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资金无法找到投资渠道,独占利润制高点的央企利润则进入下降通道,两者叠加出中国经济的最大威胁──中国的要素资源迄未找到高效配置方式。缺乏高效率的企业与内需市场的支撑,很可能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对央企垄断利润的质疑正在被另一个更深切的担忧所取代:如果这些吸纳优质资源的巨型企业出现生产率下降,或者中下游企业无法吸纳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的生产能力,中国经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
这一隐性风险日渐浮出水面。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上涨6.0%;而工业品出厂价格仅上涨了3.0%;中国产能严重过剩。前一数据反映出上下游产业、原料与制成品链条脱节的现实:当上游企业凭借定价权优势扩大产能竭力追求让人艳羡的投资回报率时,下游企业正在为力保生存拼个你死我活。另一方面,由于大型国企利润下降,其利润增长来源很有可能从实业领域转嫁给资本市场,通过银行贷款与资本市场,国有与民间金融资源几乎被大型国有公司全部覆盖。
当前中国产能过剩主要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多出现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如钢铁、电力、石化、汽车、建筑材料等领域;二是政府投资或政府主导下的投资占相当比重,多数产能过剩行业相当部分是中央企业在投资中居主导地位。这一现实提醒我们,以计划手段倾向性地配置资源并没有取得特别的成功,人为构造高投资回报率的大型特权企业,反而会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先生曾指出,宏观经济不稳定是因为大企业破产,其一旦失败又很容易影响其他公司。这些失败的公司因为很多负债,会把供货商拽下来,供货商又把别的公司拉下来。最后,会导致银行的破产,从而引发全局性的经济危机。即使不会引发全局危机,重化、能源领域的大企业的退出成本仍然让人难以承受,会对银行、税收、就业、社会稳定等造成较大冲击。
上下游企业通过价格体系进行市场调节,最终达到供需大致平衡,才可能形成健康的产业链。但是,由于我国的上下游产业处于不同的市场体系中,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事实上形成压榨与被压榨、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不到下游企业彻底丧失利润空间,上游企业就将维持现有模式。民资失去生存空间之日,也是大企业冰山融化之时。
这一模式不仅会危害民营企业集中的下游企业,而且迟早会反噬上游企业,让其不思进取,并因盲目投产而在国际市场失去定价权。以扩大内需与出口化解央企产能过剩难题的建议是不现实的:扩大内需多年来没有实质进展;我国贸易顺差已经大到磨擦处处成为经济发展大患,所谓扩大出口不过是一句空话。化解难题的第一步是尽快停止制造和扩大难题,停止对上游、重工企业的优待政策。人为造就特权企业追求短期的繁荣是在拿国家长远的经济安全冒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黄亚生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家在度过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黄金时期之后陷入困顿,目前我国的私营经济规模尚不及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处于集中经济顶峰时期的印度(对银行实行国有化,限制外国投资,并给私营领域设置了大量障碍)。私营经济的困顿表现在许多方面,民企仍存在无法逾越的准入门槛,大民企衰落被国企接管,民间资金无通畅的投资渠道,而我们习以为常的新闻,小业主被城管四处追赶,大民营企业家投靠国企重新以“混合经济模式”为荣,无不反映出民资的无奈。央企利润的下降,反映出民资缺乏公平的竞技平台隐患已无法遮掩。
我们常常因为央企喜人的数据而陷入幻觉之中,但央企的利润来源与投资回报提醒我们,这一幻觉得不到支撑,中国经济非市场化这一最大威胁已经开始露头。(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