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鸿雁南飞的金秋时节,我们就来谈谈和鸿雁有关的种种典故。
鸿雁,也叫大雁,是群居在水边的一种候鸟。
鸿雁的羽毛很轻,人们常用“鸿毛”来比喻事物轻微或不足道;用“鸿毛泰山”比喻轻重悬殊。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鸿渐于陆”(《易.渐》),意思是鸿雁从水中进到岸上,后用“鸿渐”比喻仕宦的升迁。
钱钟书《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的名字就本于此。“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后用“鸿仪”比喻官位,也用作人的风采或别人所赠礼物的敬称。
鸿雁在空中飞行时是行列整齐的,古礼以此用来比喻兄弟出行应先后有序,后以“雁行”、“雁序”借指兄弟。如刘克庄〈水调歌头〉:“零落雁行小,敢不举君觞。”
衡阳旧城南有回雁峰,峰势如鸿雁回旋,传说鸿雁南飞至此因山高不能飞过,不再向南,后世多以“衡阳雁”、“雁行衡阳”等为典,描写时序交替或思归念远。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鸿雁在雪泥上踏过会留下痕迹,“雪泥鸿爪”就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如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鸿雁飞得高远,因此常用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如《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鸿”也有大之意,汉语中有“鸿福”(大福气)、“鸿儒”(大学问家)、“鸿图”(远大的理想)、“鸿运”(大运气)、“鸿文、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著作)等词语,其中“鸿”都有“大”的意思。
历史上有名的“鸿沟”,其实就是大河流。《史记.高祖本纪》载:“(项王)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汉相争时,以鸿沟为分界线,东属楚,西属汉,双方军队不得越过鸿沟,象棋上的“楚河”、“汉界”就是从这里得名的。
后来“鸿沟”就比喻明显的界限,称界限分明就常用“判若鸿沟”来形容。
“鸿”也用于地名,最有名的就是“鸿门”(今陕西临潼)了。
西元二○六年,刘邦攻占秦都咸阳,派兵驻守函谷关。不久,项羽率军进驻鸿门,准备消灭刘邦。刘邦到鸿门跟项羽相见,酒宴上,项羽的谋士范增让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也拔剑起舞,替刘邦挡掩,刘邦在樊哙等人的护卫下乘隙逃脱。后来用“鸿门宴”指加害客人的宴会。
“鸿”也有用于人名,东汉有个叫梁鸿的读书人,妻子孟光每次给他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案举得和自己的眉毛一样高,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的典故,后来就用“鸿案”形容夫妻相敬如宾。
在古代,鸿雁还是信使的代称,典出《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汉后来求释苏武,但匈奴谎称苏武已死。汉使者告诉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射猎上林,捕获鸿雁,雁足上系有帛书,说苏武等人今在某泽中。匈奴不得已只好释放苏武归汉。
后遂用“鸿雁”、“雁书”、“雁信”、“雁足”等代称书信、音讯;用“雁足传书”指书信往来;用“雁来稀”谓音讯稀少;而用“雁杳鱼沈”谓音讯断绝。
来源:人间福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