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维录:再说中国汉字文化(图)

作者:曹维录 发表:2009-09-04 04:1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的文章《中国的汉字文化》发表后,引来一些人的兴趣,多家媒体给予转载,也看到了一些人的不同意见。对此,本人深表感谢,并对所涉及的一些问题认为有必要说明一下,以向行家请教。

我不是汉字学家,对一些字只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而不是从字源角度来说明的,因此,在一些专业人士看来,难免会粗糙浅陋或多牵强之处。另外,由于电脑输入的局限,一些涉及最初文字的字形也不能直接出现在文章之中,这给一些人对文章的理解也造成一定困难。本文想结合图片,对有些问题再进一步说一下。


汉字是国宝,既是国宝,就不能,尤其不能以行政手段强行大面积改动,汉字变化应该是一个来自民间的渐进演化过程。

有人说:"汉字简化使文字变得简单易学,使由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才能享有的文字变成民众都能掌握的工具。"我说不见得,香港、台湾等地都还在使用正体字,但那里文盲比使用简体字的大陆少得多。以正体字"塵"来说吧,笔画不算少,但我们只要知道古人是以鹿跑时带起烟尘的形象表明这个"塵"字,那这个字你还会记不住吗?重要的是,如果我们认识正体的尘字,再看到甲骨文中的"尘"(见图字例1),你会很方便认出他来。一个从来就不知道正体尘字的人,他能很快认出甲骨文中的尘字吗?

有些字笔画很少,但却很难记。比如"艽(读交:jiao)"字,全字只有五画,却没有几个人能读能写。所以对字义的理解是认字最关键的方法。我曾问一个学生:"一个个的汉字你是怎么记下来的?"他说:"多写几遍不就记住了吗?写错一个字老师罚你写一本,看你记得住记不住?"看来,现在的汉字对学生来说已经成了符号了,离拉丁化只有一步之遥了,他们对汉字所表示的意义知之甚少,更遑论其中所表蕴涵的道德含意了。

掌握了正体字的学习方法和规律,学正体字一点也不比学简体字费事,更重要的是,只有正体字才真正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历史,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有人说简化了的"尘"字很有道理,"小"土,不就是"尘"的意思吗?我说这是为割断文化传承历史,破坏中华传统文化辩护。"小土"是尘,那"无土"不是也可以表示"净"吗?宝盖下来一竖可不可以表示穷?什么都没有了,还不穷吗?既然和正体 "後"字毫无关系不的"后"可以取代"後",那"一"是不是也可以取代"疑"?中华文化有中华文化的传承历史,有其一脉相承的特定意义,另起炉灶胡编滥造也能造出一大片字来,但那还是中华文化吗?

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就以殷商出现的甲骨文来说,到现在也有近四千年了,历史上改朝换代,文化也会受到破坏。殷商甲骨文,周代进行了大改,成为金文,到后来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全国能力,诸侯国各行已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每个统治者对文化破坏,都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简化"、"方便"可能是最常用的理由了。可是简化了吗?方便了吗?我们看图中的例字2是"德"字,例字3是 "疑"字,例字10是"有"字,例字20是"杀"(也有人说是"伐")字,这些字比现在的简化字还要简单。一些学习古文字的人知道,周时的金文,以及后来的大篆、小篆都不象甲骨文那样简单明了、意义深远。

历史上每次以行政手段大面积改动文字,破坏中华文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独裁者要宣示自己的权力,要显示自己的高明。中国有句老话,"穷人别有钱,小人别掌权",意思是穷人乍富会不认得北,糟蹋资源以显示富有;小人掌权会滥用权力、无恶不作、破坏一切以显示威风。最后一次对汉文化的破坏,除上边所说原因外,还有近百年来外来文化和恶势力的影响,当政者缺乏民族自信,自视中华民族为劣等民族等原因。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说:"中国人造字,把自己美好理想注入里边,把道德规范注入里边,把未来憧憬注入里边,把人们的恐惧、怨恨、厌恶注入里边"。可能有人会认为是美化汉字形成过程,其实是一点也没有夸张。比如例字2的"德"字,表示的是一个人行为正直,左下角是眼睛,目不斜视,这其中也包含了对人的道德的规范。例字7是"我"字,表示的是持戈自卫的意思,用这个字表示自己,是不是在宣示一种做人的尊严?例字11和12都是"從"字,表示的是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你行我行,你止我止,完全顺从,文字形态表示了对那种甘作别人奴才行为的不屑,有着很浓的感情色彩在里边。

上次我的文章发表后,有人根据汉代《说文解字》的注释,认为"亡"的本意应该是"逃"。确实,许慎是把这个字作"逃"解释的,影响到现在一些辞书也把"亡"的本意解释为"逃"。但我们知道,从甲骨文到汉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几百年,中国文字已经经过了多次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字的本义不能说清也是正常的。下边我就结合着这个"亡"字,说说我的看法。

例字9是个会意文字,象是一个人把东西交给另一个人,现在通常认为这是个"取"字,我猜想可能是个"予"字。"取"和"予"用形象表示可能不会有太大差异,但"予"是人对人的行为,而"取"则不是。例字16和17都是人字,例字9表示的就是两个人之间的行为,从这个角度看应该是"予"的意思。例字9的一半就是例字6、13、14、15这几个字,东西已经给了别人,当然就是"无"了。《论语. 雍也》:"今也则亡。"《颜渊》:"人皆有兄弟,我独亡。"用的都是"亡"的本意。这个字的另一半就是例字10,他拿了东西,自然也就是"有"了。从造字的方法上来说,这些字用的都是"会意"。当然,这只是对古人造字情形的一种推测,是不是这样呢?还有待人们的进一步论证。

"无"的甲骨文我还没有见到,有两个字(就是例字4和5)有人说是"无",但我看不象,我认为例字4和5最大可能是"失"字。当时人们把例字3断定为"疑"字,主要是从形象上判断的。那个字象一个人站在那里,神态犹豫,满腹狐疑,这个意思和例字4、5很相似,4和5两个字都象是丢了东西而狐疑的样子,所以解释为"失"可能更接近字的本意。

到现在为止,对甲骨文的解读大部分都还是在一种假说的状态,对一个字的读解,除对字本身审视外,还要在特定语境下能通得下去,并要有旁的字作印证等,我不是作文字工作的,在这里所说,不过是我的一点想法而已。

后来的金文中倒是出现了很多"无"字,最常见的无非是例字18、19的形态,但人们可以看出,在一个架子上面挂满了东西,这哪里是表示"没有"的意思啊?

从目前发现的甲骨文看,中国在那个时代,也就是近四千年前,文字就已经很成熟而且使用很普遍了。那不是文字萌芽时期,而是文字的成熟期。汉许慎所说六书的造字方法,其中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造字之法在甲骨文中都能看到例字,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可见甲骨文已经到了汉字的辉煌期。

到公元前841年以后,中国历史就有了文字记载,并开始保存,一直到现在,近三千年,从没有中断,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不能相比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只认简化字而不知道正体字,如果汉字走了拉丁化的道路,那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不是就断了根,我们还有办法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吗?这不是从根上消灭了中华文化吗?

一些别的民族的人,提起自己民族的文化就精神振奋,神采飞扬,他们最怕的,就是自己民族的文化遭受毁灭的命运。有些人离乡几十年,乡音不改,到老还回到自小生活过的地方。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少数民族人,他多次给我来信述说他们的民族文化,并要死要活地向我述说他们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侵蚀,他要用最大的努力保护他们的文化不被别的文化同化。上面说的这些,无论从各方面来看,都不能同伟大的中华文化相比,中华文化为人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其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堪称世界之最,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却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其受到破坏的程度,也是其他任何一个民族所不能比的,中华文化已经伤痕累累。

听说南方一些省市在恢复学习正体汉字,还有些地方提倡学生读经、学习古文化,香港、台湾还在使用正体汉字。这说明,我们要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现在为时并不算晚。虽然如此,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大代价啊!




来源:自由圣火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