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真的有个妹妹叫苏小妹吗?(图)

作者:惠光启 发表:2012-09-22 13:1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苏小妹

【看中国编者注】  苏小妹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然而,还有一个徐州苏小妹的故事就不是很多人知道的了。话说宋神宗熙宁十年秋,苏东坡知徐到任不久,黄河由澶渊决口,当时山洪暴涨,大雨如注,水势汹涌,徐州城下深达二丈八尺,眼看洪水将要漫进城来,情形万分紧急。 其时,苏太守有一女名小妹,年方十三,性情侠义,面对滔滔漫上城来的洪水,小妹临危不乱,早已抱定以身殉水的志愿,誓为父亲解忧烦,拯救苍生于灭顶。原来,古代传说除非有美貌少女甘愿投河,祭祀水神,大水方可退去。于是苏小妹义无反顾,梳妆发髻,红衣红鞋,焚香祷告,向父亲和父老乡亲磕首跪拜,高呼:“吾舍身,水请退。”遂纵身跃入惊涛骇浪之中。只见波涛翻滚,风狂雨疾,苏小妹红妆红裳时隐时现,旋即便与呼啸的洪水一泻而下,顷刻没了踪影。此时,水势骤弱,一轮红日,喷薄而出,洪水退去的徐州城壮观异常。后来,徐州百姓感念这位重大义、轻生死的侠烈少女,便称此段黄河为显红,并将黄楼改为黄楼庙,塑苏东坡苏小妹父女并祀。这段故事里我们看到,苏小妹成了东坡之女。那么,历史上真有苏小妹其人吗?如果有的话,她到底是苏东坡的妹妹呢,还是女儿呢?

 

流经徐州市区的古泗水和古汴水组成黄河故道是隋唐大运河的主要漕运河道。但从咸丰五年黄河改道以后,因断了水源而成了一条沙河荒滩,徐州也因此而萧条了一百多年,直到上世纪初津浦铁路通车后才逐渐恢复元气。

古泗水又称泗河,发源于鲁南蒙山南麓,因源头四源并发故名泗水,它自蒙山南麓西行流经曲阜、兖州后折向东南经沛县、徐州、下邳、宿迁至淮阴县码头镇泗口汇入淮河入海,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也我国唯一由北向南流向的内河。沿途有汴、沂、沭、濉水等支流流入,全程1000多华里。古泗水在徐州城东北现坝子街附近与本为隋唐运河通济渠开封至徐州段的古汴河相交,故韩愈有“汴泗交流郡城角”的诗句流传。古汴水和古泗水在徐州城东北角汇为一水之后,本为南北走向的河道忽然转向东南,河水陡涨,河道又被徐州以南的骆驼山、奎山、吕梁山夹峙,无数巨石屹立河中,故在州城附近五十多里的河道上形成著名的“徐州三洪”,即徐州洪,秦梁洪,吕梁洪三处激流险滩。徐州洪位于现在徐州市区故黄河和平桥至显红岛一带,长约百步,苏轼知徐州时与弟苏辙分别有咏歌百步洪的多首诗词传世,故后人多以百步洪名之,徐州洪反而无人提起了。古泗水在元朝前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西安、洛阳、汴京古都通往江浙的黄金水道。

金元以后黄河夺汴、泗河道经淮河入海成为黄河水道有600余年流经徐州。但由于徐州三洪“惊涛骇浪,迅疾而下,凡数里始静,舟行至此,少不戒,即破坏覆溺,”成为漕运河道上的主要交通障碍。苏轼在其《百步洪》诗中的描写较为传神逼真:“长洪抖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元代以后定都北京,南北漕运更加重要,自元代至明清都为主要漕运河道,明代最盛时年经此转运至京的皇粮就达400万石,仅通过的运粮官船就达12000多艘,再加上过往商船,达30000余艘之多。因南北大运河徐州至淮阴段就是黄河水道,粮船在徐州“三洪”经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惨祸,故明代时朝廷在徐州设立了工部分司,专门负责监督漕运,治理河道,经过近百年的治理清除,至嘉庆年时“三洪”险情才基本排除。

由于整治后的河道变宽,河水变缓,漕运是畅通啦,但黄河从上游带来的泥沙也在徐州百步洪段转弯处加速沉降,河道很快就变成悬河,自此以后徐州无岁不灾,黄河多次在徐州境内决溢,黄河竟有四次倒灌州城,决口都是在现在的和平桥百步洪附近.因古徐州的府库粮仓都在东关,故每次水灾州城损失巨大。天启四年的一场大水,州城之上的淤泥达三米以上,五年后州城才得以在干涸的河泥上重建。因此我们说现在的百步洪广场和故黄河岸上的黄楼就是徐州人民抗洪治水精神的丰碑和历史的见证。

咸丰五年(1855)黄河自兰考铜瓦厢北涉夺大清河入海,自兰考以下古古汴水河道因为断了水源成为黄河故道,因黄河故道高于地面十几米不等,故徐州以北的泗水无法流入故道,滞于微山县低洼之处逐渐形成微山四湖,徐州以南的沂水,沭水、濉水也滞为骆马湖。现在的黄河故道已无源头,经过多年改造治理沿线河滩大多建成林场果园和渔塘,在水利方面主要承担夏季汛期河滩上洪水的排泄功能。

徐州故黄河风光带百步洪广场南面的显红岛,原为古泗水中由泥沙沉积而成的一片荒凉沙洲。北宋苏轼知徐州时名为中洲,民间传说熙宁十年黄河决口夺泗入淮,苏轼在徐州带领军民抗洪时,苏小妹为救满城百姓而献身河神,徐州百姓在沙洲上捞得苏姑红袍,这片沙洲,也因其留住了苏小妹的一袭红袍而被历代整修,现在已建设成了徐州的一个游览胜地——显红岛。而据苏轼研究学者考证,苏轼一生即无女儿也无妹妹。可是世代徐州百姓却“言之凿凿,信不谬也”,执着的认为苏小妹确有其人,而且是苏轼抗洪时献身黄河拯救百姓的女神,并且为献身黄河的苏姑娘“筑冢建庙、世代祭祀”,“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也流传至今,成为困扰苏轼研究学者的千年迷案。

苏轼研究学者、著名作家东方龙吟先生在创作的苏轼学术传记小说《万古风流苏东坡》时,对于这些徐州百姓耳熟能祥且又世代流传的文化资源,不仅没有舍弃,而是进行了新的诠释和利用。在龙吟先生笔下,徐州百姓“言之凿凿”的苏姑娘就是苏老泉先生在汴京任礼书修编时收为义女的史文美,她本是老泉先生眉州同乡史沆的遗孤。史沆遗孀后来改嫁给高邮县令徐仲谋并迁到高邮后,史文美也随继父而改姓徐,仍与苏轼兄妹相称。他把人物原形史文美的经历与传说中的苏姑娘黄河“显红”的故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将苏小妹“三难新郎”、苏轼为苏小妹和秦观主婚的故事发生地定位在徐州快哉亭中,让人即觉得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受到苏轼研究学者和文史爱好者的拍案叫绝和由衷认同。

按龙吟先生的说法,于汴京分别十二年后小文美与胡子哥哥再次在徐州相见时,小文美己长成十九岁的才女,但因其母病故,继父欲强逼文美嫁给当地一位富家公子,而文美此时正在暗恋高邮才子秦少游,在打听到胡子哥哥任知徐州知州后,急忙从高邮来到徐州投亲避婚。没想到来到徐州就遇洪水,因此只好每日与兄嫂一起到城墙上参加抗洪,并每日给哥哥送饭。后来因为听到百姓议论河神托梦要娶红衣女郎才能退去洪水的传说,就产生了既解哥哥忧愁,又能救州城百姓的念头。

十月十日,徐文美带七岁的侄儿苏迨和五岁的过儿为哥哥到城墙上送饭时,向哥哥说出要嫁给河神拯救徐州百姓的打算,说完就欲跳入洪水之中,但被苏轼父子死死拉回,而搭在手臂上的送饭蓝子和搭在蓝子上的红衣夹袍却掉入黄水之中,巡逻的士兵看到红衣漂浮而下,以为有人落水,遂向下游大声喊到“有人落水,快快救人”,马上就有很多民工跳入河中,而这时苏迨兄弟看到众人下水,就在城墙上边跑边喊“那是姑姑的!那是姑姑的!”在抗洪工地上的百姓听到两位公子的喊声也跟着大喊“苏姑娘落水了”,“苏姑娘落水了”,纷纷跳入水中追赶那时隐时现的红衣而去,一直追到河中沙洲才捞到那件被锐石挂住的红袍。说来也巧,三日之后黄河竟然果真归入故道,围城的黄水也迅速退去。

这次洪灾淹没了三十多个州县、四十万顷良田,唯有徐州城得以保全。徐州的百姓在欢呼抗洪胜利的同时,也有一个传说不胫而走,满城和下游的百姓都在诉说着因为苏姑娘投河才感动河神,止息了这场发了疯的洪水。特别是那些亲自参与打捞苏姑娘或亲眼看到捞得苏姑娘红衣的百姓和士兵,更是说的绘声绘色、言之凿凿。在传说中有人说苏姑娘是知州的妹妹,也有人说是知州的女儿,一传十,十传百,竟然代代相传。苏轼赴湖州任后,徐州府竟在衙门后面修筑了“苏姑墓”,还修建了“苏姑庙”,每年农历十月十日还在苏姑庙举办“苏姑庙会”,纪念这位为保徐州百姓献身黄河的女神。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