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理学带来了人类新的产业革命和信息社会。然而在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也引起了人们严峻的思考。
从社会学的角度,一些发达国家中个人本位主义的极端发展致家庭解体,家庭关系置于冷冰冰的现金交易之中,同样使人们困扰和焦虑。
在这场矛盾之中,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东方传统文化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发现东方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大有可取之处,兴起了对《易经》的研究,对瑜珈术、太极拳的追求,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熟望,等等。我们不能仅仅视为一种学术现象、生活现象或追求猎奇。它正是在人类的一种新寻求和回归。
人生的欲望和追求,在西方倡导"知识之树"获得了硕果之时,人们自然将崇仰东方倡导的"生命之树",追求乐于人间的养生延年和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具有东方民族体育的浓厚色彩,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养生思想、伦理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融健身与修性于一体,有人称其为"哲拳",正是当今太极拳热的原因之一 。
在古希腊文化的"力的崇拜"、奥林匹克奋进强取的竞技运动延续中,出现的"SPOPT OF ALL",与社会的发展大有关系,在兴起的大众体育中,太极拳被视为"未来体育的一束新光"。
对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本文试从体育人类学的角度,探索太极拳对人类在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与意义,研究它所透发出的人生哲理和道理观念,以及通过太极拳运动达到的人生修心为效果。
一、贵自然 陶冶人的和谐观念
太极拳是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最深的一个拳种,它依附于太极阴阳学说,以此为拳理的理论基础,以此为行拳的本根,谓之"凡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陈鑫太极拳》)。
太极拳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样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人应"道法自然"(《老子》),泰戈尔称之为东方文明要素。
太极拳正是以"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请多要领合起来的整体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首先,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净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松腰敛臀,"无使有凹凸,无使有缺陷";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十三势歌》);运动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
从宏观的太极论中,更为强调拳理与"天道"的一致性。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流露","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太极拳中的虚实、闭合、刚柔等变化,处处包含了阴阳对转,故"习太极拳须悟阴阳要义"(《武式太极拳的走架打手》),使人与天有浑然相通之妙。
其实,中国人并不仅仅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与自然关系的学说,也是关于人生理想、人生觉悟的学说,将本体论、认识论与道协三合为一,"天道"与人性(道德原则)一致起来。认为"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主张以"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当西方科技日益发达的时候,伴同着文化也随之加剧,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导致那种脱离世界"神人合一"观念的加强,相对来说,引导人如何与自然、社会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念,成为一种入世之学,必然引起人们的向往。
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观念来行拳的太极拳,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之境"的心态,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使人的身心升华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当然,人处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置于一种"世外桃园",太极拳这种修性效应也只能是一个调节,启迪引导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遵循自然规律,适应自然。这正是伏尔泰所说的,哲学家们在东方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论而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正是"致中和"、"中庸之道"的伦理观念推行。这种处世之学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西方人那种极端主义会带来一种新的思考。一种局面发展到极端就会走向它的原面,无过而不及的信念可以使人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韧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二、求虚静 培养人的最佳情感
立论于清代中药的《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国哲学史中的主动学说与主静学说相对相引,主学说是主动学说的补充。从道家思想的主静,到道教内丹养生术的主静,导致了太极拳主静贵柔拳理的出现。
老子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不欲以静",希望恢复一种符合人道的人际社会;庄子要人"抱神以静"、"必静必清"、既是长生之法,又是人生境界;道教内丹学说的精要在"养气守静",主张"守静去燥"、"忘形静寂",达到"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云及七签》)无论从思维方式还是养生思想,都注重道德修养,企求由人的内心清净达到社会的安宁,由个人的修养去化解社会的纷争,所谓"人徒知从心为快,不悟制得此人,有无穷真乐(《秋涧集》)。"
太极拳将这样一种虚静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论》),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也是一种求静的方法。
真正进入虚静则被视为练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把各式各样的动作意念皆归纳为一动一静的现象,再专心一意的作由动而静、由实而虚。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一点上,去影响动作,才能越练越纯静,做到"心中无一物,极其虚灵","敛入脊骨,要静"由此,"性以静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陈式太极拳图说》),最后达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高级阶段,能以一法应万法,化万法为一法,在推手中后发制人。
虚静,从人生修为的角度则为安静闭恬,虚融澹泊,要有一种虚怀若谷,恬静无欲的平和心境。而这种心境借助于一种拳术活动来实现是颇有情趣的,在摆脱了激烈竞争、紧张节奏的工作后,练太极拳而进入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清心悦目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面。"人生而静,天之情也",尤其是对一些退离工作的老龄人,忙碌一生之后,突然体会到这种空灵宁静的心境,会给人生带来新的情趣,可谓"大都心足力还足,只恐身闭心未闭,但得心闭随处乐,不须朝市与云山",太极拳对老龄人修心养性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清心剂"。
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超势>一书中提到:"每当一个新技术引进社会,人类必然产生一种加以平衡的反应,也就是说产生一种高情感。"今天,在这种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世界中,太极拳以静心养性,动中求静的运动方式,做为一种与之平衡的高情感活动,是非常可取的。
"渊静以明志,德修而道行",在不少发达国家中,有兴趣练太极拳的人们聚集一起,无欲无争,陶然忘返,不失为凝聚人们情感的"魔杖"。
三、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
气,是中国哲学范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是传统养生学的精要。西方的华达哥拉斯也曾提出"天人合一",在"数",中国的"天人合一"则在"气"。气的内涵奥妙复杂,众说纷纭,概括地说,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体的道德精神。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应。
从养生学的角度,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长生之要,以养气为根"(《天隐子》)养生之大,在于爱气。道教的养生术对中国医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内丹学说为太极拳所汲取。诗云"身中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道藏辑要》)
中国的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关注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平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尚属气息的调养运行。
更为重要的是中气,"须以直养而无害"(《十三势行动心静》),有人称其为元气的最佳状态。太极拳论中要求"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浩然之心行之,无往不宜"(《太极拳全书》),强调中气贯于脊中,收于丹田。太极拳理论中认为,它是陵园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因此"心上功夫,不在吞津咽气",而虚静的心理才称得上"心"。《十三势行动心静》中对太极拳的气做了精到的开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气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气如九曲珠遍至全身,无微不到,并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是这种主观精神,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气如车轮",做到"心为令,气为旗",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腹内松静气腾然"。
精神,心境与人的道德修养分不开,《管子》较为深入地论术了精气在自然,社会和人的心性修养的作用:"不以物乱官,不以官乱心,是谓中的",达此境界就须虚静其心,宁静其意,使精气浩然和平,可以怡然安乐。也就是说人不为物所累,不为利所诱,恬淡自然,才能养好精气,可见养生在于养气,养气必须修心,修心则应修德。
太极拳用意练拳,行拳练气,虚静其心,以心行气,既蕴含着生命本原论,又涉及道德精神论,将气与心结合,犹如道教内丹学说,以人的思想,精神,心理状态为修炼的基础,所不同的,道教内丹术以静坐导气,而太极拳则在绵亘不断地运动中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扬气"。至此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成一团,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两个健康,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心养性的体育形式。《重阳全真集》的"勤道歌"说得好:"自然消息自然恬,不论金丹不论仙,一气养成神愈静,万金难买人高眠。"
四、尚直觉 体悟拳理与人生
中国的传统思维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整体,重直觉,主张认知方式与修养方法一致起来,把本体论,认知论,道德论三合为一。这种思维方法显然有偏颇,模糊的一面,也有它可取的一面,由于"它的功用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中国哲学简史》)不妨说,它既是重现实的,又是重理想的。
老子主张"为道",以无欲之心直觉万物的规律,庄子为"体道",孟子为"尽心",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致知在格物",积习既久,就能豁然贯通。
这种传统的思想方式对太极拳学习,锻炼方法也有很深的影响,太极拳谚中说"拳打千遍,神理自现",不重分析而强调体验,要求人们在实练中去体会拳法、拳理,去体悟人生、道德,将练与修熔为一炉。
太极拳在学习认识过程中,主张由自然入手而知虚实;把握阴阳和谐变化而明劲法;求虚静而懂神明,最后达到一个无形无迹,出神入化地最高境界。要求由熟而悟,由悟而通,渐熟渐悟,"一旦无障碍,豁然悟太空"(《太极拳全书》)。
人们把太极拳称作"终身不书之艺","非知惟艰,行之惟艰,所图之势皆太极大自然之机"(《陈鑫太极拳论》),"故终身行之不能书",要学到老,修练到老,正是太极拳以直觉磨砺修练的路程。
在拳反中,其拳势,拳法,拳理都需要渐悟渐切,"工夫无息法自修","每一拳势,往往数千击其妙",要靠下功夫去体味,去悟通。至于内劲,内意,内功则更难以言传,须在不懈地修炼中"得意忘形",才会逐渐得心应手,顺遂自如,达到"无形无象,全身透空"的境界。
在我们*常生活中,直接的直觉领悟往往是短暂的,而太极拳则把它延长为一种持久的意识,通过体悟,使"求自然","贵虚静","重养气"在整体意识中得以实现。拳技非一*之功,人的道德修养更是一个长期的陶冶过程,只要人们坚持技能上的直觉体悟,理论上会渐通,人生修为会渐悟。中国太极拳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和学习方法,才会成为人们借助运动修为人生的有效之途,达到内外兼修,德艺兼备的效果。犹如道教养生观所说的:"当人们按照自然的程序自然地采取行动并信赖他们直觉的知识时,就会获得人类的快乐"(《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
余 论
当本文行将结束之时,我们又回到了现代物理学上,人们发现它所包含的世界观并不能充分适应人类社会,最终"要有体验统一自然和协调生活的艺术",太极拳运动在修心养性方面的价值功能,不妨说是其中的一支,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同时,也必须指出,第一,主静学说仍有偏颇,消极的一面,和谐恬淡只是人类奋进竞取的补充,第二,太极拳做为一种体育运动,修心养性只是强身健体的补充。
来源:太极世界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