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希特勒和解共生的惨痛教训

旧闻重温

作者:三妹(刘晓东) 发表:2015-09-15 02:29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看中国2015年09月14日讯】三妹也说说:

希特勒给德国和世界带来了堕落。历史总在重演,今天的中共极权和恐怖主义并存地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堕落。现今的世界状况正如当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状况一样。

法西斯德国驻波兰总督汉斯.弗朗克在纽伦堡就刑前说道:“千年易过,德国的罪孽难消。”其实,德国的罪孽在最初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被阻止并消除的,可是当整个世界都认不清邪恶时,它便会轻易地迅速发展蔓延。回顾历史的教训,再看当今的现实,看西方世界对中共极权的软弱表现,看各类“精英”们对中共极权的糊涂认识,我们怎能不担忧历史还会重演?!

一.法国的懦弱和英国的合作

一九三三年三月,德国人民十四年朝向民主的努力告终,魏玛共和国以悲剧结束。希特勒掌握了权力。他一上台就提出了“防止第二次革命”,一年内就使德国纳粹化,使德国成为法西斯极权国家。

希特勒自一九三四年便开始战争准备,他的战争企图是以在维也纳暗杀奥地利总理陶尔菲斯开始的。希特勒对奥地利垂涎已久,他在自传《我的奋斗》中的第一节就表达了他早年的愿望:“奥地利和德国的重新合并是我们一辈子要用各种方法来实现的任务。”

暗杀了奥地利总理后,希特勒就极力推行他的加强武装部队和购买军火的计划,他还向英国提出取消凡尔赛合约中的海军限制条例。英国竟没有与盟国法国和意大利商量,也没有通知对凡尔赛合约有保障权的国际联盟,就同意了希特勒的提议。法国和意大利都是海军国家,但是英国为了遵守它对希特勒的诺言,竟拒绝将它已同意的德国建造军舰的种类和数目告诉它最亲密的盟国法国。不幸的是,英国自己最终自食其果,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头几年受到德国舰队和潜水艇的重大打击。

一九三六年三月七日凌晨,德国军队越过莱茵河大桥进入法国的非军事区莱因蓝。占领莱因蓝的德军只有三个营,而且由于行动仓促,准备不足,这三个营的德军完全没有战斗力。而当时法国有一百个师的精良部队。没有胜算把握的德军总司令部早已决定,只要法国一出兵,德军绝不迎战马上就撤。可是正如希特勒所料定的,法国根本不敢出兵。这真是精兵无勇将,等于白搭。对于德国明显的侵略行为,英国《泰晤士报》发表了一篇社论题为《一个重建的机会》,误导性地把希特勒的战争野心说成和平的机会。

法国的软弱和英国的合作态度使希特勒欣喜若狂,愈发得寸进尺。四个月后他又逼着奥地利签订了德奥协定。这个协定表面上重申奥地利主权,实际上让奥地利保证它在外交上承认自己是“一个日尔曼国家”。这个协定还有秘密条款,这些秘密条款使奥地利成为一个失去主权之国。虽然德奥协定使意大利失去对奥地利的控制,但是这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使德国和意大利这两个法西斯国家关系恶化,相反,这两个国家形成了罗马——柏林轴心。

形势向着有利于希特勒的方向发展。他又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与日本签订了反共公约,希特勒签完公约便转头对记者说:“这个公约使德国和日本已经联合起来保卫世界和平。”其实这是希特勒和日本耍的花招,他们利用世人普遍不喜欢共产主义和普遍不信任共产国际的心理来取得全世界的支持。在德日反共公约中也有一个秘密协议书——共同对付俄国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意大利也在翌年加入了这个公约。虽然德国后来破坏了反共公约,但是这个公约确实起到了欺骗世人的宣传作用。

此时,希特勒还清除了德国军内所有他不信任的高级将领,大大地强化了他的极端权力。德国《人民观察报》在一九三八年二月五日发出社论,标题触目惊心: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元首手中!只有这一次,这家纳粹党报没有言过其词。此时的英国和法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甚至德国的本国人民都意识不到战争正在逼近。

在德国《人民观察报》发表社论一个星期后的二月十二日,希特勒就约见奥地利总理,威胁要他在一个两页纸的协议草案上签字。这个协议草案是最后通牒,命令这位奥地利总理在一个星期内把奥地利政府权力交给当地的纳粹份子。希特勒咆哮着要他签字,这位礼貌周全的老派奥地利人胆战心惊地说,这种协议只有奥地利总统才有权签字。

奥地利总统虽然才能平庸,但是他是一个正直顽强的人。在奥地利总理经不起希特勒的压力辞职后,总统仍不屈服,他拒绝签字,也拒绝希特勒指定的人继位。但是,奥地利的纳粹已经控制了维也纳的街道和总理府。

在奥地利危难当头时,英国和法国,还有国际联盟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去制止德国对一个和平的邻国的侵略。纳粹暴徒布满维也纳的街道,到处响彻著这些暴徒的脚步声和叫喊声,奥地利总统不得不屈服了。他任命了纳粹领袖赛斯—英夸特为总理,接受了赛斯提供的内阁部长的名单。这位有十四个孩子的父亲、为国服务五十二年的总统难过地说:“我在国内外都被完全抛弃了。”

一九三八年三月十八日星期一下午,希特勒胜利地进入他年轻时曾经流浪过很久的维也纳。之后他发出逮捕令,光是维也纳一地就逮捕了七万九千人。

之后,他在德国和奥地利各地巡行,煽动民众的热情来对德奥合并投赞成票。他还用充满感情声音向德国人民说:“德国人民,再给我四年任期,以便我现在可以利用已经实现的联合来为全体人民谋福利!”

红衣主教茵尼茨尔也发出声明欢迎希特勒,敦促教徒们投赞成票,这位红衣主教的声明无疑地误导了奥地利这个天主教占压倒多数的国家。官方公布的投票数据表明,德意志的99.08%的人,奥地利99.75%的人都投了赞成票。希特勒没费一枪一弹,没受到军力强得多的英国、法国和俄国的阻力就为德国增加了七百万臣民,还使具有莫大战略地位价值的、中欧和东南欧的交通和贸易中心的维也纳轻易地落入他的手中。

在奥地利举行完公民投票后的第十一天,希特勒便于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召见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长官凯特尔将军,讨论代号为“绿色方案”的对捷克发动突然进攻的方案。

二.希特勒侵略捷克和德国反希特勒组织

希特勒首先提出,要捷克让出其领土——日耳曼人居住区苏台德区。

尽管已经有奥地利和法国莱因蓝非军事区的先例,但是英国和法国以及世界上其他绝大部分国家都仍由衷地相信希特勒对捷克是善意的,认为他只不过是要为捷克境内的德国同胞伸张正义而已。而且,英国和法国政府还向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施加压力,要捷克政府作出最大让步。张伯伦说:“为了和平的利益,英国赞同捷克把领土苏台德区划给德国。”

这时,在德国纳粹政府工作的文职人员当中,已有少数精英看出希特勒正在把德国带进灾难。这些文职人员都身居要职,而且有许多人还是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子弟。他们最初都曾对纳粹主义抱有热忱,但是现在他们看到希特勒的野心,开始组织反对力量。他们的反对力量自始至终都非常微弱,最多时也只有几十人,而且他们没有基层群众。另外,当时只有陆军拥有推翻希特勒的实际力量,可是这些文职官员却在吸引陆军加入他们的反对组织上毫无进展。虽然如此,这些反叛分子都勇敢而且不屈不挠。很快,他们的反对组织就被希特勒破获并彻底破坏,反对者全部遭到逮捕,受酷刑后被绞杀。

到一九三八年时,少数德国高级军事将领也组织了反对力量,他们在得知希特勒要在一九三八年九月底突袭捷克后才开始惊悟到希特勒的野心和危险,他们策划在希特勒下令进攻捷克时推翻他。这个密谋的主角是三个将军: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将军,他是举足轻重的第三军区司令;伯爵埃里希.冯.勃洛克道——阿尔菲尔德将军,他是波茨坦驻军司令;埃里希.霍普纳将军,他指挥驻扎在图林基亚的一个装甲师,在必要时这个装甲师可以击退从慕尼黑开来救援柏林的党卫军。

遗憾的是,这些高级将领只是简单地想制止战争,他们根本认识不到希特勒极权的邪恶本质,他们也都不具备与希特勒这个魔鬼较量的特殊素质——超人的胆量和谋略。他们在关键时刻总是犹疑不定,不能采取任何行动,虽然后来又有几位陆军元帅也加入谋反组织,但这些元帅也都太怯懦无能,谋杀希特勒成了他们的一种空谈。这些将领越来越感到,他们缺少一位有胆有谋的领袖式人物。

直到一九四三年,这些密谋分子才终于找到了他们所需要的胆略超群的领袖式人物,一位下级军官冯.施道芬堡伯爵。在当时整个欧洲都畏惧希特勒强权的时代,冯.施道芬堡伯爵是绝无仅有的英雄。他成为密谋集团的真正领袖后,不但亲自担负起现在看来唯一可行的亲手杀害希特勒的任务,而且他还把新的生命和光辉、希望和热情、勇敢和谋略带进了密谋集团。他的故事好莱坞已经拍成电影,他是非常值得在此占些篇幅一写的英雄人物。

冯.施道芬堡伯爵于一九0七年出生于德国南部的一个著名世家、一个有着很高文化修养、笃信天主教的高贵融洽的家庭里。他的血液中有着英雄的血液,他的外曾祖父是抵抗拿破仑战争中英雄的军事将领之一的格奈斯瑙。格奈斯瑙后来又与夏恩霍尔斯特一起创建了普鲁士陆军参谋总部。施道芬堡的父亲曾做过伍尔登堡末代国王的枢密大臣。所有见过施道芬堡伯爵的人都说他体格健壮、容貌英俊;他喜好骑马和体育运动,而且博览群书,热爱文学、艺术和音乐,他性格冷静,且头脑清醒。他一度想以音乐为职业,后来又想从事建筑,但在一九二六年十九岁时他参加了陆军,在著名的第十七班堡骑兵团当见习军官,走上了他的外曾祖父的从军道路。一九三六年,他入柏林陆军大学,他的全面的才华引起了教官们和总司令部的注意,两年后他成为参谋总部的一名年轻军官。一九三八年的排犹运动使他对希特勒产生怀疑。一九三九年,他看到希特勒在发动一场把德国和欧洲引向灾难的战争,他的怀疑增长了。尽管如此,他还是投入了战争,在霍普纳将军的第六装甲师当参谋。此时他还只是一名低级军官,但他很快就看到,那些对希特勒发动战争不满的陆军元帅们不是胆子太小,就是太没主意,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一九四三年初他被调往俄国战场,在那他巧遇两个决心杀掉希特勒的主要密谋份子——冯.特莱斯科夫将军和年轻的低级军官施拉勃伦道夫。他们与施道芬堡一拍即合,从此以后施道芬堡成为积极的密谋分子。不幸的是,当年的四月七日,施道芬堡乘的汽车误入一处布雷的战区,也有人说,空中还有低飞的盟军的飞机扫射。他被抢救回慕尼黑一所医院时已奄奄一息、身体残缺不全。他的右手臂全部被炸飞,左手只剩下三个手指,左眼失明,右眼也受到损伤,左膝盖受伤。任何人处在他的境地一定会退伍,并退出密谋集团。但是,在长期疗养期间,他得以思考了许多问题,最后他得出这个结论:虽然成了残废,他还有一项神圣的使命要完成。他对来探望他的妻子说:“我现在必须做一点事情来挽救德国。我们参谋总部的所有军官必须承担起我们应负的责任。”施道芬堡反复练习用左手的三个指头拿笔写信,到了仲夏时节,他给奥尔布里希特将军写了一封信,说他希望在三个月之内回去重新服役。一九四三年九月底,他回到柏林,升任中校,担任陆军办公厅主任奥尔布里希特将军的参谋长。他坚持苦练左手的三个指头,拿一把夹子去引发谍报局收藏的英制炸弹。他的勃勃的生气、清晰深邃的头脑和杰出的组织才能不但给密谋份子们注入新的生命和决心,而且众望所归,受到大家的拥护和爱戴。他反对那些老朽将军们拟议的、一旦推翻希特勒后就建立一个因循保守、毫无生气的政权,他要建立充满活力的社会民主主义政权。施道芬堡很快就在密谋集团的领导层中取得了左右一切的地位。

一九四四年六月底,密谋分子的好运和机会来了,施道芬堡伯爵被提升为上校,而且被任命为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这个职位不但使他可以用弗洛姆将军的名义给国内驻防军发布命令,而且使他可以直接并经常地见到希特勒。他每周有两、三次机会被希特勒召见并一起开军事会议,著名的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谋杀希特勒的政变就是施道芬堡以放置炸弹开始的。希特勒法西斯统治的十一年半时间中,这次是仅有的一次实际发生的反希特勒政变,但是它却在十一个小时内被平息了。

那天,施道芬堡去东普鲁士的腊斯登堡的希特勒大本营开会,他确定炸弹成功爆炸后便驱车去飞机场再坐三个小时的飞机飞回柏林去指挥政变。遗憾的是,在那没有施道芬堡的三个小时时间中,在柏林的那些密谋集团中的将军、元帅们竟无所适从,犹疑不决,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而施道芬堡经三个小时匆忙赶回柏林后,他又没有首先下令占领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公布希特勒的罪行以赢得人民的支持,他也没有下令占领位于艾尔布莱希特亲王街的秘密警察总部,那里关押著许多有才能的密谋分子,他们可以马上成为政变的领导力量,并马上给施道芬堡有益的建议。这是两个关键性疏忽,而最关键的是施道芬堡放的那颗炸弹没有炸死希特勒。希特勒从惊吓中恢复过来后就马上在广播电台讲话,宣布那些密谋分子都是犯罪分子的黑帮,当场格杀勿论。希特勒的报复是残酷的,法西斯秘密警察的记录表明,镇压中抓捕了七千多人,处死了四千九百八十人,除被处死的许多高级军官和下级军官外,还有十数名德国陆军的将军和三位元帅,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出身名门望族。施道芬堡在政变当天即被就地枪决,这位有四个孩子的父亲在临死时喊道:“我们神圣的德国万岁!”还有许多密谋分子遭酷刑折磨并在法庭被当众侮辱和审讯,尽管他们知道自己悲惨的命运已定,但是他们却都表现出了尊严和勇气。最勇敢的要算施道芬堡的表弟、年轻的彼得.约克。酷刑之后他仍能在大厅审讯下冷静地回答那些最侮辱性的问题,而且从不掩饰对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的鄙视。他对法官说:“我永远不可能是一个纳粹分子。”

这些反希特勒的英雄们为罪恶的德国挣得了一些面子,但是德国人民却对他们的反叛表示气愤,识他们为德国的耻辱和叛徒。《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写到:“它(政变)的失败不仅是由于陆军和文职人员中最能干的一些人的难以理解的无能和愚蠢,还由于所有使这个伟大国家得以继续维持的人:将军们和文官们,穿军服和穿便服的人民群众,根本没有进行革命的准备。他们仍然接受并且支持国家社会主义(法西斯的全称),虽然它给德国和欧洲带来了堕落。他们仍然把希特勒看作是国家的救星。”说透了就是,德国人民没有应有的良知,认不清希特勒的邪恶,他们仍对希特勒崇拜、畏惧、抱有幻想,他们更没有与邪恶彻底决裂的勇气。

一九三八年的民主英国也一样对错不分、是非不明。在希特勒要突袭捷克的当头,英国《泰晤士报》九月十七日发表社论,竟说出捷克应割让领土的混话。英国《泰晤士报》像张伯伦政府一样,扮演了一个贻害无穷的误导角色。这个英国大报当时不是没有正确信息,它的驻柏林记者诺曼.埃布特一直给该报发去明显表明希特勒野心勃勃的行为和言论的报导,可是该报却不采用。

张伯伦知道了希特勒将要突袭捷克后不但不谴责这种侵略行为,却向希特勒发出卑谦的请求,要求去德国拜见希特勒。这个从未坐过飞机的六十九岁英国首相坐了七个小时的飞机,长途飞行到希特勒在德国的最偏远的伯希特斯加登的山间别墅,于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五日见到了傲慢的希特勒,并迫使张伯伦承认苏台德区脱离捷克。张伯伦也得到希特勒的虚假的保证:在下一次他们会商之前,德国不采取任何军事行动进攻捷克。当张伯伦陶醉在希特勒的这个保证中时,希特勒已经决定了采取军事行动进攻捷克。

在与张伯伦见面一个星期后,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二日,德国自由团侵占了捷克边境的两个小城——阿舍和埃格尔。英国和法国得知德国占领捷克两个小城后却飞快地商定了一项逼迫捷克割让领土的建议。

美国驻柏林大使威尔逊这时却被德方告知:为了设法防止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捷克当局正在处心积虑地挑起一场欧洲危机。

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外交部长庞纳随即共同发出一封照会给捷克,说:“法英两国政府明白,为了和平事业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作出的是何等巨大的牺牲,但是由于这一事业关系到欧洲全球,也关系到捷克斯洛伐克本身,它们(指英法两国)认为,它们有责任一起坦率地提出获致和平所必须的条件(指捷克向德国让出领土)。首相必须立刻与希特勒先生重新会谈,至迟不能超过星期三(九月二十二日),若有可能,越早越好。我们因此感到我们必须请求你们尽早的答复。”

英法两国逼捷克在德国入侵当天就向德国妥协。捷克政府在第二天以一项庄严的复照拒绝了英法的建议,声明英法的建议将使捷克迟早置于德国的完全统治下。捷克并提醒法国,一旦捷克屈服,法国的地位也难保。英法对捷克的照会也极不客气,它们正告捷克当局,如果他们一意孤行的话,就不要再指望得到法国和英国的援助。捷克只好转头去向苏联求助,这时捷克才发现,当初他们与苏联签订的条约规定,苏联只有在法国出兵援助的条件下才能出兵,而法国这时已经背约了。捷克政府无路可走了,它终于屈服,在公报中它愤愤地说:“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我们被抛弃了。”

历史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当时正在柏林作记者,他清楚地感到,只要张伯伦直率地告诉希特勒,英国将立即采取它们后来最终不得不采取的行动的话,希特勒绝不敢发动后来酿成世界灾难的战争。希特勒后来也告诉张伯伦,他对他们让步如此之大、如此之快确实感到出乎之外的惊奇。

希特勒决定立即军事占领捷克的苏台德区,以此羞辱傲慢的捷克人,并进一步蔑视和暴露西方国家没骨头的可怜相。张伯伦得知这个消息后,低三下四地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并在德国戈德斯堡面见希特勒时表示愿意把德国的这个立即占领苏台德区的新要求提交给捷克,虽然他不认为捷克会接受,不过,既然各方面都已经同意把苏台德区转交给德国,他还是愿意向布拉格建议,在该区正式移交之前,由该区的日耳曼人自己来维持当地的法律和秩序。希特勒根本不听张伯伦的缓兵之计,他向张伯伦下达最后通牒:捷克人必须在九月二十六日(他说这话的两天后)上午八点开始撤离割让地区,必须在九月二十八日撤退完毕。在张伯伦的恳求下,希特勒“让步”地把撤退日期改为十月一日。希特勒傲慢地说,如果那样能使你完成任务的话。张伯伦真诚感激地同元首告别,并说他感到他和元首之间已产生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他希望目前困难的危机将能克服,他将本着同样的精神同元首讨论其它仍然未决的问题。希特勒也傲慢地否认他还要进一步攫取捷克领土,这给告辞回国的张伯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随后在下院发表的报告中强调希特勒的这番表示“怀有极大的诚意”。当记者问他局势是不是已经绝望,他说:“现在一切取决于捷克人怎么办了。”这个软弱无能的首相根本认识不到,这一切应取决于他自己对邪恶的认识和反对邪恶的勇气。

当张伯伦试图说服英国内阁接受希特勒的新要求时,遭到海军大臣达夫.古柏的坚决反对,他是除丘吉尔以外英国内阁中唯一一个不同声音。法国也拒绝新要求,并在同一天下令国家的部分动员。捷克的反对情绪更是激烈。希特勒得知这些反对后暴跳如雷、失去理智。他执意要破釜沉舟,不论怎样,他都要在十月一日拿下苏台德区。

此时的捷克开始动员兵力,征召入伍的兵员总数达一百万,其中野战军占八十万,这个数目等于德国在东西两线所有的兵员的总数。捷克还有三十五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师,都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法国这时的局部动员不亚于总动员,发布动员令六天内,第一批六十五个师就可以在德国边境部署完毕。而德国此时的兵力总共才有十二个师,其中半数是战斗力成问题的后备部队。法国和捷克的兵力加在一起是德国兵力的十倍以上。此时的德国不堪一击,可是一年后,拼命扩军的德国的军力就远远超过了一直在和解共生中做梦的英国和法国。

这时的希特勒看到硬碰硬不行,而且他的最后通牒的新要求第二天就要到期,于是他给张伯伦发去一封措辞美妙、打动人心的信,他否定他的要求会剥夺捷克得以生存的一切保证,否定他的部队到了分界线后会继续前进。他说捷克人所以坚持己见是因为他们希望在英法的援助下发动一场欧洲大战。这封信以急电发到张伯伦手中,张伯伦马上给捷克总统贝奈斯发了一份电报,电报中他把战争的责任放在了捷克总统贝奈斯的头上,而不是希特勒头上。他在电报中对军事形势的说法就连德国的将军们都认为是胡说八道。他最后说他不愿意承担告诉捷克人该怎么办的责任,要由他们自己决定。实际上,捷克根本不能自己决定。张伯伦紧跟着的第二份电报就告诉捷克人要在十月一日接受德国有限度的军事占领——然后再由德、捷、英三方联合组成一个边界委员会迅速确定其它应转交给德国人的地区。

这时,法国外交部长庞德打电话给柏林大使,提出了法国关于交出捷克苏台德的建议。法国的建议比英国的更让步,慷慨得多。英国只是建议德国在十月一日这天占领苏台德的第一区,而法国建议德国在这天占领三个大区,其中包括绝大部分德捷双方有分歧的地区。希特勒特别接见了法国驻德国大使,大使竭力劝说希特勒接受法国的建议以避免一场欧洲大战,希特勒听了法国大使这番话颇为动容。墨索里尼这时也出面调停。希特勒在他的最后通牒即将到期之际,向英法意三国政府首脑发出请帖,请他们第二天来慕尼黑与元首共同商量解决捷克问题,而要被判决死刑的捷克则无权参加会商和发言。当张伯伦在英国下院宣布什特勒邀请他去慕尼黑商谈的消息时,整个下院欢呼狂叫声响成一片,议事日程单被扔得满场乱飞,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谋反的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在战后纽伦堡审讯时说,就是因为张伯伦同意参加慕尼黑会议,逼得他们在最后一分钟取消了他们推翻纳粹政权的计划,因为似乎战争的危险被扭转了,希特勒已经胜利了,而德国部队绝不会反叛取得胜利的元首。那些密谋的将军们认为是张伯伦救了希特勒,因为张伯伦使他们失去了逮捕希特勒宣布他为战争罪犯的证据。其实,这些德军将领根本没有行动的决心和胆量。他们对法西斯极权的本质也完全没有清醒和彻底的认识。哈尔德将军是个忽冷忽热、犹疑不定的人,这使他在希特勒真的发动世界大战后仍犹豫不决、无所作为。

四国之间召开的慕尼黑会议显然只是办一个手续,只是把希特勒的要求按时地、如数地交给他。在会上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争着拼命迎合希特勒。当希特勒固执地说,他无论如何要在十月一日进军捷克时,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理还是拼命地迎合和赞同希特勒的话。当张伯伦听说,捷克人在迁出苏台德地区不能带走他们的财产甚至牲畜时,他不由得问道:“难道这是说,农民被逐出,而他们的牲畜倒要被留下?”希特勒火爆地对张伯伦说:“我们的时间太宝贵了,不能浪费时间在这些细枝末节上!”张伯伦马上就默不作声了。

两个捷克代表被叫到慕尼黑会议室的外面等通知,他们等了五个小时等来了要捷克于十月一日撤出苏台德地区的通知,而且条件比英国和法国当初的建议还要苛刻得多。他们还得到一幅捷克人立即撤出此地区的地图,他们没有任何机会陈述自己的意见。捷克代表看到主宰他们命运的四个国家首脑走下元首府宽阔的台阶:希特勒趾高气扬,眼中闪著胜利的光芒,墨索里尼不可一世,张伯伦毫不掩饰他的疲惫,不停地打着哈欠,法国总理达拉第神情紧张。

第二天,张伯伦又到希特勒的寓所拜访他,想同他进一步讨论欧洲局势,还想从希特勒那讨得一点他认为会提高他在国内政治声誉的小小让步。这位精力过人的英国首相向心不在焉的希特勒发表长篇大论一味地讨好希特勒,他说他相信德国在实施慕尼黑协议方面会采取大度包容的态度,他再次表示希望捷克人不会不讲理到制造什么困难的地步,他祈求如果捷克人造成了什么困难的话,希望希特勒不会轰炸布拉格,在平民中造成可怕的损失。如果不是翻译把这些话都记录了下来,人们不会相信这番下贱的话是出自英国首相之口。说完这番下贱话后,张伯伦拿出他早已准备好的一张纸,上面写的是德英彼此不要交战的希望。张伯伦希望他和希特勒两人能在上面签字,希特勒草草扫了一眼就飞速地在上面签了字。张伯伦禁不住欣喜,但他哪里知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此前的慕尼黑会议中早已商量好了,他们将并肩对英国作战!

张伯伦凯旋而归,向聚集在唐宁街十号的人们和记者挥舞著希特勒和他都签了字的这张纸。人们向他欢呼高喊:“好样的尼维尔!”人们还向他高唱“因为他是个呱呱叫的好人”。他站在唐宁街十号三楼的阳台向欢呼的群众讲了几句振奋人心的话:“我的好朋友们,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第一次是指英国首相狄斯雷里1878年参加柏林会议后回到英国的那一次)”《泰晤士报》宣称:“没有一个征服者从战场上得胜归来的时候曾带着比这更高贵的桂冠。”在唐宁街一片欢腾之时,只有海军大臣达夫.古柏一个人辞职了。在继之而来的下院辩论中,仍在野的温斯顿.丘吉尔发表演说,他说:“我们遭到了一场全面的失败。”可是他被暴风雨般的抗议声打断,直到抗议平息他才能继续讲话。虽然此时的丘吉尔人微言轻,没人听他的发言,但他的这篇讲话后来被看作是一篇值得后人纪念的讲话。

这时的捷克是一片愁云惨雾。慕尼黑会议后,英国和法国还继续对捷克施加压力,英法仍担心捷克在最后一分钟会起而反对投降。捷克外交部长对前来施压的法国公使和英国公使气愤地说:“今天轮到的是我们,明天轮到的就是你们!”波兰和匈牙利也乘机瓜分捷克的领土。希特勒把捷克东部的卢西尼亚赏给了匈牙利。从此以后捷克便成了德国盘中被任意瓜分的蛋糕。

占领捷克后,德国人民全国上下的狂喜令外国记者震惊。过去对希特勒表示怀疑的人都转变了,那些反对希特勒的如哈尔德、维茨勒本等德国将军们被证明“错”了,还有仍没有转变的少数德国人陷于绝望之中。历史又一次证明,民众是多么地易受误导和趋炎附势,头脑清楚的只是凤毛麟角。极权国家的人民是非不明归因于信息封闭而情有可原,可是民主英国的人民和上下两院的精英们也都丧失原则,是非不明,整个英国和整个世界似乎只有丘吉尔独自一人在坚守着正义。

慕尼黑会议后,法国的国家信誉大打折扣。它的盟国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等国都失去对它的信任,反而纷纷争先恐后地想在尽可能不太晚的时候,同纳粹征服者做一笔不致赔本的买卖。莫斯科虽然没有像这些小国那么着急忙乱,但是也积极活动。由于苏联被排斥在慕尼黑会议之外,这使它开始疏远军事同盟法国,而转头亲近德国。

虽然张伯伦已经下贱到这个地步,但是希特勒仍然对他极为不满,他对手下人疯狂地大喊道:“那个家伙(指张伯伦)破坏了我进入布拉格的计划!”慕尼黑会议开过几天以后,希特勒就开始实行他的攻占布拉格的全面计划。

此时德国境内对犹太人的歧视情绪在政府的怂恿煽动下飞速高涨。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夜里就在德国全国发生了几天的排犹运动。据德国政府的秘密报告称:两天内就有八百一十五处店铺被毁,一百七十一处住宅被烧毁和捣毁,然而这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一百一十九处犹太会堂着火,另有七十六处会堂完全被捣毁 … …。

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九日那个全国沸腾、到处起火的夜晚开始,第三帝国就毫不回头地走向黑暗和侵略。慕尼黑会议不久,德国外交部长就到了罗马告诉墨索里尼,我们必须估计到几年内也许三年或四年内与西方民主国家发生不可避免的战争。他还对西方民主国家的懦弱不屑一顾地说,捷克危机已经证明了我们的力量。实际上,战争比他说的要来的快得多。

希特勒这时又接见了法国大使,他当着法国大使的面大肆攻击英国,赞扬法国,并希望与法国建立更友好更紧密的关系,这使法国受宠若惊。德国很快提出一项友好条约,德法两国外长便于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六日在巴黎签了字。同时,希特勒逼着已成为他刀下羔羊的捷克退出国际联盟,还逼其大幅度消减军队。他又进一步导演了斯洛伐克独立,独立后的斯洛伐克马上就成为德国的附属国。此时的捷克只剩下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这两块地方。希特勒紧接着便决定进军布拉格,他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十五日清晨三点十五分逼迫捷克总统在他自己国家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希特勒在这天的清晨六点钟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了布拉格,并狂妄地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

三.英法的软弱愚蠢和苏联的丑陋奸诈

希特勒拿下布拉格后,张伯伦才发现上了希特勒的大当,可他仍不愿指责希特勒食言毁约。英国几乎所有媒体都报导了希特勒占领布拉格的消息,英国下院也反应强烈,过去支持张伯伦的议员有一半人起来反对他继续对希特勒姑息。这时大家都看到了波兰就是下一个捷克。一九三九年三月三十一日,希特勒进入布拉格十六天后,英国首相张伯伦告诉下院:“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的独立而且波兰政府认为必须尽全力予以抵抗时,英国政府将认为自己有责任立即给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莫斯科随后发表官方公报,否认自己会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给予援助。斯大林还说:“俄国人绝不会让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己做炮灰。”

英国三月三十一日做的单方面担保,很可能使斯大林认为英国人认为与波兰结盟比与苏联结盟更好。德国和意大利都看到了英国和苏联的矛盾,觉得有空子可鉆。而且他们也意识到,在反对富豪政治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的某些方面,他们与俄国政府是相同的。四月十六日,德国的二号人物、帝国元帅戈林会见了意大利总统墨索里尼。在戈林与墨索里尼会面的当天,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莫斯科会见了英国大使,建议英法苏缔结三边互助条约,这个建议竟使法国和英国大吃一惊,不能接受。五月四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表演说,批评英国政府迟迟不接受苏联的建议,他说:“如果没有俄国的积极协助,要组成一条反对纳粹侵略的东方战线是绝不可能的。”

李维诺夫与英国大使会面的第二天,苏联驻柏林大使便在四月十七日会见了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呼吁同英法结盟对付德国的主要人物李维诺夫却被解职了,由于张伯伦对苏联结盟建议的迟疑退缩使李维诺夫迅速失势了。斯大林把张伯伦的迟疑错误地判断为是李维诺夫的政策的失败,还错误地认为,李维诺夫的政策会把苏联拖进一场同德国的战争中去,而西方国家却可以置身局外。英国直拖到五月八日才答复了苏联的联合建议,而且是否定的答复。这使斯大林更加确信,英国不愿意与俄国缔结军事条约来防止希特勒攫取波兰,斯大林因此感到现在是该试一试新方针的时候了,于是苏联开始与德国进一步接触。法国得到的情报说“德国已经或者即将向苏联提出瓜分波兰的建议”。

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德国和意大利在柏林总理府以盛大隆重的排场签订了“钢铁盟约”。五月二十三日,希特勒把他的所有陆海军将领召到了柏林总理府的书房,一开头就直言不讳地说,德国的经济问题只有在欧洲取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后才能解决,而如果不侵略或者不进攻其它国家人民的领土,这是办不到的。希特勒还说,(德国)还可以从非日耳曼国家领土的居民那里得到劳动力。希特勒后来实施的奴役劳动制度在这时已经看到端倪。他明确地说:“一有合适时机就进攻波兰。我们不能期望重演捷克事件。这次要打仗了。我们的任务是孤立波兰。”他还说:“认为我们可以侥幸取胜的想法是危险的;这种可能性是没有的。我们必须破釜沉舟,有进无退,而且它不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八千万人民生死存亡的问题。”

这时,没有一个德国陆海军将领提出疑问,他们看到此时他们要做的不是疑问,而是盲从。五月后,德国就紧锣密鼓地为预计要在夏末开始的战争做准备。巨大的军火工厂日夜开工。此时第三帝国的陆军已经增加到五十一个师,其中有五个重装甲师,四个轻装甲师,一支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摩托化部队。海军已经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其中有两艘两万六千顿的战斗舰(实际吨位是三万一千三百吨,纳粹谎报了数字),两艘重巡洋舰,十七艘驱逐舰和四十七艘潜水艇。空军也是从一无所有白手起家,建立了有二十一个飞行中队、二十六万人员的空军。德国此时的军火工业的产量已经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国家。

希特勒把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定为进攻波兰的日子。他知道要想取胜,就要使苏联不致同西方结成军事同盟,因此德国极力拉拢苏联,苏联也向德国靠拢。到五月底时,张伯伦又重新考虑与苏联结盟的建议。可这时的苏联似乎并不想回头了。没料到的是,希特勒突然于六月二十九日在他的山间别墅下令中断与俄国人的谈判,后来在德国秘密文件中找不到任何迹象能解释希特勒为何突然这样改变主意。所以苏联又转向英国,要求由莫洛托夫出面与英国谈判,英国却派了一位低级外交官与莫洛托夫会面,这表明张伯伦政府对待与苏联结盟制止希特勒发动战争的事情仍不重视。于是苏联《真理报》发表了题为“英国和法国政府不想在平等的基础上同苏联缔结条约”的文章批评英法。苏联又于七月十八日再转头向德国提出延长加强德苏经济关系的建议。当德国得知英法在七月二十三日同意了俄国的建议——立即举行军事参谋人员的谈判时,德国便决定采取行动与苏联接触。英法两国终于拖拖拉拉地决定了去莫斯科与莫洛托夫见面,他们不坐飞机却于八月五日坐了七天慢船于八月十一日到了莫斯科。而这时的德国早于八月三日抢在前面,给俄国发去机密的特急电报,希望改善德俄关系。

八月十四日,希特勒在离开他定下的攻击波兰的日子只有半个月时,在军事会议上对他手下的将领们说:“英国和法国不会打仗。光看这一点就够了,英国没有一个真正有胆略的领袖。我在慕尼黑领教过的人物都不是能打一场新的世界大战的人物。… …英国太老朽了,法国太腐败了,美国太漠不关心了,它们都不会为波兰来打仗的。”

讲完这番话,德国与俄国就于八月十五日到八月二十一日紧锣密鼓地进行接触和谈判。莫洛托夫提出缔结“纳粹——苏联互不侵犯条约”,这正是希特勒所希望的,莫洛托夫的倡议比希特勒希望的还具体和痛快。德苏缔结条约后,希特勒便把攻击波兰的日期提前到八月二十六日,虽然没在这天如期占领波兰,但是斯大林确实进一步激发了希特勒的野心。

英国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八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时,英国内阁举行会议,并发表了一个公报,表示英国绝不受(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影响。虽然内阁的公报已经说得很明白,但是张伯伦还是以个人名义给希特勒写了封信,重申英国立场后再一次呼吁希特勒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与波兰的分歧,并再次表示英国政府愿意提供合作来实现这一点。希特勒回信说,他已经五十岁了,要打现在就打,他不想等到五十五岁或者六十岁再打。

八月二十三日,许多中立国如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芬兰纷纷发出呼吁,呼吁德国和波兰双方通过谈判来解决争执。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也在八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两次给希特勒发电报敦请不要诉诸武力。教皇也在八月二十四日和八月三十一日呼吁和平。《第三帝国的兴亡》的作者说:“尽管这些中立国家的呼吁方式是高贵的,但是今天重读它们后,却给人一种不现实和悲观的感觉。仿佛美国总统、教皇和那些北欧民主小国的统治者同第三帝国不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似的,他们对柏林方面的事情就同对火星上的情况一样缺乏了解。他们这样无知将在未来的岁月中使罗斯福和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挪威、丹麦等各国人民付出惨重的代价。”

八月二十四日,希特勒接见了英国大使,表示他要做出最后一次努力,使英国置身于战争之外。英国大使发给伦敦的报告说,元首“十分冷静和正常,话也说得十分认真,显然流露出诚意”。英国大使到这时候还看不透希特勒的“诚意”。八月二十五日,希特勒又接见了法国大使,抗议“波兰对德国的挑衅”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他还说,他不会进攻法国,但是如果法国竟然参与冲突,他就要和法国拼到底。

瑞典也于八月二十五日派出信使到德国去调节。希特勒利用这几天的时间又骗了世界一把,他装着与波兰谈判,逼波兰让步,但是波兰绝不让步。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一早,希特勒一面对外声称他正等待着波兰的使节来谈判,一面对自己手下将领下达第二天进攻波兰的命令。空军司令戈林忙着执行命令,要在次日黎明对波兰进行大规模空袭。

德国的报纸铺天盖地地进行宣传误导,说波兰肆无忌惮地蹂躏欧洲的和平和人权,同时还大吹大擂德苏条约。八月二十六日,戈贝尔在报纸上发动的宣传攻势达到顶峰。这天的《柏林日报》编造说:“波兰军队已经推进到德国国境边缘!”《12点钟报》谎称:“这样的玩火行为太过分了——三架德国客机受到波兰人射击——走廊地带许多日耳曼人农舍成为一片火海!”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天版的《人民观察报》第一版顶端高达一寸的通栏标题是:“波兰全境均处于战争狂热中!一百五十万人已经动员!军队源源运往边境!上西里西亚陷入混乱!”可是,德国媒体却对德国自己的战争动员情况只字不提,而德国人民对德国媒体的单向宣传坚信不疑。

四.轮到了波兰

实际上,在一九三八年十月二十四日时,慕尼黑会议后还不到一个月,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便邀请波兰驻德国大使吃饭。他闲话不多就言归正传,告诉波兰大使,波兰但泽那块地方应归还德国。德国还想造一条超级公路和一条双轨铁路经过波兰把德国同但泽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德国还希望波兰参加反共条约对付俄国。里宾特洛甫说,为了报答波兰的这些让步,德国情愿把波德条约从十年延至二十年,并且担保波兰边界完整。波兰的答复当然是否定的。五天后,希特勒便对三军司令下达命令,做好德军能出其不意占领波兰但泽自由邦的准备。

按说,在德国接壤的国家中,波兰最应有所戒备,可它不但最没有看到德国的威胁,还跟在德国后面欺负弱小、分食捷克,它没想到这么快就轮到自己被食。一九三九年八月三十一日夜,一百五十万德国军队开进波兰沿境的阵地,只等次日拂晓出击。这时希特勒要做的事情就是开动宣传机器继续欺骗本国人民和世界。晚间九点,德国所有的广播电台都在广播元首曾经对波兰的“合情合理的和平建议”,其实希特勒从来就没有向波兰提过这个和平建议。希特勒又发表了一篇冗长的讲话,解释德国政府如何用尽了一切和平的外交手段,却遭到波兰的拒绝。德国人民对元首的话深信不疑。

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破晓,德国军队越过国境,从北、南、西三路大举进军华沙。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轰炸在波兰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不设防的城市,包括华沙的大多数波兰城市遭到了轰炸,平民死伤数目相当可观。到中午时,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深入波兰境内,以每小时四十公里的速度迅速推进。可是,伦敦和巴黎却对此毫无觉察,更谈不上履行它们对波兰的保证,法国和英国驻德大使在这个时候还仍然糊涂异常。英国大使电话报告情况时说:“据我了解,是波兰人炸毁了德却奥桥。希特勒接到这个消息以后就下令把波兰人从国境线赶了回去。”他又说:“这个消息来自戈林。希特勒在开完国会以后可能要召见我,作为挽救和平的最后一次努力。”直到这时英国大使还对希特勒的召见抱有幻想。一天后,英法两国终于向德国发出声明,如果德国不对英法两国作出满意答复,英法就对德国宣战。在议会上,张伯伦说,英国政府还没有收到柏林的答复,如果德国人果真同意撤退,那麽英国政府“就愿意认为局势依旧同德国越境进入波兰以前一样。”他说,目前英国政府正在同法国就两国对德最后通牒的时限问题进行联系。

此时此刻,在波兰战事已经进行了三十九小时之后,英国下院的大多数议员再也不能接受张伯伦这种拖延策略了。可是事实证明推动法国作出决定也很困难。此时英国下院已经怒气冲天,张伯伦不得不打断激烈的争论为自己辩护说,要通过电话与巴黎磋商,使看法和行动取得一致是需要时间的。据他所知,法国政府现在正在开会,几小时以后将可得到他们的消息。面对这个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考验,英国却是以一种罕见的迟迟艾艾的方式宣告其无情的来临。

张伯伦意识到他的政府很有可能被不满的议员们推翻。张伯伦给法国外交部长打电话说,如果法国要把给德国的最后通牒的限期定为明天(九月三日)中午起的四十八小时之内,他的政府就将无法维持。他把限期定为九月三日的中午十二点,法国外交部长马上提出抗议,说英国方面坚持这样迫不及待地行事,会给人造成“一种十分糟糕的印象”,他要张伯伦再等一等,至少在中午以前不要向希特勒提出最后通牒。但英国的最后通牒还是递到希特勒手中,要他在九月三日十一点答复。

英国最后通牒所限定的时间刚过,德国就发出复照,说德国政府拒绝接受最后通牒。尽管张伯伦对希特勒一直一味地绥靖,希特勒这份复照中却指责英国政府“鼓吹要消灭日耳曼民族”。九月三日中午十二点,英国不得不向德国宣战。法国这时还对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抱希望,认为他可能会同希特勒谈妥一项交易,使法国脱身。这个希望破灭后,法国终于也给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德国答复的时限是九月三日下午五点。法国也同样遭到德国的拒绝,法国也不得不被迫对德国宣战。

一九三九年九月三日晚上九点,德国U-30号舰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大约二百英里处,用鱼雷击沉正从利物浦驶往蒙特利尔的载有乘客一千四百人的英国游船雅典娜号。死亡人数中有二十八名是美国人,但是德国向美国保证德国没有参与此事。德国的《人民观察报》还在第一版以《丘吉尔自己炸沉了雅典号》为标题进行歪曲报导,当时丘吉尔是英国海军大臣。世界大战此时真正开始。

到九月五日时,德国认为“敌人实际上已经被打垮了。”因为从波麦拉尼亚向东推进的第四军团和从东普鲁士向西推进的第三军团已经会师,夺取走廊的战斗在九月四日已经宣告结束。虽然波兰军队英勇顽强,但是禁不起先发制人的德军的突然攻击,波兰五百架第一线的飞机都没来得及起飞就在自己的机场被德国的轰炸机全部炸毁。德军整师整师的坦克横冲直撞,一天推进四十英里,如入无人之境,只在某一地遭到波兰骑兵旅的抗击,但是战马对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头上还有轰炸机轰炸,整个骑兵旅全军覆没。不到一个星期,波兰的陆军全部被击溃。波兰政府的残余与九月十五日逃到罗马尼亚的一个村庄。苏联军队以援救波兰境内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为由于九月十八日开进波兰,在布列斯特——力托夫斯克与德军会师。这两个极权国家之间的摩擦一直不断,在寡廉鲜耻方面,希特勒与斯大林真是棋逢对手。希特勒在和斯大林谈判如何瓜分波兰中确实领教了斯大林的狡猾、狠毒和不择手段。斯大林得到了将近半个波兰以及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还使德国不能得到它垂涎的两个主要长远目标——乌克兰的小麦和罗马尼亚的石油。甚至希特勒垂涎的波兰的波里斯拉夫——德罗戈贝奇油区也被斯大林瓜分去。为了拉住苏联对付严阵以待的英法,希特勒只好让斯大林狠狠地敲了一笔竹杠。

在波兰遭到德国沉重打击时,西线的法国却没有像它书面保证的那样出兵增援。德国一直担心法国会在波兰战役中间向德国发动进攻,结果德国惊讶地发现,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丘吉尔对法国没有出兵做了最好的解释,他说:“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输掉。1938年在慕尼黑的时候,1936年在德国占领莱茵兰的时候,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顾凡尔赛条约宣布征兵制的时候,就输掉了。由于盟国方面几次可悲地畏缩,如今就不得不付出代价,可是巴黎和伦敦以为静坐不动就可能把那笔债躲过去似的。”

英国向德国宣战后的第一个星期,德国的海军就击沉了十一艘英国船舰,总吨位为六万四千五百九十五吨。华沙陷落后,希特勒竟开始大谈和平,德国的报纸和电台发动了大规模的和平攻势。这时张伯伦才真正觉悟,不再相信希特勒的谎言。十月十三日,德国发表了一份正式声明,指责张伯伦拒绝了希特勒的和平建议,执意选择了战争的道路。这位独裁者又找到了战争的借口。

十月十二日时,希特勒发出法令把波兰所剩下的地区划定为“波兰总督辖区”。希特勒在这道法令中任命纳粹流氓知识分子汉斯.弗朗克为“波兰总督辖区”总督。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朗克就成为德国法律界举足轻重的人士,最初他担任巴伐利亚邦的司法部长,后来担任全国政府的不管部长、法学院院长兼德国律师协会主席。他在波兰就任新职的第二天就宣布:“波兰人应该成为德意志帝国的奴隶”。弗朗克的职责除了从波兰榨取粮食和其它物质以及强迫征集劳工之外,就是从肉体上消灭那里的知识份子。纳粹份子给这个残酷的行动取了个好听的代号,叫做“特别绥靖行动”。到第二年春季,当德国在西线开展大规模攻势把世界的注意力从波兰引开时,弗朗克已经在他的管辖区消灭了几千知识份子。他承认,“要把总管辖区内的三百五十万犹太人一下子枪毙或毒死是相当困难的”,“但是我们终将能够采取一些措施,把他们消灭掉”。后来他们果然这么做了。

五.西线大规模沦陷导致英德的大空战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苏联又趁机抢先一步占领了荷兰。德国在一九四0年四月十日到六月五日一路在西线进攻,占领了丹麦、挪威、比利时、荷兰和法国。

到五月十日时,英国和法国还都无所行动。英国正忙于应付持续了三天的内阁危机,这个危机到五月十日才由被长期排斥在国家事务之外的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而得到解决。当法国被占领后,希特勒认为英国会主动投降,但是丘吉尔在下院发出誓言,誓与希特勒血战到底。希特勒反倒斥责丘吉尔是战争疯子。

德国于一九四0年八月十五日开始对英国展开大规模空中攻势——鹰计划,其目的是把英国空军逐出空中,从而完成入侵英国的目的。德国拥有三支庞大的航空队:前两个航空队总共有战斗机九百二十九架,轰炸机八百七十五架,俯冲轰炸机三百一十六架;第三航空队小得多,拥有轰炸机一百二十三架和双引擎ME-110型战斗机三十四架。而英国皇家空军在八月初时只有不到八百架飞机。

德国人出动了轰炸机八百零一架,战斗机一千一百四十九架,于八月十五日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空战。德国击中了英国克劳伊登的四个飞机制造厂,炸毁了皇家空军五个战斗机场。但是,德国并没有赢,英国这时已经具有雷达技术,德国飞机刚从西欧的基地起飞,它们的影子就在英国的雷达屏幕上出现,它们的航程被精确地划出,英国战斗机司令部马上就知道在什么地点和什么时候迎战最为有利。这是英国在战时的新发明,它使德国人感到迷惑不解,在发展和运用这种电子装置方面,德国远远落后于英国。

德国从八月二十四日到九月六日每天平均派出一千多架飞机,皇家空军驾驶员每人一天要出动好几次迎击,疲劳异常,德国在飞机数量上的优势开始发挥效力。英国南部的五个前进战斗机场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皇家空军被毁或重伤的战斗机有四百四十六架,一百零三名驾驶员牺牲,一百二十八名受重伤——此数为当时英国全部驾驶员的四分之一。而德国被毁飞机是三百八十五架,其中二百一十四架为战斗机,一百三十八架为轰炸机。更糟的是,英国七个关键性的通讯系统的扇面站有六个受到十分猛烈的轰炸,处于被全部摧毁的边缘。英国面临着毁灭性灾难的威胁。

这时,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元帅犯了一个战术错误,这个错误使这个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空战发生重大转折。当英国战斗机防御力量在空中和地面损失巨大以致无法支撑的关键时刻,德国空军于九月七日决定转而去大规模夜袭伦敦。被打得晕头转向的皇家空军缓了一口气,这口气使英国皇家空军挺过灭顶之灾而保存下来,以备再战。

可是伦敦却遭到了长达五十七天的空袭。从一九四0年九月七日到十一月三日,每天平均有两百架轰炸机前来轰炸。九月七日第一天大规模空袭时,德国投入了六百二十五架轰炸机和六百四十八架战斗机,以致在丘吉尔看来,伦敦不久肯定会成为一片废墟。希特勒也自信地认为伦敦会成为一片废墟。出乎丘吉尔和希特勒的预料,在如此巨大和长久的空袭下,英国的士气并没有瓦解,军火的生产也没有停止和下降。德国首要轰炸目标之一的英国飞机工厂,其产量在一九四0年还是比德国高,其比数是九千九百二十四架对八千零七架飞机。

这真是奇迹,英国皇家空军没有垮,英国也没有被德国占领。丘吉尔后来承认,他那时常常在想,如果德国果真占领英国会发生什么情况。他确信地说:“双方都将进行残酷和大规模的屠杀。不会有仁慈和宽大。他们会采取恐怖手段,我们也准备采取一切极端措施。”这句话道出了丘吉尔敌我分明、绝不妥协的鲜明态度。

张伯伦此时正在病中,他痛苦地亲历了德国空军每天以数百架飞机对伦敦长达五十七天的毁灭性轰炸。这位一直不惜一切地以和解共生策略与希特勒打交道的英国首相,在德国空袭停止六天后怀着绝望的心情于一九四0年十一月九日与世长辞了。张伯伦没有看到希特勒的失败和英国的胜利,他只看到了自己绥靖政策所造成的惨痛结局,他是悔恨而终的。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九日完稿于芝加哥

参考资料:

《第三帝国的兴亡》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责任编辑:张兰 来源:看中国来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