“葑田”,使湖面越来越小。据当时的统计,这样的“葑田”有“二十五万余丈”,湖面已经所剩无几。当年的六井也差不多淤废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苏轼开凿了两条河,让漕河有足够的水,以通航运,还修一条大堤挡住海潮,使潮水不再灌入市内,又挖深了六井。最大的工程是在湖中的葑田上取土,修造成一条三十里长的大堤,一是使湖水加深,扩大了湖面;又在堤上形成一条大道,方便了行人。这就是现在的苏堤,当时被称为“苏公堤”。为了解决水草淤塞,一是让在这里种菱的农民,每年收获后,把残根等除尽。再一个是雇人在湖上种菱,有了菱之后,“葑”这类杂草就无处生长了。

二十年后,当苏轼再次回到杭州的时候,他发现,杭州的百姓,几乎家家都挂着他的画像,连吃饭的时候,也要向画像去祝颂几句。还有人为他修了生祠,就是活着的时候为他修的庙。可见那里的人民对他的感情。

(《宋史•苏轼传》《宋史•食货志》)

责任编辑:李云飞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