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遇上好的世道,就有可能擺脫不了亂世的干擾,更何況那些本身就沒有道德的人呢?(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俶真》篇的部分內容。
【原文】靜漠恬澹,所以養性也,和愉虛無,所以養德也。外不滑內,則性得其宜,性不動和,則德安其位。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可謂能體道矣。
[大意]靜漠恬澹是用以養性的,和愉虛無是用以養德的。外物不誘亂內在本性,那麼本性就有安適的居所。性情保持平和,那麼德就有安處的位置。人能夠養性以處世,懷德以享天年,這樣就可以說能夠體察天道了。
如是這樣,人的血脈就不會鬱積阻滯,五臟就不會受病氣侵入,禍福也不能擾亂,譭譽也不能玷污,所以也能達到最高的道德境界。但是,如果不是處在一個有道德的時代,哪裡能做到這點呢?有能體察道的人,但如果沒有遇上好的世道,就有可能擺脫不了亂世的干擾,更何況那些本身沒有道德的人呢?
況且人的本能性情是耳目易受外界感應而動,心思天生知道憂愁快樂,手腳會觸摸疼癢、躲避涼熱,這些都是因為與外界發生接觸中必然發生的。被蜂蠍刺咬了手指精神就會不愉快,被蚊虻叮咬了皮膚人的心思就會不平靜。而受憂患的騷擾,人更是揪心般的痛苦,就不只是像蜂蠍螫刺蚊虻叮咬那樣的皮肉之苦了,因此人就是想靜寂淡漠,也只得徒喚奈何!
眼睛能觀察到秋毫之末,而耳朵卻難以承受雷霆的巨響。耳朵能聽玉石般的圓潤樂聲,眼睛卻難以看到泰山的峰頂。這些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們已是習慣接受小的地方而不習慣接受大的地方。現在萬事萬物紛至沓來,扯拉拔取我們這些人的性情,就像泉水源頭流淌過來的大水,那河川即使不想接納,哪能辦得到呢?
今天有植樹育林者,給樹苗灌上足夠的水,並培上肥沃的土,但如一人培育,卻有十人去毀林拔樹,那必定是連一枝新芽都保不住的,更何況舉國上下一起來砍伐它呢?在這種情形下,雖想活得長久些,但哪能做得到?放一盆水在庭院裡,用一整天時間來澄清,清澈度還不足以照清眉睫毛,而要使它變渾濁,只需輕輕攪動一下,就渾濁得連盆底是方還是圓都看不出來。以此聯繫到人的精神也是容易被搞渾濁而難以保持清明,就像上述提到的盆裡的水一樣,更何況可攪亂人精神的是整個世俗社會,你哪裡可得到片刻的平靜啊!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