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结束,照例的一年一度向全球电视直播的中国总理温家宝记者会,也照例的备受关注。这种年度中外记者会,从朱镕基一九九八年担任总理后即成为惯例,被视为开放的重要举措。但这难得的记者会仍有不少让人难以接受的遗憾之处。首先,在温总理的每段中文发言之后紧接著整段的英文翻译,使得记者会白白增多一倍时间。众所周知,现代技术已经完全解决了同声翻译的问题。同声传译,也已成为国际论坛、领导人新闻发布会的惯例,这不仅是出于对听者的尊重,也是发言者自信的表现。讽刺的是,《金融时报》、美联社等几家国际媒体不仅不需要中方提供的英文翻译,还主动用中文提问。这很难让人不怀疑中方的英文翻译方式是一出蹩脚秀,一则“穿袜子洗脚”的笑话,抑或只是为了方便中国的英文学习者?
身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的中国,理当对中文有自信心,对中文的主体性有所坚持,因为这毕竟是本国领导人的新闻发布会。你大概很难想像美国总统的新闻发布会,其英语发言被一段段翻译成中文。其实,耳机同声翻译还能顺理成章地提供其他国际主要语种给各国记者,如法语、德语、俄语等,这才是国际化,也真正显出友好、有风度的对外形象。
其次,此番记者会几乎与以往一样,提问者来自总共十一家媒体,三家国内媒体,港台各一家,其余来自英美法德日等五国,分布不可谓不公平。可这种表面上的平均分配,背后却暗藏著巨大的不公平。试想,由总理直接点名,几排几座叫起来提问,最后却是这样的分配结果,这怎?可能是随意点名?既然不是随意点名,就难免有记者被内定、提问内容被事先安排之嫌,也难免有总理的答案早就拟定的疑惑。其实,整场发布会,政治、经济、教育、民生、两岸等等无一不涉足,但有些只是政府工作报告的翻版而已。
看看香港记者的提问吧——如何看待香港的金融地位、未来的发展,战战兢兢如小学生的提问方式,大而化之的问题内容,就这么不负责任地浪费掉一个难得的提问机会。要知道,这是香港媒体全场唯一的一次提问机会。而前一天的香港发生了什么?首次举办了两场将载入香港民主史册的特首候选人电视辩论会。在“双普选”遥遥无期的情况下,香港以蜗牛的速度艰难地推进著民主的进程,最大的支持来自中央政府,最大的阻力也来自中央政府。在这?重要的时刻,北京如何对待这种竞选方式?这种尝试的良性结果是否可以说明香港社会的理性程度完全承担得起民主的震荡?等等。一个稍有专业训练的记者,怎么会放弃这么重要的问题,避重就轻地“拉家常”呢?
其实无需责怪记者的专业水平,这或许只能说明,人大的新闻发布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敞开胸怀、倾听各种批评意见、感受来自权力授予者压力的场合,而只是精心布局的作秀。君不见,新浪网的两会专题刚推出这次记者招待会的总理精采语录,官方新闻社正式发布的新闻稿已经删掉了总理发言中的“敏感”内容。
或许,一个问题丛生的转型社会、一个并非选举产生的政府,本来就无力承担这些原本是健康的压力。因为脆弱,所以沉重。它能做的只是如历代皇朝一样,尽力的开明,尽量的体察民心,体恤民苦,用自上而下的权力完成合理的人治——和谐社会。法治,若隐若现,还仅仅是理想;民主,还刚刚被认定“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
于是,我们很容易被温总理的温情脉脉、任重道远的话所感动,正如以前被朱镕基“万丈深渊,粉身碎骨,死而后已”的豪情所激动一样。这是改革者在既定制度之内调整既得利益之难、之苦的真实写照。温家宝是一个会“流眼泪”、“说人话”的总理,因此,就如剧作家沙叶新一样,大多数的人愿意相信他的真诚和苦心。但改革并非个人的责任,要改动的其实是用纳税人的钱财支撑起来的制度框架,民众理应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仍未根本转变为宪政民主体制、又惧怕革命再起的情形下,敞开胸怀、诚实面对问题,其实才是化解危机、消解积怨的良方。这说起来容易,但连全国人大的闭幕记者招待会都要做成一出戏,我们似乎很难看到这样的诚意。
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取消架床叠屋的英文翻译,让有需要的外国记者戴耳机,采用国际通行的同声翻译。从大处讲,定期多次而非一年一次召开总理或政府各主要部委的新闻发布会,就如现在外交部所做的那样,接受代表民意的媒体的直接质询。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总比一年一次一揽子提出更好应对、更有利于解决,至少,那就无需会议设计者再这么苦心孤诣地安排提问,或许也无需公安部长信誓旦旦立下军令状遏制上访者在两会期间闹事了。
来源:亚洲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