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維錄:再說中國漢字文化(圖)

作者:曹維錄 發表:2009-09-04 04:12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的文章《中國的漢字文化》發表後,引來一些人的興趣,多家媒體給予轉載,也看到了一些人的不同意見。對此,本人深表感謝,並對所涉及的一些問題認為有必要說明一下,以向行家請教。

我不是漢字學家,對一些字只是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而不是從字源角度來說明的,因此,在一些專業人士看來,難免會粗糙淺陋或多牽強之處。另外,由於電腦輸入的侷限,一些涉及最初文字的字形也不能直接出現在文章之中,這給一些人對文章的理解也造成一定困難。本文想結合圖片,對有些問題再進一步說一下。


漢字是國寶,既是國寶,就不能,尤其不能以行政手段強行大面積改動,漢字變化應該是一個來自民間的漸進演化過程。

有人說:"漢字簡化使文字變得簡單易學,使由只有少數知識份子才能享有的文字變成民眾都能掌握的工具。"我說不見得,香港、臺灣等地都還在使用正體字,但那裡文盲比使用簡體字的大陸少得多。以正體字"塵"來說吧,筆畫不算少,但我們只要知道古人是以鹿跑時帶起煙塵的形象表明這個"塵"字,那這個字你還會記不住嗎?重要的是,如果我們認識正體的塵字,再看到甲骨文中的"塵"(見圖字例1),你會很方便認出他來。一個從來就不知道正體塵字的人,他能很快認出甲骨文中的塵字嗎?

有些字筆畫很少,但卻很難記。比如"艽(讀交:jiao)"字,全字只有五畫,卻沒有幾個人能讀能寫。所以對字義的理解是認字最關鍵的方法。我曾問一個學生:"一個個的漢字你是怎麼記下來的?"他說:"多寫幾遍不就記住了嗎?寫錯一個字老師罰你寫一本,看你記得住記不住?"看來,現在的漢字對學生來說已經成了符號了,離拉丁化只有一步之遙了,他們對漢字所表示的意義知之甚少,更遑論其中所表蘊涵的道德含意了。

掌握了正體字的學習方法和規律,學正體字一點也不比學簡體字費事,更重要的是,只有正體字才真正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傳承和歷史,才能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

有人說簡化了的"塵"字很有道理,"小"土,不就是"塵"的意思嗎?我說這是為割斷文化傳承歷史,破壞中華傳統文化辯護。"小土"是塵,那"無土"不是也可以表示"淨"嗎?寶蓋下來一豎可不可以表示窮?什麼都沒有了,還不窮嗎?既然和正體 "後"字毫無關係不的"後"可以取代"後",那"一"是不是也可以取代"疑"?中華文化有中華文化的傳承歷史,有其一脈相承的特定意義,另起爐灶胡編濫造也能造出一大片字來,但那還是中華文化嗎?

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就以殷商出現的甲骨文來說,到現在也有近四千年了,歷史上改朝換代,文化也會受到破壞。殷商甲骨文,周代進行了大改,成為金文,到後來周王朝失去了控制全國能力,諸侯國各行已政,不統於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每個統治者對文化破壞,都能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簡化"、"方便"可能是最常用的理由了。可是簡化了嗎?方便了嗎?我們看圖中的例字2是"德"字,例字3是 "疑"字,例字10是"有"字,例字20是"殺"(也有人說是"伐")字,這些字比現在的簡化字還要簡單。一些學習古文字的人知道,周時的金文,以及後來的大篆、小篆都不像甲骨文那樣簡單明瞭、意義深遠。

歷史上每次以行政手段大面積改動文字,破壞中華文化,最根本的原因是獨裁者要宣示自己的權力,要顯示自己的高明。中國有句老話,"窮人別有錢,小人別掌權",意思是窮人乍富會不認得北,糟蹋資源以顯示富有;小人掌權會濫用權力、無惡不作、破壞一切以顯示威風。最後一次對漢文化的破壞,除上邊所說原因外,還有近百年來外來文化和惡勢力的影響,當政者缺乏民族自信,自視中華民族為劣等民族等原因。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說:"中國人造字,把自己美好理想注入裡邊,把道德規範注入裡邊,把未來憧憬注入裡邊,把人們的恐懼、怨恨、厭惡注入裡邊"。可能有人會認為是美化漢字形成過程,其實是一點也沒有誇張。比如例字2的"德"字,表示的是一個人行為正直,左下角是眼睛,目不斜視,這其中也包含了對人的道德的規範。例字7是"我"字,表示的是持戈自衛的意思,用這個字表示自己,是不是在宣示一種做人的尊嚴?例字11和12都是"從"字,表示的是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你行我行,你止我止,完全順從,文字形態表示了對那種甘作別人奴才行為的不屑,有著很濃的感情色彩在裡邊。

上次我的文章發表後,有人根據漢代《說文解字》的註釋,認為"亡"的本意應該是"逃"。確實,許慎是把這個字作"逃"解釋的,影響到現在一些辭書也把"亡"的本意解釋為"逃"。但我們知道,從甲骨文到漢代,已經過去了一千幾百年,中國文字已經經過了多次大的變化,其中有些字的本義不能說清也是正常的。下邊我就結合著這個"亡"字,說說我的看法。

例字9是個會意文字,像是一個人把東西交給另一個人,現在通常認為這是個"取"字,我猜想可能是個"予"字。"取"和"予"用形象表示可能不會有太大差異,但"予"是人對人的行為,而"取"則不是。例字16和17都是人字,例字9表示的就是兩個人之間的行為,從這個角度看應該是"予"的意思。例字9的一半就是例字6、13、14、15這幾個字,東西已經給了別人,當然就是"無"了。《論語. 雍也》:"今也則亡。"《顏淵》:"人皆有兄弟,我獨亡。"用的都是"亡"的本意。這個字的另一半就是例字10,他拿了東西,自然也就是"有"了。從造字的方法上來說,這些字用的都是"會意"。當然,這只是對古人造字情形的一種推測,是不是這樣呢?還有待人們的進一步論證。

"無"的甲骨文我還沒有見到,有兩個字(就是例字4和5)有人說是"無",但我看不像,我認為例字4和5最大可能是"失"字。當時人們把例字3斷定為"疑"字,主要是從形象上判斷的。那個字像一個人站在那裡,神態猶豫,滿腹狐疑,這個意思和例字4、5很相似,4和5兩個字都像是丟了東西而狐疑的樣子,所以解釋為"失"可能更接近字的本意。

到現在為止,對甲骨文的解讀大部分都還是在一種假說的狀態,對一個字的讀解,除對字本身審視外,還要在特定語境下能通得下去,並要有旁的字作印證等,我不是作文字工作的,在這裡所說,不過是我的一點想法而已。

後來的金文中倒是出現了很多"無"字,最常見的無非是例字18、19的形態,但人們可以看出,在一個架子上面掛滿了東西,這哪裡是表示"沒有"的意思啊?

從目前發現的甲骨文看,中國在那個時代,也就是近四千年前,文字就已經很成熟而且使用很普遍了。那不是文字萌芽時期,而是文字的成熟期。漢許慎所說六書的造字方法,其中指事、像形、形聲、會意四種造字之法在甲骨文中都能看到例字,轉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不是造字法。可見甲骨文已經到了漢字的輝煌期。

到公元前841年以後,中國歷史就有了文字記載,並開始保存,一直到現在,近三千年,從沒有中斷,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不能相比的。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只認簡化字而不知道正體字,如果漢字走了拉丁化的道路,那幾千年的歷史、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是不是就斷了根,我們還有辦法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嗎?這不是從根上消滅了中華文化嗎?

一些別的民族的人,提起自己民族的文化就精神振奮,神采飛揚,他們最怕的,就是自己民族的文化遭受毀滅的命運。有些人離鄉幾十年,鄉音不改,到老還回到自小生活過的地方。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少數民族人,他多次給我來信述說他們的民族文化,並要死要活地向我述說他們的民族文化受到了侵蝕,他要用最大的努力保護他們的文化不被別的文化同化。上面說的這些,無論從各方面來看,都不能同偉大的中華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其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堪稱世界之最,可是近一個世紀以來,中華文化卻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壞,其受到破壞的程度,也是其他任何一個民族所不能比的,中華文化已經傷痕纍纍。

聽說南方一些省市在恢復學習正體漢字,還有些地方提倡學生讀經、學習古文化,香港、臺灣還在使用正體漢字。這說明,我們要拯救中華傳統文化,現在為時並不算晚。雖然如此,我們為此付出了多大代價啊!




来源:自由聖火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