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新闻铁律”

发表:2004-12-23 15: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即清宣宗咸丰九年,也即洪秀金打出“太平天国”旗号的那一年,至今历时一个半世纪,是全美1500多家日、晚报中最具影响力的大报,也是世界报坛令人瞩目的“报纸中的报纸”。日销100余万份,全美首屈一指。《纽约时报》是家庭经营的报纸,但从第一代发行人起,就制订了独特的新闻守则,即“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意为“所登新闻皆宜刊登”。这句话,每天印在第一版报头的左角,成了《纽约时报》办报的-道宣言,也成了新闻报道的一条铁律。它是招引数以万计读者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是百余年来报纸对读者的一种矢志不渝的承诺。

哪些是宜登新闻

1)真实新闻(true news),或普通新闻(generic news)

这类新闻,注重事实的客观性,不加渲染。而为求得客观性,记者常常不辞艰辛,不惜代价,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第一线。像老牌记者席汉 (Nil Sheehan),就是其中一位。他哈佛大学毕业,会一口流利的法语。为了报道美国在越战中的真情实相,他在1965-66年间,长期只身深入到前法属殖民地--西贡的热带丛林,不怕毒蚊叮、毒蛇咬,不怕没水喝、没饭吃,出生入死,进行实地采访,接触各类人物,及时真实客观地作了一系列极有影响的报道,还发表了精辟深入的分析观察专文。时年29岁,被人誉为越战问题专家。

其次,这类报道也注重报道的公正性,无畏无惧,不偏不倚。为了求得公正性,纽约时报第一代发行人就制订了独立的新闻政策,To give the news impartially, without fear or favor,regardless of any party,sect or interest involved,即所发的新闻必须无私无利,无偏无袒,不受任何团体、派别或利益所驱使。

1961年4月,《纽约时报》曾发表一则“猪湾事件” (Bay of Pigs)即美国进攻古巴的报道。时任总统肯尼迪预先获悉此消息,亲自打电话给时报负责人,过问此事,报社慎重地考虑了国家安全的问题,从预定放在头版头条的位置,改放到不大明显处,并用了较小的标题,以示妥协。

1971年,《纽约时报》获取越战机密文件,45册8000页250万字的材料,30余名采编人员费时70多天,筛选出30万字,予以连载,引发了一场与当局的官司。时报名声大振,还获得了最高新闻奖。

即便广告刊登,《纽约时报》也坚持把好检查关。某一恶势力欲以15万美元独家买断一个广告版面,时报并不为其所动。

2)价值附加新闻(Value-added news),或新闻系列、新闻组合、新闻链接、新闻分析

新闻系列,指同一事件的-连串公正与持平的连贯报道;新闻组合,是指同一类型或相关新闻事实的同一平面的报道;新闻链接,是对新闻事实背景的深层次的挖掘与交代;新闻分析,着眼于新闻事实的趋向、影响、结果的剖解,要求多用照片穿插其间。应该说,价值附加新闻的画面是立体的,它的功能显示了报纸传媒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如何获取宜登新闻

1)严格选人

进入《纽约时报》,是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向往。

时报的采编人员,内部训练出道与外部选拔进门,大致各占一半。

大学毕业,先做跑腿工作,即Leg work,到突发现场去采访,然后打电话给报社内值班的“改写员”即Rewriteman。一年后,优秀者可选为 “实习记者”,即Reporter Trainee,未入选者则继续跑腿。实习记者的期限原则上为一年,表现好的6个月便升任正式记者。

编辑训练更严。第-阶段,学习电脑操作使用,学习时报“用语规格”(Style Book),学习时报“用稿铁律”;第二阶段,到多个不同编辑台,做实习编辑,以熟悉不同的情况。编辑大多出自记者,一般由资深而年长的记者充当。

外部入选的编辑,则一定要先通过“试编”程序。交付他一些稿件,测试他对稿件的修改能力,考察他所做的标题,以决定是否留用。

2)重金求质

(1)不惜重金采访独家新闻,报道时政、探险、科学、航空等等方面进展发现的新闻,如柏林围墙的瓦解、海湾战火的爆发、俄克拉荷马联都大楼恐怖爆炸等重大危机材料,均倾尽全力派遣大批人员前往采访,还不惜代价撤除广告以增加新闻篇幅。

(2)不惜重金聘请名报人,以提高报纸编辑的水准。名报人是报社的无形资产。时报聘请名报人卡尔·范安达(Carl Vananda)为总编辑,薪金极为可观。

(3)不惜重金购买新设备,以提高报纸印刷的质量。为了上电脑网络,1996年时报投资1560万美元,并改进印刷纸张和编排技巧,以求永远处于领先地位。

3)公允用稿

《纽约时报》的“新闻政策”,是以备忘录的方式记下来的,如:

a)新闻报道不得特别指出当事人的种族、宗教及经济、文化背景,除非明显与新闻有直接关系外。如谋杀前旧金山市市长的嫌疑犯,新闻中说他生长在天主教的大家庭,兄弟姐妹多达16人。这里的“天主教”“大家庭”,与案子相提并论,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b)新闻报道不能只用“一面之辞”。如法官判抢劫犯轻刑,并交付保释,市长及其他官员均表示愤怒,新闻中只提到市长们的不满而未说明法官轻判的理由,这是不公平的。

c)新闻报道不能冷箭伤人,或作不当的影射(innuendo)。如纽约市交通处长处理公车停车站风波,新闻中说他“雇用名律师”代理他接受市府调查,这里“雇用名律师”,话中有话,有含沙射影之嫌。

d)新闻报道不能对女性有所歧视与侮蔑。如新闻中说“他的一个女儿是哈佛大学校长夫人”,事实上,他的这个女儿本身是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又是一位作家,有其独立的地位与成就,并非只是“附属品”。

4)规范用词

《纽约时报》的总编辑,有个称之为 W&S Bulletin,即“优(Winners)劣(Sinners)告示”,每月数次“扬善”“抑恶”。实际上,对错误的指陈,总要比嘉奖者多,虽然纽约时报差错很少,但刻意地寻错找差;过分地挑剔,足可防止小咎蔓延。

按W&S所示,纽约时报的用语规则为:

a)简洁、准确:新闻无废字,且不用方言、俚语和粗陋之语,要用正规用语(proper language)。

b)倒金字塔:把最重要的情节,放在新闻最前端。

c)具体、生动:把抽象事物具体化、生活化。

d)深入浅出:专门性的事,要以常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说明。

e)短句短段:电文式,越短越好。

5)勇于更正。

《纽约时报》,设有固定的“更正栏”,即Corrections,一般在第2页“新闻简要与索引”下面显要位置,每天都有一大块,承认自己的错误。因《纽约时报》每天要处理近100万字的材料,错误在所难免。但时报把改错当作为一种很正常的作业,也显示了公允且负责的办报态度。

有时,事实上无差错,但却因有意无意地遗漏了某些重要部分,或只强调了时效性未顾及“深度透视性”(Perspective),以及均衡性,或新闻标题并无充分显示新闻内容的实质,这对新闻当事人皆不公允,却又无法以“更正”方式予以补正,时报设立了“编者的话”(Editors Note),订正新闻失实以外的重大疏失。

6)重视言论

《纽约时报》,新闻与言论并称权威,颇有影响力和信誉度。纽约时报有个社论委员会,专门负责社论和评论的写作研究。社论委员会委员,都有自己的大办公室,集中办公,独立作业。报社所有的藏书和所订的报刊资料,任凭参考使用。社论委员会委员的地位很高。为了了解最新的新闻事件,社论委员一如新闻记者,尽量自己采访,以求得第一手资料。社论委员每天接待群众,接触各个部门的人物,以准确了解时局。

《纽约时报》的先贤指出,一份伟大成功的报纸,一定会是一个伟大成功的企业;一定要在经济上站得住脚,而更重要的,要能得到大众的口碑与信赖。

(搜狐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