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近千余年来乞丐如何实现职业化演变

作者:洪桐 发表:2004-12-05 03:21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历朝对乞丐基本都有收容救助制度。宋朝时就曾禁止在严冬乞讨,以避免丐冻毙街头,在这期间由官府提供乞丐的吃住。到了清代时,对乞丐的管理实现了制度化,同时也承认了乞丐的职业化。清末还出现了劝导乞丐自食其力的“工艺局”。

  清政府首先将乞丐编入地方保甲组织中,主要有四种办法:1.选立丐头为管束之人,2.查造丐户牌册,3.驱逐少壮乞丐,4.设立栖流所,安置老幼乞丐,禁止散处。

  各县有管理乞丐之人,曰丐头。丐头本身也是乞丐,但他是官方指定的保甲长。其人选由栖止地段的民户保长推荐,也可由管辖地段的衙役指定。乞丐的保甲册牌,册名为“丐头循环册”,列有丐头姓名,管理乞丐人数、年龄、籍贯、体貌特征和栖身之所。这相当于今天的户籍手册。由于乞丐成员经常变动,所以在这个循环册上还须写明旧管几人,新收几人,开除几人,实有几人。

  此外,册上还注明各坊乞丐只许在那些范围内行乞,不许硬索强讨,并不得走出指定行乞围,到别处乞讨滋事。另外册上还规定对乞丐的“考核办法”:近日有无为匪,丐头必须责令稽查,随时向地方政府管理人员禀报,如果某丐有不法行为,立即提丐头责问等。对于外来新丐,各坊不得容留,丐头必须报官,官方发口粮送回原籍。丐头循环册还须每月月终送县倒换。

  清代对于少壮乞丐的管理办法是,不得入住栖流所,问明籍贯,报官送回原籍,送回原籍后,强迫他们劳动就业。

  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结构性失业,加之灾害和战争造成的失业,成为流民和乞丐的主要来源。一部分失业人口前往城市谋生,造成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一部分兼业手工业者在农业生产淡季时失业。

  为了消除无业游民,晚清政府一方面继续采取一些传统赈抚政策,如发放“恩赏米石”,收养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力者、设立粥厂,收留灾荒与战争性无业游民;另一方面,清政府采取了一些更具积极意义的措施。清末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推广“工艺局”,就以解决流民问题为宗旨,“收养贫民,教以工艺”,为乞丐流民创造自食其力的条件。

  中央及地方各级工艺局所的开办,改变了封建政府传统赈抚政策下的救济模式,使单纯的、临时性的救济向复合型的、长远性的教养模式转变。各级工艺局所的工食与经费是封建政府用于赈灾救济经费的转化。

  虽然技术传习性质的工艺局使一部分原来在传统经济模式中的,隐性失业人口在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互补中实现了再就业,但无业游民问题的根本解决有赖于工业化的高度发展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的对劳动力的“拉”力。因此晚清的政府救助行为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十分严重的无业游民问题,但难以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到了民国初年,城市的乞丐非但没减少,反而日渐增多。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