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行善积德 众福之源

发表:2005-09-22 15:4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历史中,“行善积德”做为做人应遵循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

《尚书》有云:“惟德动天”。是说惟有崇高的道德能够感动天。《汉书》曰:“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好因,结好果”是学习如何做人的第一步。清代时的孩童启蒙经典《小学诗》教导说:“积德终昌盛,欺心越困穷。”多做好事多积德,家道终归会昌盛起来;作违背良心的事,只会越来越穷困。

三国时期的易学家姚信曾以《戒子》一文训诫自己的孩子如何行善,以及行善的种种妙处。文中这样写道:(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难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世间的富贵、长寿、平安等等福源皆由德而生。这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无数人所共同见证的真象。所以很多的先贤祖辈不但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教导子孙“善有善报”这一因果循环的真实不虚,而且更是不厌其烦的遵嘱子孙行善积德的重要。

(明慧)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