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是怎么样化妆的?(图)

发表:2012-05-09 14: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网络图片)

面靥(面靥)miànyè

古代妇女面部的妆饰。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鹤子草,蔓生也。其花曲尘,色浅紫,蒂叶如柳而短。当夏开花,又呼为绿花绿叶。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干,以代面靥。”

隋唐时期的汉族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唐文化体现出来的便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忌的兼容并包的大气派,一切因素,一切形式、一切风格,在唐代文化中都可以恰得其所。经济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社会空前开放的唐代,女性着装在中国历史上也颇具有特色,浓艳大胆、雍容华贵、标新立异,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奈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唐代女子化妆一般可分为七个步骤:敷粉,抹胭脂,画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待我慢慢道来。

1、淡妆浓抹总相宜

敷粉,敷铅粉,古时称粉锡或铅华,如作画的底色,古时女子对擦粉的执着,恐怕只能引句诗来表达了,“归到院中重洗面,金花盆里泼红泥”,洗脸之后的水,已经如泥水一般了,可以想象,她们的粉妆之厚。

《博物志》中说是商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敷面修饰仪容,这就是铅粉,又称“铅华”。从古籍记载中来看,所谓铅粉,实际上包括了铅、锡、铝、锌等多种化学元素。早期的铅粉,没有经过脱水处理,所以多呈糊状,因此也称为胡粉。汉代以后,人们将这种铅粉脱尽水份,制成易于久藏的粉末或固体,流传就更广泛了。福建福州宋代黄升墓中出土的粉盒里装有被压制成几何形和花瓣型的粉块,每块直径3厘米左右,粉块上面还有凹凸的梅花,兰花及荷花纹样。

京都时代祭:平安初期歌仙小野小町,在日本与杨贵妃齐名

除了铅粉,还有一种将米研碎后加入香料制成的米粉。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制粉方法,是用大米调取葵子蒸后取汁,使其沉淀,制成一种洁白细腻的“粉英”,再用丁香花揉于粉中即成用来妆面的米粉。类似的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朝,德龄公主《御香飘渺录》里回忆她在宫廷里见到人们为慈禧太后做的粉就是精选各种米,再经过精细研磨制成的,慈禧太后可谓驻颜有术。

古代女性的妆粉还出现过很多种类,如在六朝时宫女段巧笑发明了混合米粉、胡粉再掺入葵花子汁而制的紫粉;唐代宫人以细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宋代用益母草、蚌粉、腊脂等材料调和而成的玉女桃花粉;明代则有嫔妃用紫茉莉花仁蒸熟后制成的珍珠粉,这种珍珠粉在《红楼梦》里宝玉还曾提及“这不是铅粉,这是紫茉莉花种,研碎了兑上香料制的”。此外见于史籍的粉还有百英粉、丁香粉、木瓜粉、梨花粉、龙硝粉等等。

如同每一个朝代里的每一次时尚潮流一样,这些粉的发明者依然是来自后宫,后面的支持者当然是皇上,如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就高达百万两。也有皇上全然不好女子化妆,北周宣帝就曾下诏:“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试想这位天子的天下会少了多少颜色。

不单女子,就连男子也流行敷粉。把敷粉等化妆方式同道德修养相联系,指出美容应与自我的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如东汉蔡邕认为:“揽照拭面则思其心之洁也,傅粉则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则思其心之鲜也,泽发则思其心之顺也,用栉则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则思其心之正也,摄鬓则思其心之整也。”

涂抹胭脂。以红色脂膏涂抹面颊,笑带春风,面如桃花,有酒晕妆、飞霞妆、血晕妆、桃花妆等名目众多。有些女子则涂丹膏,色如锦绣,称为绣颊。唐时女子还在太阳穴处用胭脂描斜红。工整的形状如弦月,繁杂者状如伤痕,甚至还用胭脂点燃出血迹模样。

额黄,又叫鸦黄,是在额间涂上黄色。这种化妆方式现在已不使用了,它起源于南北朝,在唐朝盛行。据《中国历代妇女妆饰》中记: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关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进入盛期,一些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将额头涂成黄色,渐成风习。唐朝额黄盛行时,李商隐也写道:“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唐朝牛僧孺在《幽怪录》中还专门记述了神女智琼把额头化妆成黄色的故事。

2、画眉深浅入时无

画眉是中国最常见、最流行的一种化妆方法,始于战国。《楚辞-大招》:“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事物纪原》卷三:“秦始皇宫中尽红妆翠眉”。两千多年来,上至皇宫权贵,下至普通百姓,画眉的习俗一直在女性间流行。

说到画眉,不能不提“蛾眉”。《诗经》歌美人云: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屈原在《离骚》中吟道: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古代以女子眉形如蛾的触须般细长弯曲为美,所以“蛾眉”也就成了美人的代称。

《楚辞》、《战国策》及《韩非子》等书,在记述妇女画眉时,都提到过黛。黛是一种黑色矿物,也称“石黛”。描画前必须先将石黛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这种磨黛用的黛砚,在我国南北各地的汉墓里曾被多次发现。最为难得的是在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里,还发掘出一包完整的"黛黑"。这包黛黑被放置在妇女梳妆用的梳筐盒里,显然是一种化妆用品。可惜在出土时已经粉化,不知是否在随葬时已被磨成粉末。

古文献中提到的“黛”,除妇女石黛外,还有铜黛、青雀头黛及螺子黛。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青雀头黛是一种深灰色的画眉颜料,在南北朝时期由西域传入。螺子黛则是隋唐妇女的画眉材料。螺子黛出产于波斯国,它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成为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要蘸水即可,无需碾碎,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或称“画眉墨”。到了宋代,画眉墨的使用更加广泛。

汉以前,眉的式样还较少,以广眉为美。汉时,还流行远山眉和八字眉。魏晋南北朝时,还流行过连头眉。基本以长眉为主。而到了唐代,开放的世风下,画眉习俗更加盛行,尤其盛唐以后,无论老少,眉的修饰,已经成了每个爱美的女子的必然装饰。李商隐“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画眉盛行,可见一斑。唐玄宗更令画工作《十眉图》,列眉式:鸳鸯眉(八字眉)、小山眉(远山眉)、五岳眉、三峰眉、垂珠眉、月棱眉(却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云眉(横烟眉)、倒晕眉十种。帝王尚且如此推崇,百姓盛行画眉还有什么奇怪的呢?而唐朝的美女们,画眉形式又岂止这十种?

至唐,长蛾眉仍流行,但比之前朝,已宽阔起来,多画作柳叶状,“芙蓉如面柳如眉”“柳眉梅额倩妆新”。在贞观年间阎立本的《步辇图》、天宝年间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及五代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都有比较清晰的描绘。比柳眉略宽且弯曲的是却月眉,两头尖锐,形状如新月,敦煌壁画中,常可见到。

阔眉是唐代妇女采用的较多的一种形式。初唐时,眉阔且长,浓重醒目,眉心分开或眉头紧连,眉梢上翘或下垂,变幻无穷。盛唐后,女人的阔眉开始变短,到中晚唐时期更加明显。《簪花仕女图》中的桂叶眉,就是当时短阔之眉。盛行一时,并深深影响周围国家,日本艺妓的眉妆,就是唐时短阔眉的一种。唐宪宗时,西汉的八字眉又开始流行,只是比汉代更宽而且弯曲,收到普遍欢迎,它和椎髻、乌唇合称“元和时世妆”。白居易在《时世妆》中写道: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磕作八字低。愁容悲戚的妆容,令很多爱过诗人都认为是亡国的预兆。这样诡异的妆容,也是受胡风影响,现代人以为前卫,却不知我们的先辈美人们早流行过了。

3、佳娘捧板花钿簇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贴花钿成风也是在唐朝,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剪成的花样贴在额前。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妆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如宋人陶谷所著《潸异录》上说:“后唐宫人或网获蜻蜓,爱其翠薄,遂以描金笔涂翅,作小折枝花子。”可见古时妇女的化妆方式不仅丰富,而且别出心裁,不拘一格。

花钿的颜色有红、绿、黄等,以红色居多,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花鸟虫鱼,十分美妙新颖。化妆时用呵胶(相传用鱼鳔所制,呵气或沾水就有粘性)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4、纨袖霞裳玉靥羞

贴面靥,旧说这种化妆法起源于东吴,并且记载了一段颜为动人的故事。东吴孙和宠爱邓夫人。孙和有一次喝醉了酒,挥舞如意,不小心伤着邓夫人的脸颊。孙和命令太医开药,太医说得用白獭的骨髓与玉和琥珀屑混合在一起,才能不留下疤痕。孙和于是命人用百金购得白獭,与玉和琥珀屑混合在一起做成药膏。由于琥珀屑添多了,等到伤口痊愈,疤痕并没有消失,在左颊上留下了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但却使邓夫人显得更加娇艳。那些想得到宠幸的,都往自己的脸颊上点红点。

唐代这种妆饰非常流行,唐诗中经常出现描述这种妆饰的诗句,如“醉圆双媚靥”、“杏小双圆靥’等。面靥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一般均做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如钱点、杏靥、花靥等。晚唐五代以后,妇女的面靥妆饰更加繁缛,除传统圆点花卉形外,还增加鸟兽图形,有的甚至将这些面靥贴的满脸都是了。

5、朱唇一点桃花殷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

唐代人把抹口脂又称为点唇,僖宗年间,口脂的种类计有石榴娇、大红春、小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圣檀心、露珠儿、内家圆、天宫巧、洛儿殷、淡红心、猩猩晕、小朱龙、格双唐、媚花奴共十六种,并称为胭脂晕。点唇一般以朱赤色为主,元和年时也流行过黑色唇妆,就是元和时世妆。还流行过檀色点唇,就是浅绛色。

总的来看,中国古代妇女的点唇式样,以娇小浓艳为时尚,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形莫过于如樱桃般娇小鲜艳,为达到这种要求,美人们在涂粉时常连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点画出嘴唇。

云想衣裳花想容

服饰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整体精神面貌,而唐朝女性在服饰、妆容上的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匠心的独特,都体现出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的一面。她们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抹艳丽的色彩。

来源:网络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