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帝国三十年(图)

作者:阮铭 发表:2009-08-11 21: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邓小平上美国时代周刊

对邓帝国未来的"政治交代"

毛泽东传世的,只有一部四卷本《毛泽东选集》,收集的是他在一九四九年建国前的著作。毛去世后,华国锋一度宣布将出版《毛泽东全集》;但只出过一本《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很快停止发行,再无下文。当时对《毛选》出版有一场争论:康生、李鑫主张按原著本来面目出版,胡乔木、邓力群主张按现实需要对原文作修正。后来胡乔木按照邓小平"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指示,创造出一个办法:凡毛泽东原著中不符合"完整、准确"标准的,就从"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剔出来;凡中央领导集体(如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思想中符合"完整、准确"标准的,可放进"毛泽东思想体系"。因为"毛泽东思想体系",是胡乔木所谓"集体智慧的结晶"。至于从"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剔出来的毛泽东著作,则叫作"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以区别于"完整、准确"的"毛泽东思想体系"。那末,由谁来决定"完整、准确"的标准呢?当然是胡乔木、邓力群,或者邓小平自己了。

胡乔木的这个伟大发明,经邓小平肯定,作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论断"毛泽东思想体系"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准绳。但《决议》好写,以此标准来编毛的遗著,却直到胡乔木去世也未编出。中央文献出版社"内部发行"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十三卷,收入的是些残章断简,唯独不见毛泽东在关键时刻的关键言论。

鉴于毛泽东的教训,邓小平晚年甚为关注自己的"理论遗产"。一九九二年中共十四大后,邓小平已很少过问日常政务,把注意力集中于出版自己的论著,特别是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八日,邓小平办公室通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同意编辑出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邓小平亲自点名:郑必坚、龚育之、逄先知三人为主编。

一九九三年五月四日,编辑组报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一批文稿。邓小平开始逐篇审阅,并向编辑组下达指示:"内容不少,可以编一本好书出来,但要加工,仔细推敲。现在有些东西没有理清楚,看起来费劲,文字上要下工夫。不成熟的东西,连贯得不好的东西,解释得不清楚的东西,宁可不要。"

七月七日,邓小平审阅文稿时再度下指示:"这本书有针对性,教育人民,现在正用得着。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我讲的东西都不是从小角度讲的,而是从大局讲的。希望编辑人员要加加班,速度快点,争取早点出。"

八月十七日,审阅完一批文稿时又说:"这是一本比较好的书,没有空话,要快出。"

八月二十四日,审阅文稿时指示:"文选印成清样后,发一、二十位同志看看,请他们提意见。实际上,这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

九月三日,审阅完最后一批文稿后说:"大功告成"!

《邓小平选集》第三卷,选编的是邓小平一九八二年九月至一九九二年二月的言论,也就是邓小平一生活动中关键十年(七十八岁至八十八岁)的代表作。一九九二年以后,邓小平又生活了五年,但他已无言,表示他"不管对现在还是对未来"的话,在这本第三卷中已经讲完,这本第三卷已经完成了他的"政治交代"。

邓文章中两种矛盾的思路

只要把第三卷和第二卷作点比较,就可以明白为什么邓小平独钟第三卷了。现在以第二卷中四篇主要讲话为例,略作说明:

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急就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

二、 全国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

三、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九八○年八月十八日)

四、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这四篇文章的两种思路,几乎可以视为出自两个邓小平。第一篇和第三篇是接近民主改革派的思路,第二篇和第四篇几乎是"全面专政"派的思路。可见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八○年这两年,邓小平还没有完全把握住自己的思维方向,容易受到外界(包括人和事)的影响。

第一篇我们已经知道,是受当时中央工作会议上以胡耀邦为代表的民主改革派和会外民主墙上社会舆论的影响。使邓小平一时倾向于自由民主价值,抛弃胡乔木为他起草的稿子,另拟出这篇"解放思想"的急就章。但仅仅三个多月后,经历访问美国和对越南的那场打得很不漂亮的仗,再加上民主墙出现矛头指向自己的大字报,邓小平回到了他原来抛弃的思路,请胡乔木替他起草了那篇杀气腾腾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说: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有无产阶级专政,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说:‘无产阶级专政是对旧社会的势力和传统进行的顽强斗争,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没有铁一般的和在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党,没有本阶级全体忠实的人所信赖的党,没有善于考察群众情绪和影响群众情绪的党,要顺利地进行这种斗争是不可能的。'列宁所说的这个真理,现在仍然有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大量实践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请看,把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斗争扩展到"流血的和不流血的,暴力的和和平的,军事的和经济的,教育的和行政的斗争",难道不是回到毛泽东"文革"时代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论了吗?

第三篇我们也知道,是当时接受李维汉建议,放弃"兴无灭资",提出从肃清封建主义影响角度改革政治制度。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之后,反对派陈云、胡乔木利用波兰事件抵制,并在三个多月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政治上反自由化、经济上"抑需求、舍发展、缓改革"的调整方针。邓小平让邓力群为他起草了那第四篇在政治、经济两条战线全面退却的讲话。十几年后邓力群还得意洋洋地表功:"这个讲话,是邓小平、陈云合作最明显、最确定的一个标志,邓小平对陈云提出的方针给予全力支持"。但邓小平不久后就后悔,表示"那次会议让步太多了"。此后邓小平只在反自由化、废黜胡耀邦、赵紫阳时,与陈云有"明显、确定"的合作。至于经济领域,邓不再让步了。

邓小平帝国的政治纲领

经过邓小平亲自逐篇审订的第三卷,已没有第二卷中这类前后不一致甚至冲突的问题了。邓小平所说"从大局讲的","对未来是个政治交代的东西",可大致概括如下: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硬"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变"。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自由化问题上不能让"。

──"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用专政手段巩固政权"。

──"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搬用资产阶级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

──"防止和平演变"。"西方国家在打一场无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三代核心"论。

──"警惕右,主要防止‘左'"。"自由化、动乱是右,认为和平演变主要危险来自经济领域是‘左'"。

这八条,可以说是邓小平帝国的纲领。邓小平曾经在会见尼克森等外国人时反复强调:"不管我在不在,由我主持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绝对不会改变,我相信我的同事们会这样做。"

邓小平去世已十二年,确如他所言,从江泽民到胡锦涛,邓小平的路线、政策、方针都没有变。今天的中国,依然是没有邓小平的邓小平帝国。

在八条中,邓小平前后变化最大的,是政治改革这一条,今天在中国争议最大的也是这一条,因此有必要作点补充。

第二卷中,邓小平提出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保证全体人民真正享有通过各种有效形式管理国家、特别是管理基层地方政权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各项公民权利。"

邓小平还曾提出:"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去解决现行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建立问题。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邓小平在第三卷中大谈政治改革时,这些思想不见了。他完全改变了自己过去对政治改革的看法。邓小平说:

──"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而调动人民积极性的最中心环节,还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在改革中,不能照搬西方的,不能搞自由化。过去我们那种领导体制也有一些好处,决定问题快。如果过分强调搞互相制约的体制,可能也有问题。我经常批评美国当权者,说他们实际上有三个政府。这种办法我们不能用。"

这种邓小平式"政治改革",其内容只限于"党政分开"、"权力下放"、"精简机构"等行政改革的范围;而所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的社会主义民主",实际是从根本上取消民主。

邓思想变化的历史根源

邓小平这一变化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

国共十年内战时期,邓小平是毛派("邓、毛、谢、古"指邓小平、毛泽覃、谢维骏、古柏),在共产国际路线统治时期算右派。一九五六年邓小平进入中共领导核心,在八大当选总书记、政治局常委。毛、刘、周、朱、陈、邓,他虽排在最后,但深得毛泽东倚重。国内、国际大事,毛均委以重任。一九五七年反右派斗争,邓小平在第一线主持。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毛泽东宣布自己是"主帅"。邓小平是"副帅"。(那时党内有议论:"置刘、周于何地"?)中苏论战,毛指是邓小平挂帅同赫鲁晓夫辩论;并由邓主持撰写九篇反修文章(《一评》至《九评苏共公开信》)。

那时邓小平是左派,反右派时他比毛泽东更左,"兴无灭资"也是邓小平率先提出。一九六二年邓小平虽讲过"黄猫,黑猫",主张包产到户合法化。但当天(一九六二年七月七日)晚上听了毛泽东的意见后立即自行修正。

邓小平与毛泽东的主要分歧在"文革"。毛泽东视"文革"为一生两件大事之一,是他的重要"遗产"。邓小平主张"全盘否定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对"文革"还有其独特看法,认为"文革"就是"大民主"就是"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第三卷中,凡谈到反自由化、反"两方民主"时,邓小平必会拿出"文革"相提并论。他从"全盘否定文革"导致全盘否定民主。

现在有人惋惜"邓胡赵三驾马车"、"十年改革黄金期"的消逝,认为邓小平听信左派谎报军情,把学生的民主要求误判为"动乱",造成"六四"屠杀的悲剧。

这显然是低估了邓小平。读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就明白,邓小平废黜胡、赵和镇压学运,是他对付国际民主浪潮"大气候"(他叫"和平演变")和国内民主浪潮"小气候"(他叫"自由化"、"动乱")的大战略。事后不但毫无悔意或检讨,而且一再重申他的"判断是准确的","平息暴乱""实在是好事情", "一个很大的胜利";"你闹资产阶级自由化,用资产阶级人权、民主那一套来搞动乱,我就坚决制止"!

"邓胡赵三驾马车",不过是邓小平利用胡、赵,制衡陈云集团的权宜之计。照邓小平自己的说法,"当时只能作出那样的选择。"

邓需要的是另一个"华国锋"

对胡耀邦,邓小平已经同胡启立打过招呼,指称"胡耀那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上表现软弱,作为党的总书记是根本性的缺点";也就是对胡耀邦政治上失去信任之后,仍要胡耀邦主持起草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因为那时只有被认为"不懂经济"的胡耀邦的新经济思维,才能克服被认为"最懂经济"的陈云的旧经济思维。

对赵紫阳也一样,胡耀邦下台前,邓小平已经同邓力群议论过"赵紫阳热衷于移植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但胡耀邦下台后,邓小平还需要赵紫阳来抵制陈云、姚依林、邓力群们把反自由化和反和平演变反进经济领域。这就叫做"天坍下来胡、赵顶着"。

"六四"枪响,大局既定,天坍不下来了。胡、赵的利用价值已经用完,邓小平就把"天下"交给"第三代核心"江泽民了。

难道不是吗?假如邓小平真心帮助、支持胡、赵,怎么还要用胡乔木、邓力群去监察,听他们对胡、赵的"小报告"?对胡、赵的"小报告"?何况他明知胡乔木、邓力群在把他往"左"边拉。

邓小平对江泽民则完全不同。江泽民执政头三年(一九八九─一九九一),放弃改革,同邓力群一起搞"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受到许多人包括杨尚昆、杨白冰兄弟的抵制。一九九二年邓小平举家南巡,杨尚昆"保驾护航"。结果邓小平反而撤"杨家将"的职,帮江泽民扫除独掌军权的障碍;还委婉地提醒江"同邓力群保持距离"。

奇怪吗?从个人的领袖素质来说,江泽民根本无法同胡耀邦或赵紫阳相比,怎么邓小平从来没有思考过让胡、赵两人中任何一人当"第三代核心",而只让他们当"实际上第二代核心"的工具使用呢?

原因很简单,邓小平只是在开创改革大业时,才需要胡耀邦、赵紫阳这样有新思维的开创型人才。等到天下大定,邓小平担心的正是开创型新领袖的新思维,会改变他邓小平帝国的旧路线,特别是他"绝不能让"的政治思想领域。他需要的正是另一个"华国锋",遵循他邓小平的"凡是"永远不变。但鉴于毛泽东的历史教训,他必须替这另一个"华国锋"除掉周围可能存在的另一个"邓小平"。那就是邓小平同他最密切的战友杨尚昆为什么必须分手。

看得准,动作快,下手狠。这是邓小平胜过毛泽东的地方,也是邓小平帝国得以延续至今的秘密。

二○○九年六月十五日

台湾淡水红树林




来源:争鸣杂志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